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画在京西古道
15417000000004

第4章 冲浪黄金海岸

掠过布里斯班

布里斯班是在车里感知的。

空中看到了轮廓。蓝色的大海与陆地交错着,大河又继续把陆地以S形分割开。布里斯班河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从山峦天际之间缓缓飘下,流过铺红缀绿的原野,蜿蜒曲折,在市区里绕了几个弯儿,流向东南,转东北注入大海。河水咸淡相混,鱼和两岸的植物均能适应。黄昏时分,夕阳给碧波粼粼的河水镀上了一层金色。两岸布满了住宅,一直铺向远方。城市紧紧附着在河的两旁。布里斯班也被称做“河流之城”。

布里斯班之名源于殖民时代新南威尔士殖民区总督官的名字。这个城市最初叫摩尔顿湾,属新南威尔士州管辖。1824年开始被建为流放囚犯的地方。随着罪犯流放制度的取消,1842年被开放为自由定居点,居民逐渐增多,城镇也不断扩大,1854年成为港口。1859年昆士兰脱离新南威尔士州单独成立殖民区,并建自治市,布里斯班便成为殖民区的首府。

布里斯班的城市规划很有特色,分割区域的街道,南北方向以女性名字命名,东西方向则用男性名字命名。市区最南边是政府机构所在地─乔治街。各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哥特式建筑、殖民地风格的建筑混杂在一起,颇有趣味。

历经100多年,在城市的中心耸立起一片极高的大楼。最有魅力的要数市政厅广场,古朴、凝重的市政厅大楼,布里斯班大教堂,周围涌现出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市政厅是布里斯班的标志,棱柱型塔式建筑,高76米,具有意大利典型新古典主义派的风格,通体用棕黄色砂石,建于1930年,一度曾是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高大的门厅,雄伟的立柱,让你不禁想起古代希腊的神庙。中央设有圆形的礼堂及小间的酒会场所。钟楼上的大钟每隔15分钟敲响一次,据说是为了提醒慢节奏的澳洲人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这座澳大利亚最富丽堂皇的市政厅,直到悉尼歌剧院落成前,一直是最昂贵的建筑,由于历史资产的宝贵,被称为“百万市府”。

城市最高的建筑要数“曙光女神”,2006年建成,地上69层,楼高207米。修长的建筑真像个美女,迎接到东方第一缕的曙光。建筑美丽的名字源于希腊神话。她是众神之一,美貌非凡,性格十分温柔。每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她就会出现,人们就叫她“曙光女神”。她的十个手指头的指甲用玫瑰花油涂成玫瑰红色,故又有“玫瑰红色指甲的曙光女神”之称。这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用于住宅。

高大的铁桥连接起河两岸,犹如血脉,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下午五六点钟,正值下班高峰。临街商店陆续关了门,没关的也在忙着下班。不论下班与否,每个商店灯光通明依旧。那是为保证商店安全,不能熄灯。行驶在高高的跨河大桥上,两岸高楼林立,多是公司企业的办公楼,市政厅也夹在其中,上面没有霓虹灯,也没有广告牌,楼里面灯火通明。望着一片的辉煌,初以为这座不夜城的夜生活会如何丰富,其实下班后已然是座“空城”了。城市要亮起来才显得有生气,才能显出活力。

城市能源十分充足,可以用火力、水力发电,太阳能也很普及,只是缺少水,水比牛奶果汁等饮料卖得还贵。总体上说,这里的物价很低。州的面积非常之大,超过新疆,人口又非常之少,不足10万,华人的比例也很少。布里斯班所在昆士兰州不实行夏时制,时间按照本州的思路自行安排。

大街上的小轿车很多,都正忙着赶回家,人们很少住在城里,很多人愿意住在80公里外的黄金海岸。小轿车成为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家庭都有两至三辆。新车没多贵,二手车就更便宜,几百元就可买到,虽然没有空调,没有音响,开起来却没问题。城市的公交不发达,在市内坐公交费劲,但两个城市间的公交却很方便,还特意开辟了至黄金海岸的快速公交专用道,这在世界上也独树一帜。

布里斯班河两岸还有许多小巧玲珑的住宅,错落有致,沿岸的草坪上花香草绿,争荣竞秀,很有田舍风光的诗情画意。城市道路两旁也多是二层小楼,下面放物品,上面住人。澳大利亚人不喜欢有人住在头顶上,故很少有高楼。这里气温高,一年中有五个月是夏天,天天都是大太阳,而盖起二层楼,通风效果很好,别看天气热,少有人家安空调。房子都很别致,尖顶,颜色也不单一,很有特色。有独栋也有两家合盖,很像“耗司”或“汤耗司”。

