书城亲子家教白孩子:如何塑造特立独行的艺术天才
15406300000029

第29章 天生的艺术审美潜质

白孩子审美心理的发展究竟以什么为标志?也就是说儿童的审美心理是什么核心成份或主要因素在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审美心理的发展?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审美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现代美学体系》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些美学家、审美心理学家和审美教育家的观点。例如,加德纳的“儿童艺术品感知发展阶段论”表明他研究的是“儿童审美感知敏感性”的发展;英国学者瑞德认为是个体的一种“情感认知力”的发育成长;英国学者威特金认为“审美发展是对世界的欣赏力的发展,是一种关联事物的意识”。但是这些观点都不能完整地说明个体审美心理的发展。衡量儿童(或个体)审美心理发展有三个标志,即审美态度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变化、审美感兴力的提高。一句话,就是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

婴儿期(0~3岁)

初生婴儿还没有审美心理结构,但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生物学潜质。专家学者们经过实验、观察认为,在一般的社会审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凡属正常儿童都有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心理潜能。

婴儿出生不久(3个半月)便对黄色、白色和桃红色有较长时间的注视。对50名出生仅5天的婴儿弹奏不同频率的乐音,观察婴儿身体的运动和心跳频率的变化,结果使实验者发现:大多数婴儿具有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这两项实验证明,儿童具有发展审美感知能力的生物学潜质。

婴儿从11至12周开始已能从生活中各种声源里区分出人的声音,尤其喜欢母亲的声音。2至7个月的婴儿会对着母亲和熟悉人的面孔微笑,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的表情。这表明婴儿开始有了最初的知觉反应。这也证明,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的感兴潜能在发展。微笑是愉悦的情绪表现形式之一。

6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主动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地接收音乐。他们会转向发出音乐声音的地方,并做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示,以后往往会连续地晃动身体。

1岁左右,婴儿开始发声唱“咿呀之歌”。婴儿在2岁左右开始唱“轮廓歌”。1.5岁左右的幼儿已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他们还表现出想与大人一起跳舞的意向。3岁以前,婴儿的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婴儿出生后只有未分化的兴奋,到3个月左右,兴奋开始分化为快乐和苦恼。到2岁左右,儿童可以表现出大部分成人的复杂情绪。

1岁半的婴儿看画册能将画中动物与他熟悉的实际动物联系起来。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执笔“涂鸦”。

上述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婴儿的视知觉和听知觉,音乐表达欲望和形象表达欲望在2岁以内的婴儿身上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这是儿童审美感兴力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在2岁以内的婴儿,一般感知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艺术品的呈现是作为一般的刺激物,只起到促进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发展的作用。另有学者认为:2岁婴儿所表现出的对乐音和音乐、对亮丽色彩和图画的偏爱,已初露一般感知与审美感知分化的端倪。2岁婴儿所表现出的对音乐和图画的色彩的偏爱,仍然属于生理性本能的偏爱。但都承认这确是审美偏爱和审美感知敏感性的基础。

2岁以内婴儿还没有审美态度。

婴儿末期(即3岁左右)的儿童是审美感兴发生的敏感时期。表现为能初步识别优美的物体,如,光滑且有花纹的卵石和贝壳,漂亮的童装和红色的皮鞋,并且有了较强的优美感和体验。这就是优美感的审美态度的萌芽。这时,儿童虽然还不知道优美的含义,但她却能接纳有优美感形态特征的物体。穆格则指出,3岁到4岁的儿童在边唱歌边做合乎歌曲内容的表情及简单动作方面有所发展。幼儿已经有了美感体验,他们能够对优美的形态发出审美感兴。3岁左右的婴幼儿是审美心理的发生期,其标志是:有了接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表现出对优美物体的偏爱,产生了最初的美感体验。总之,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婴儿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