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准备好深睡眠
15410400000041

第41章 现代人,心理因素主导失眠

有个笑话说,一名年轻人住在阁楼的顶层,每晚总是回去很晚,也不是特别自觉,回去的时候弄出动静都很大,吵得楼下一位老翁睡不好觉。第二天,老翁都要跟青年大闹一场。一天,青年又是很晚回去,动静依然不小,一只鞋从床上很响地甩到了地板上,这时候他良心发现地想起了楼下的老翁,把另一只鞋轻轻地放到了地板上。

到了第二天,老翁又上来找青年,说:

“你又害得一宿没睡着觉,你扔了一只鞋,那只鞋呢?告诉你说,你那只鞋不扔下来,我没法踏实睡觉。”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在心理专家看来,它却揭示了一些人失眠的心理真相。专家认为,一部分失眠患者由于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他们觉得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失眠患者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不失眠,就会精力充沛,就会头脑清醒。在这种设置下,失眠患者会千方百计地对抗失眠,实际上正是这种对抗失眠的心理是他们失眠真实原因之一。

失眠不该是其它问题的替罪羊。

有一位公交司机,自称一直睡不好觉,失眠很严重。他担心自己白天没精打采而出现交通事故,该男子要求休假。该司机年假中失眠的症状明显好转。通过了解得知,该司机上班一遇到困难,比如受到同事的排挤很生气,而又不敢做声的时候,失眠就会迅速加重。

心理专家分析,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失眠之前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境或冲突;而又缺乏勇气面对,或没有能力应付;这个时候一般人都有可能因为存在焦虑情绪而失眠。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过多地关注失眠。而有一部分人,却对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应。失眠会让他们觉得心烦意乱。而且他们会在内心里设置一个假定,如果我不失眠,我就会精力充沛,我就会头脑清醒。可现在因为失眠了,所以我不能工作得更好了,或无法更好地学习了。

有了这样的假定,患者就会和失眠较劲,不停地去医院就诊,尝试各种治疗失眠的方法,开始几天睡眠或许有改善,可很快就失效了。如此,在和失眠的抗争中,原先遇到的心理困境就被掩盖了,搁置了或拖延了。而且有了一个能被自己和他人接受的理由:我患失眠症了。其实,失眠之所以在这类人群中成为问题,甚至成为疾病,都和患者最初有意无意地把失眠当成一种应对困境的措施有关。但很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成熟的防御策略。

这种防御方式在青年中较多见。有些高三的学生就会出现这种现象。高考那一年经常失眠,为此非常苦恼。而一旦考上了大学,则失眠会很快地缓解。

专家提醒大家,如果出现失眠了,先不要急于将其当成问题,因为我们的睡眠系统本身就存在自我调节的功能。如果失眠久了,反省一下,我是否需要失眠。失眠是不是在充当其他问题的替罪羊。如果是,就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不是,再就诊也不迟。

睡眠小贴士:

有一部分人群也会因为过度关注睡眠而出现失眠的。他们可能由于偶然的原因出现失眠,但对此会大加关注,失眠在他们的关注下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被固定下来了。他们会反复就医,或更换枕头、窗帘等。

专家认为,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探讨的心理原因,还有生物学、社会学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看待失眠,我们更需要把它看成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问题或疾病的原因。

知识链接:哪些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失眠

从接触到的失眠病人来分析,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饮食因素所致者的病例数远远少于由心理因素所致病的病例数。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2、“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3、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4、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有一位“三班倒”的纺织女工,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5、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期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6、手足无措心理:有的人在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