这里光照强,素有“阳光之城”的美誉。全市有170多座公园,四季繁花盛开,在市内闲逛,处处皆风景。美丽的花圃,整齐的林荫大道,优美的布里斯班河,明媚的阳光,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场所,令人赏心悦目。即使这样,因为天气热,人们反而喜欢阴天。一个地方待久了,可以到另外的地方去住,或干脆搬走。有的人务实,全部用木头造房,变为可以移动的房子,觉得哪儿好就住哪儿,随心所欲。我们常说的搬家其实是在搬家具,而在这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搬家。是搬家,也像旅游。

世界上有许多黄金海岸,只要临海,沙子好,都可以这么称呼。河北的昌黎、福建的泉州、新疆阿勒泰福海,香港青山湾畔,台湾台东卑南乡的山脚下都能找到黄金海岸。而以此为地名的也不少,美国许多州都有,如芝加哥、康涅狄格州、佛罗里达州、纽约长岛、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布拉斯加州、俄亥俄州等。

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在昆士兰州,也是以沙细均匀著称,白里泛着金黄。这里处于太平洋暖流冲击地带,终年有日照,平均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气候宜人,有土著人聚居。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经过此地,见水浅礁危,将这里的山及其突出水面之地分别取名为警告山和危险岬,现在危险岬已成为新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的边界标记,岬上有库克纪念碑和灯塔。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在这里建立移民点,开荒种植,造屋建舍。最初的一片沙滩,因绵延32公里的金色海滩而得名“黄金海岸”。

澳大利亚人不懂得开发。20世纪初,据说,一位日本的旅游家看到了这里发展潜力,迎合澳大利亚人滑水、冲浪的爱好,盖起了一家酒店,名为“冲浪者天堂”。之后又把陆地之间用桥连接起来,让更多的房子能临海,这样价钱就能贵许多。国内外的游人纷至沓来,很多有钱人在水边盖起了豪宅,房价一下上涨了几倍,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区。现在黄金海岸已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座城市,在布里斯班以南约80公里。城市人口很少,而每年来这里的游人就有500万之多。

黄金海岸没有秀丽的山川景色,能留住人的是大海的沙滩,这里没有复杂的地势、礁石,却能勾起人的联想和遐思。沙滩大海很简单,只去体会大海的变幻与美丽。此处还有各种娱乐项目,比如到大海中去看鲸鱼,趁着夜色去捉萤火虫,坐热气球,参观澳大利亚中产阶级家庭,喝泥蟹粥,吃袋鼠、鸸鹋肉或海鲜,晚上乘坐豪华游艇,欣赏河两岸的夜景,观看歌舞晚会、成人秀、马术秀等。总之,这里能让你感受到现代生活气息。

说这里只是娱乐之地,那倒有失偏颇,准确来说,这里更是体育健身之地。街上的公路到了赛时,就成了F1汽车拉力赛的场地。道路两旁挡着水泥礅,转弯处放着汽车轮胎。此时还是10月,再隔一周,世界汽车拉力赛就开始了,工人整理着道路,车手陆续来到这里,晚上偶尔能够听到赛车刺耳的鸣叫。个别路段已经限行,再过几天,主要道路就会施行交通管制。

除去车手,还有许多前来观看比赛的游人。他们包下房间,使赛时的旅馆特别紧张,价钱也上涨几倍,而且还不一定租得上。多数人要在1年前就预定下客房。房间临街,公路就在楼下,站在阳台或窗前就能看到比赛,这样的客房更为难租,价格也贵。

这里还有一项更为适合的体育项目,冲浪。我们晚上到达黄金海岸,这里的人讲,晚上别出去,海边风大,漆黑一片,啥也看不见,没意思。我想了想,有道理,不如省点儿体力,明天一早儿去看日出。问准了服务员几时天亮,再想着提前叫早儿,便睡了。

天蒙蒙亮,起了床。街上亮着灯光,穿过马路就是海滩。一辆清理沙滩的车已经沿着海岸来回行驶了,车上开着大灯,在后面留下一条耕起的松软的沙滩。偶尔有汽车开过,上面坐着到海里冲浪的人。有的冲浪者穿着泳装,夹着冲浪板,赤着脚,行走在海边,在退了潮的沙滩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冲浪者多是小伙子。他们冲进大海,趴在冲浪板上,划向远方,在波浪里穿来穿去,然后顺着海的流向和潮汐从另一边上岸,再跑回来冲入大海。太阳还没出,海边的风很大,肚里空空,穿着长衣长裤还觉得有点儿冷,看着冲浪者,真佩服他们的体能。有两个上了年纪的也想试着下海。海水刚没过腰,他们便上来了,可能水凉。

