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到青海的高原之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样貌丑陋,浑身长满疣粒,让人看到就有点儿想吐的感觉,但是它们自己却还以此为豪。它们是谁?它们就是全身是宝的稀有物——西藏蟾蜍。
明星名片:
西藏蟾蜍属于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类动物。主要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广泛分布,常年生活在3000米左右的高原草地、林边、地旁石下和土坑内以及杂草地中。
西藏蟾蜍,生存海拔范围在2300~4300米之间。西藏蟾蜍的模式产于西藏高原、四川康定和青海等省。
西藏蟾蜍在体形上比大蟾蜍岷山亚种略小,雄蟾的体长在56~63毫米之间,雌蟾的体长在72~77毫米之间。西藏蟾蜍的头宽较头长大一些,端部圆形,颊部略微向外倾斜,鼻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较眼间距小,鼓膜为椭圆形,长度大约是眼径的一半,舌头的形状为椭圆形,舌末端不具缺刻。西藏蟾蜍的前肢粗壮,指扁而平,指端呈钝圆状,指侧缘膜明显,第一、四指几乎等长,且较第二指微长,指关节下瘤单个,掌突二,最外侧的偏大。西藏蟾蜍后肢粗而短,左、右两跟部不相连,足较胫长一些,趾扁平,趾侧缘膜显著,基部相接成1/2蹼或是2/3蹼,关节下瘤不清晰,内躔突又长又大,外躔突小而圆。西藏蟾蜍的皮肤极为粗糙。上眼睑长有几个大疣,这几个大疣前接吻棱的长疣,后于耳后腺紧紧相连;头顶上更是长着一个巨大的疣,耳后腺略小,为豆状,除背部脊线部位光滑,其余部位均满布形状不规则的圆疣,四肢背面也满布疣粒,但是胫部没有瘰粒,腹面布满满疣粒。西藏蟾蜍皮肤腺的分泌物为白色的稠密乳液。
西藏蟾蜍的生活时体背面呈橄榄、棕褐色和灰褐色,而且长有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纹,土红色斑点点缀其中,由棺部起到肛上方具宽纵脊纹,呈蓝灰色,腹面颜色为浅黄和棕黄色,其上生有黑褐色或支红色的斑点,腹后冲着有深灰色的大块斑点。
西藏蟾蜍主卵季节是在每年的4~6月份。西藏蟾蜍将卵产在山谷和河岸的水坑中,每只可产卵在4000粒左右。卵粒呈双行或三、四行交错排列在管状胶质卵带内;卵粒直径约2毫米。其动物极黑色,杆物极黑褐色。蝌蚪多集中于腐殖质较为丰富的水坑里以及坑边杂草间或是浸没在水中牛羊粪便附近,水深在10~30厘米之间。初生的蝌蚪通体呈黑褐色,吻部为圆形;眼生与头部的背侧,出水孔位于身体的左侧,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的正中央,不呈短管状。小蝌蚪的尾鳍非常薄,尾巴末端呈圆形。
西藏蟾蜍主要生长在海拔在2400~4300米范围内的高原草地、农田和林缘的乱石以及杂草丛里。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均可以看到西藏蟾蜍活动的身影,采食各种昆虫。
在省内地区,仅在囊谦县觅得西藏蟾蜍的踪迹。省外多分布在西藏东部与四川北部等地区。西藏蟾蜍天生就有冬眠的习性,主要以采食蝗虫、蜚蠊、蜗牛、蚂蚁、昆虫等小动物来维持生存。
§§第五章 水生动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