令我惊讶的是,冲浪者中有两个小姑娘,不到10岁,瘦瘦的,也夹在冲浪人的行列之中。一位中年妇女胖胖的,穿着厚厚的衣服站在沙滩上看着她们,每次孩子上岸都会嘱咐几句。小姑娘接着跑下海,玩得很开心。我慢慢走到她跟前问:“这是你的女儿?”她点了头。我说:“她们还不能站在冲浪板上?”她点点头。我伸出了大拇指,夸奖两个小姑娘真棒。她会心地笑了。有人说,黄金海岸是富人的天堂,而在大海中分不清谁更有钱,彼此一样,能比的只能是谁更健康。

当地人喜欢阴天,很难得。我却有些失望,没看成日出。天已大亮,街边立着五六座雕像,造型抽象,在表现体育运动。此时也有人夹着冲浪板向海边走去。人行道上,更多晨练的人在散步或跑步。骑自行车锻炼的人戴着头盔,在马路上不时穿过。

我在街头转了一会儿,回到宾馆吃早餐,一眼就看见了在海边冲浪的几个小伙子也在餐厅。他们围坐一起大口吃着,脸上泛着红光。

海的世界

运动、娱乐、休闲,是澳洲人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那种放松的状态,并非闲暇呆滞的无聊,也无深思长考的凝重,似乎上天让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享受。这种感觉在海的世界更为强烈。

海的世界在黄金海岸,海边辟出的一块场地,离市中心不算远,开车一会儿就到。登至高处就能看到蓝色的大海。豪华游艇靠在岸边,等待着游人。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带着游人俯瞰海的世界和黄金海岸,花上大价钱,就可大饱眼福。也可以坐园内架在空中的单轨小火车转一圈,观看整个海的世界,所有活动项目都在你的脚下划过,可以逐一体会大海带来的快乐。

人们大都知道园内的行走路线,看着导游图有目的地去往想去的地方,有一家人,也有同学、朋友相约。还有许多孩子,大人领着抱着或用儿童车推着,其实他们是真正的主角。

海的世界中最精彩的是海豚表演。舞台的背景像一座小岛,上面有假山和椰树。前面是开阔的水面,清澈见底。五六个演员有男也有女,更准确地说,都是训练海豚的专家。开演之前,舞台和水面都很安静,谁也不知水中蕴藏着什么。

强烈有节奏感的音乐骤然响起,演员在舞台上一个亮相,水中突然腾空跃起5只个头很大的海豚,半天才落入水中,观众一片欢呼。接着就是海豚的各种组合表演,随着韵律的变化,变换着腾跃动作,一会儿直上直下,一会儿划出一道弧线,此起彼伏。海豚也懂音乐?看台上大人孩子的欢呼声还没落,三只海豚已不知在哪里集合,整齐地排成横队向观众游来,赢得一片喝彩。

序幕揭开,“全体演员”亮了相。一名演员来到与观众最近的水边,叫来了一只海豚。另一名演员走向观众,准备请一位观众和海豚亲密接触。选来选去,从观众席中叫下来一位小姑娘,让她走到水边,去触摸海豚。那只海豚很听话,靠在小姑娘身边。小姑娘拍拍它,它把头抬出水面,显得很高兴,张开嘴,表情好像在笑。

接下来的表演越来越精彩,海豚跃起的高度也有了变化,做出不同的动作。一名演员站在海豚背上,后面又跟上一个,追逐着快速游过。高速游动中,海豚把站在背上的演员,抛向高空。演员在空中做出翻滚动作,落入水中。之后,一名演员分开脚,踩在两只海豚背上。两只海豚同时用力把这名演员再抛向空中。啊,海豚间还有如此的谐调能力,演员与海豚间也达到了高度一致。

演出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越看越体会出海豚的能力,它与人的距离那么近。演出结束,全体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尤其是孩子,更是高兴得拍个不停。

最有故事情节的要算是海狮特警队表演。场地比海豚表演队的要小,一潭清水,而舞台更具儿童图画效果,三座二层楼房,一座间有滑梯,一座旁边有锅炉,都是为了表演。观众席上陆续坐满了人。池水边,小贩见缝插针,卖起了爆米花。海鸥围在旁边飞来飞去,准备随时捡漏。多有家长下来给孩子买,边吃边等待演出开始。

演出的主角是海狮,有大小好几只。演员也有好几个。一名丑角站在二层的楼上敲响了钟声,戏剧开始。一只海狮走出来站在舞台上,给观众行礼,然后又跳入水中做了几个翻腾动作,算是与观众打了招呼。一名女丑角拿着一个绿包,可能是表演坏人偷东西,跑进屋里,却被海狮发现。不一会儿,海狮把那绿包叼了出来。一名女特警驾驶着一艘快艇来到场地,准备追捕坏人,好戏上演了。故事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女特警夸奖海狮,海狮也露出得意的样子。然后又让海狮进了锅炉,锅炉却冒出热气,海狮险些被“蒸熟”,但最后还是安全地出来了。经过女特警的巧妙安排,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偷。观众对海狮的智慧给以高度评价。海狮也挂着一个牌子出来谢幕,上面写着:完。演出结束了,许多孩子还意犹未尽。

最具剌激的要数海上特技表演。演出是在中午时分,舞台对面就是餐厅,人们在餐厅里买午餐,然后找个地方坐下来吃,等待演出开始。有的家长干脆与孩子一块儿坐在岸边的绿草地上准备看演出。水中建起了一座孤岛,上面装饰着孩子们喜爱的卡通汽车、楼房、城堡。观众坐满看台。一个1岁多的孩子坐在儿童车里,吮着拇指,不停地四处观看,寻找着吸引注意力的东西。

那是一支有着极高水准的水上表演队,男女共十几人,有具娱乐色彩的男丑角,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欢笑;也有身材标致的女模特,吸引人的眼球;更有身怀绝技的表演队员,在飞速行进的快艇的拖引下,踏着划水板,在水面上做出各式各样的高难动作。单人划时翻出筋头,双人划时变化着左右不同位置。表演渐入高潮,女演员站在男演员的肩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可以说是水上芭蕾。令人瞠目的是,在快艇的牵引下,6人摞起三层的叠罗汉,成一个三角形,从水的一边,快速划向另一边,说是水上杂技舞蹈表演一点儿也不为过,令人拍手称奇,叹为观止。

海的世界是孩子的天地。地上的池子里有海星、海胆、鳐鱼等难得一见的海中动物;水族馆中,可以透过地下玻璃窗观看到大鯊鱼和五彩缤纷的热带鱼;北极熊馆中,可以看到岸上懒懒的北极熊在水中敏捷自由的姿态。园里还饲养着与水有关的鸟—鹈鹕。记得在儿时的画书中见到过这种鸟。它在水边生活,大大的嘴不是在吃鱼,而是藏起了一条鱼,帮助鱼躲避了敌人的进攻,反而成为鱼的朋友。

海的世界也是成人的乐园,还有许多与海相关的娱乐项目:激流勇进、空中缆车等,同时并没忘记重要一点,那就是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乘坐的帆船。“奋进号”被制作成复制品,漂浮水上,供游人观赏凭吊。

海的世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了大海,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体会泥蟹

尚在车里就已感知到了泥蟹。

澳大利亚被大海包围,盛产鱼虾蟹。澳洲人爱吃一切海产品,对虾蟹并不特别偏爱。自从华人兴起吃龙虾,价格就被炒了起来,飙升了好几倍。蟹也跟着搭上了车。

澳洲似巨大的孤岛,独立于几大洲之外,所产螃蟹也特别,能生出白蟹、泥蟹。白蟹长在深海,浑身洁白,如阳光下的白色沙滩。泥蟹则呈深青色,壳腿洁净,个头很大,也厚实。不是说泥蟹没小的。当地捕捉有规定,游人一次最多捉6只,其中只能有一只雌蟹。捉蟹船上备有一把量尺,蟹盖直径不到8厘米,捉到也要扔回河里。澳大利亚人讲环保,吃蟹也不例外。

泥蟹生活在红树林中。红树也奇特,能适应咸水,生长在咸淡水相混的泥水岸边,品种有70多种,可做红色染料。人们把在这种环境生长的树统称为红树。初看难以辨别,熟悉后一眼就能认出。泥蟹喜爱生活在红树林的泥水中,因此得了名。布里斯班与黄金海岸间的河里是捉“昆士兰泥蟹”的好地方。当然,这里还有许多泥蟹养殖区,可以观看渔夫捉泥蟹的不凡身手。当地人叮嘱说,这可是昆士兰州的特产,过了这村没这店了。

这话听起来总觉有点儿像忽悠。进了黄金海岸的一家餐厅,天已黑了。这是中餐馆,楼梯拐角的墙壁上装点着中国古装人物画和书法。二楼一角还摆着博古架,上面摆放着瓷器。窗子外,港湾里停泊的大小渔船、游艇亮出了灯火,与海面的倒影连成一片。我们在餐桌边坐下。鱼缸里游着各种海鱼。问了老板,这里也有泥蟹。此时,肚中还似在车中摇荡,胃口全无,再看一眼别的餐桌,空空如也。别的不能凑热闹,餐饮可以跟风。这么冷清,最好是随便吃口饭。我们相互看了一眼,决定此事再议。

第二天晚上,我们进了一家台湾人开的餐馆,来吃饭的人很多,看来经营得还不错,便坐下来,点了几个菜,着重探讨泥蟹问题。餐馆里的鱼缸有好几个,专门有一缸放着龙虾、白蟹、泥蟹。龙虾很活泛,大爪子骑在白蟹身上。而白蟹毫无反抗之意。几只泥蟹被绳五花大绑地捆着,老老实实趴在鱼缸一角,一只一斤左右。龙虾哪儿都有,价格太昂贵,白蟹一斤也要110澳元,只有泥蟹是此地特产,价格98,那也够高的。几个人再一盘算,毕竟来此地不易,还是别考虑被忽悠的可能,决定解囊“挥霍”一把。两个善砍价的跟老板谈了一会儿,拍了板,两只160.

定下来就开做。心里想着,应该问问做法:是红烧还是清蒸?调料用什么?酱油、香油、鲜姜,还是不放酱油用醋……慢慢吃着饭,普通的蔬菜,台湾做法很可口,没有丝毫不适应,觉得很香。正吃到半截,泥蟹上了桌,满满一大盘子。两只大红壳扣在上面。下面盖着雪白鲜嫩的肉块。翻过蟹壳,橘红色的蟹黄嵌在上面。红色的螯摆在盘边,红拥着白,白透出红。清淡的芡汁一点儿也没影响色彩,反似器物着水后洇出了鲜艳。太漂亮了。

我对螃蟹并不陌生,先夹一块蟹黄儿,硬硬朗朗,透出油香;再夹一块蟹肉,松软细滑,鲜嫩欲化。鲜的东西要保留本身的味道,烹制复杂,反伤原味。切身体会了泥蟹,确实不同凡响。因为是“集体财产”,不能多占,点到为止。大家埋头苦吃,顾不上说话,转了两圈下来,才赞不绝口,话多了起来。看得出,是不曾有过的体验。量大,盘中还有几块儿,大家分吧。

让来让去,大家一致要求我吃最后一只螯,理由是,深切的体会一定要记录下来,作为永远的回忆。吃了这只螯,肩上有了压力。我觉得却之不恭,又乐于担此重任,便笑着纳入手中。

泥蟹个大,腿上的壳更坚硬。餐桌上放着各种专用工具。我用钳子夹开了壳,洁白蟹肉便裸露出来,放入口中,鲜嫩中还多了一丝筋道儿。我在想,同在大海中,外形又无奇异之处,味道怎会有如此的区别。莫非真与养育的它们的红树林中的泥水有关?

吃泥蟹全身的体验,让我想起了黛玉吟出的名句:“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曹雪芹是美食大家,但肯定没吃过泥蟹,就不知其箸下之物与我口中的哪个更鲜美。

乘坐水陆两用战车

凯恩斯明显热起来。

离赤道近或是空气洁净,印象很深的蓝天白云也更为鲜亮。这里没有冬季,只分雨季旱季。长衣穿不住了,急忙换成短打扮。

到这里正是九点,为赶时间,直奔库兰达镇的热带雨林。那里有着茂密的植物。有人给热带雨林作了简洁的概括:要有古老的树木,遮天蔽日的树冠,1米深的地下多是植物的根茎。

库兰达镇有历史,成立于1888年。这里发现了锌矿,修了铁路,来淘金的人多起来。良好的气候条件,有人种起了植物,当起农场主。还有人想到了不远的小山上的那片热带雨林,看到了发展潜力,买下这片物业,开始了修建。修缆车要建塔台,建设过程可能会破坏森林,因此遭到政府反对。这一家族的人并没气馁,不断研究方案,最后想出用直升机空运的办法运输建材。方案经过23个部门的严格审批,终于得到认可。所建32座塔台,没砍伐一棵树,1年内完工,被称为世界上有名的绿色工程。

如何参观热带雨林很费脑筋。林木茂密,道路崎岖不平,还有溪水湖泊。巧开思路,想到了二战时期服过役的水陆两用战车,诺曼底登陆用的就是它。作为旅游交通工具,战车既给人体验战争的感觉,又有欣赏热带雨林的新奇,可谓两全其美。

我们乘坐的战车是六轮驱动,车上有六排座位,能坐30人。驾驶员是个典型的美国人,长长的上唇,结实的身体,穿着部队衬衫,戴着礼帽,很像美国军人。他名字叫戴瑞恩。坐上战车,戴瑞恩便带我们开进了热带雨林。车子一路下坡,突然停住,他让我们看路边的蝴蝶,它们翅膀很长,有13厘米,分蓝色、红色,很漂亮。向上看,树干上鼓起了一个大大的“肿瘤”,那是白蚁窝。

车子开开停停地前行。树木越来越密,品种越来越多,净是没见过或很少听到过的,比如在北半球看不到的黑槐树。恐龙树使劲在争高,尽管细,却能得到洒落茂密树林中的第一缕阳光。桫椤树有地球上的活化石之称,树冠如同一把巨伞。此外还有鹿角橛、咖啡树、香蕉树、棕榈树……

车子开到一棵树前停下来。戴瑞恩指着一种植物说,这叫蜇剌树,有毒,轻扎上很痒,严重能致命。有位外国女士曾被“蜇”而亡。戴瑞恩用胳膊在旁边的一棵细矮的树前一动,短袖衬衫立刻被树枝剐住,怎么也拽不下来。戴瑞恩说,这叫“倒勾剌”,勾住就下不来,只能小心慢慢往下褪。

接着戴瑞恩撅了一根植物枝条,绿绿的,有手指粗,使劲抽了几下车的铁板,“叭叭”作响,问,可以干什么用?我们说,可以抽人。他大笑起来说,对,新加坡的鞭刑就用这家伙,先抽三下,待会儿就疼得撑不住了,外号也叫“待会儿疼”,如果不改再抽。说着把那根枝条对头一窝,柔韧性很好,能成一个圆圈,这比硬棍子还疼。枝条神奇,戴瑞恩更令我们惊异,他突然改说了中文,而且那么地道。

边说边走,车子开到了岔路口,一边是上坡的小路,一边是湖泊。他故意问,走哪条?大家说,下水。他装作很恐慌的样子说,不行,危险。我们都笑了,齐声喊,走水路。他装作很无奈地说,只能按大家的要求走了。车子开进了湖里,有人惊喜地尖叫起来。战车略一颠簸,入水后倒是很平稳,浮在水面上继续前行。戴瑞恩指给我们看,岸边趴着一只龟,又向上指,岸边树干上趴着一只蜥蜴,头向下,与树干颜色接近,纹丝不动,不注意看,很难发现。

湖面开阔,还有曲折。湖边长满了树木。碧绿的湖水,嫩绿的树木,再加上蓝天白云,非常美丽的画面。几只鸭子出现在水面上,为寂静的湖水增添了活力。我们在这里穿行,带来了唯一的噪声。

穿行在古老的树林中,在现代社会,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

与土著亲密接触

继1976年水陆两用战车开动之后,1993年,凯恩斯热带雨林又开辟了新的项目—“土著民族舞蹈表演”,让人们切身感受原始的居住生活状态。这里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剧场:由高到低的阶梯看台,观众坐在水泥台阶上。舞台用木头搭起,背景也由树木构成,顶上有棚子,光线有些暗,视觉上看很原始,却很有表演气氛。

不一会儿,演员上了台,全是男性,穿着植物编织的裙子,褐色的皮肤,黑黑的头发,全身涂着白、绿、黑几种颜色的线条,有一种朴素之美。我很奇怪,为何远在南半球的土著很像亚洲人,按理应该差异很大。问了当地人,他们解释说,这里的土著以前是东南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地球版块的移动才至于此地。不管是否有依据,拿过地图细看,澳大利亚的北部与亚洲的南部已经不如记忆中的那样远了。这里的先民是否还有别的移动办法,也未可知。他们在澳洲大陆至少生活了两三万年。

表演开始,“滴都丽都”吹奏起旋律,演员随之踏出节奏鲜明的步伐,先跳“欢迎之舞”,表示迎宾之意。接下来就是表现土著人生活的舞蹈“驱蚊之舞”,土著人在红树林中狩猎时,用树叶拍打身上以驱赶蚊子;“警告之舞”是对入侵者的警告,以免发生冲突;“沉默之蛇”是模仿蛇爬行时的动作,演员还走下台来,扭动着胳臂和身体,与观众互动,女人堆里发出了惊恐的尖叫;“分享甜树”表现找到了甜树后,砍下最甜蜜的部分,带回部落,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的情景;“食火鸡之舞”表现热带雨林中最大的一种鸟─食火鸡的动作,以及狩猎时的技能;“袋鼠之舞”模仿袋鼠,表现内部争夺位置的战斗;“跺脚舞”是表现土著各种脚上动作的舞蹈,随着节奏,演员叫上了几个观众一同跳舞,去感受土著人的欢乐和生活。

滴都丽都是土著人发明的一种乐器,1米多长,约有6厘米粗,大小并不统一,我想可能根据树干的粗细大小略有变化,音色也会有区别,中间的孔是利用白蚁的咬食形成的。这种乐器声音低沉,吹奏时有方法。我试了试,当时很难吹响。土著演员却有技巧,不仅能用嘴,还能用鼻吹出各种旋律,之后又用喉、唇、舌的振动,模仿野狗、袋鼠、笑鸟的声音。笑鸟的叫声因像女人的笑声而得名。看来,滴都丽都在土著人的生活、甚至生产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土著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开始了幻想,怎样能使手中的武器变长,取得更多的收获,于是想到了投掷,把手中的武器扔得更远,于是标枪诞生了。铁枪头后加上1米多的长竿,能够准确地掷中目标,把几十米外奔跑着的动物猎获。这还不够,又发明了助力器,用一个木托把标枪勾住,用力掷出,比原来又远了许多,增加了杀伤力。

土著人看到了天上的鸟,就想怎样才能把它打下来呢?于是又发明了“回力镖”,也叫“飞去来”。这是一块带“拐弯儿”的木板,像冰球杆的前部。这种工具能借空气的浮力飞得很高,打中天上飞着的鸟。土著人又想,很不容易制作的,掷出后掉在密林草丛中难以找到,不能有去无回,于是在工具上做了切面,按一定角度掷出,就能沿着轨迹飞行,最后还能飞回到手中。工具便有了形象的名字。狩猎时,还可用两个回力镖从相对方向掷出,使猎物遭到前后夹击,猝不及防,更增加了成功率。土著人为我们做了示范动作,掷出角度按时钟说大约为1点钟,回力镖果真飞了回来。我体验了一把,不能做到十分准确,大致还能往回飞。看来这种工具还便于掌握。

发明的武器还有另外的用途,那就是部落人如果违规,要接受用标枪穿过大腿的惩罚,否则要离开部落。大部分人宁愿接受处罚,也不愿离开,在痛苦难耐的过程中,深切反思集体在大自然中的力量。

休闲游泳池

澳大利亚被海围着,游泳的地方很多。水上运动成为澳洲人的主要健身娱乐项目之一。黄金海岸既可冲浪,也可游泳。岸边备好了淋浴设备,供下海者冲洗。凯恩斯的游泳场地就更多了。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如市区、海港都建有游泳场。市民可以随意享用。

凯恩斯市区的游泳场在城区一隅,距大海十几米,中间仅隔一条人行道,离海那么近,却没建在海中,可能是为了安全、方便、老少皆宜。游泳场有几个池子,大小深浅不一,可游泳,也有娱乐性的喷泉,还有专供幼儿游戏的池子,极浅。天气热,为市民提供一个消夏避暑的去处,所需费用全靠政府投入。

游泳场临着大街,路边一拐就来到游泳区。市民在这区域游泳、嬉戏,还可以约朋友或家人穿着泳装躺在池旁的草坪上休闲,哪怕是消磨时光。年轻夫妇躺在儿童池边,看孩子在水中游戏;年龄大的隔辈人在水边领着孩子戏水。有的不游泳,只在路边椅子上或躺或坐地静静看书。

所住的宾馆也不例外,庭院不大,四面是三层小楼,可在院子修了两个泳池:一个标准,一个休闲,出房间两步就是。一进宾馆就看见了芭蕉棕榈等热带植物包围下的泳池。正值中午,很热,几个旅客穿着泳装在池边乘凉。当时心想,一定也要体验。

晚上,特意早些回到宾馆。换上泳裤,来到浅池旁。水从岸边顺着坡深下去,但最深处也不没人。水里一对年轻恋人在游泳。岸上,几个游客坐在凉椅上。巧得很,一个歌手在岸边弹着吉他唱歌。不知他是自娱,还是受聘于宾馆,或是随意至此挣点小费。夜色中,人们在静心倾听着。那对恋人随着音乐在水中快乐地旋转,很开心。歌声很美、很轻、很柔,弥漫在水面上,听起来似乎多了点儿水的波动,增添了几分灵动。

歌手停止了歌唱,我也换到另一个泳池。池里,父子俩在游,渐渐只剩下我一个。池水清澈,还是海水,不知是怎样置换的,虽是海滨城市,毕竟离海也有几里。游在水中真静,只有几间客房亮起了灯光。忽走来一位中年妇女,有点儿胖,金黄的头发,披着浴巾,微笑着向我点头示好。我也如是。她下了水,不紧不慢地游,渐渐漂在了水上,一动不动。水性真好,真休闲,我心中赞叹。

天阴下来,掉下了细小的雨点。那位妇女不再漂,上岸,回过头又向我点头一笑。我伸出大拇指说,游得很好。她说我游得也好。我说,不再游了?她指指天,掉了雨点儿。我想说,下雨游泳才有情趣,却不会表达。她走了,不一会儿,从二层客房走到阳台,披着浴巾,点着了一支香烟,夹在手中,坐在凉椅上,向我摆了摆手。我在水中向她挥手。

都说欧美人开朗,果然如此,如能流利对话,定会聊得更多。

随意在水中漂游,享用着整池清水。细细的雨点打在身上,凉丝丝的,很惬意,更觉出了水的温暖。

南太平洋游泳

凯恩斯是与大海亲近的好去处。不远的格林岛可以观珊瑚,看海底世界,还可以到大海中游泳。我喜爱游泳,尚未体验过南半球的海水,还有珊瑚、鱼类,种种联想之下,忽然产生了水晶宫般的幻想,太诱惑了。

登上大猫号游船,广播开始介绍:游泳,可以到前台租用浮潜用具;潜水,要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潜下十几米深去看海底世界。听说潜水对人体有一定影响,因为短时间内的压力变化会对听觉产生影响,便放弃了水中漫步的念头。泳却是一定要游的。

我到了前台,两个澳大利亚小伙子在办理租用业务。我问,租浮潜用具多少钱?他说30元,我听说的是连押金20.他说,归还用具退20元,看我不太明白,又在纸上写了10加20等于30.我一想,反正结果一样,租用一次10元。

浮潜用具有潜水镜、吸气管,脚蹼要了双41号的,又拿了一张说明书。第一次穿戴浮潜用具,我仔细看了说明:下水前要在潜水镜上涂些唾沫,再用海水冲,以防镜片雾化;要用牙咬住吸气管的胶皮,以防海水进入;潜水镜中进了水,将头抬起,把水倒出等。

游船在航行,风并不大,湛蓝的海水卷起雪白的浪花。海鸥随着游船自由飞翔。格林岛离大陆有几十公里,孤立于海上,两侧有大面积的沙滩。因岛上有茂密的热带雨林,而被称为绿岛。小岛不大,1小时就能走一圈。常来这里的人就是想与大自然亲近,享受阳光、沙滩和大海,因而开辟了一条航线。

下了游船正好有玻璃海底船,便先坐上去看海底世界。船离开小岛一两千米,船底的玻璃下才出现了珊瑚。珊瑚颜色有多种,形状也各异,如红梅,似孔雀,有浑圆的蘑茹,也有纤细的鹿茸,还有成片的菜花。水中海藻一丛丛、一簇簇,夹在珊瑚之间,随着海水的流动而摆动起舞。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大堡礁,堪称自然奇观,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巨大的珊瑚群,绵延2400公里,宛如一道天然海堤,堡垒一样护卫着海岸,故称堡礁。珊瑚种类有400多种,分成软硬两类,硬的密集,软的疏松。这里海水澄清,可望到20米深处。珊瑚礁宛如艳丽的花朵,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怒放。壮观的珊瑚群,要从飞机上俯瞰去领略。海底船中只能看看它的皮毛。

鱼的种类也很多,大大小小,只记得有鳗鱼,更多稀奇古怪的叫不出名字,大的一两米长摆动有力,小的五花八门、色彩斑斓。水中看到一群鱼,开船人拿出一把鱼食往海中一撒,那群鱼立刻在海面上翻腾起来,还引来几只抢食的海鸥。

下了船,走出海港,与同行者说好几点钟在哪儿集合后,便直奔沙滩。正值中午,阳光强烈,金黄色的沙滩被晒得有些发白。不少人已经躺在沙滩上晒日光浴了。我急忙换好泳裤来到沙滩上。沙粒很大,有点儿硌脚。海浪不断冲刷着沙滩,没有那么多的海藻贝壳,非常洁净。我穿好脚蹼,戴上泳镜,装好吸气管,咬住胶皮,应该是这个意思,便下了海。初次使用,有些不习惯,游了不远,嘴里进点儿水,再做调试,好多了,只是穿着脚蹼打水有些累,便上岸休息。

来这里的人渐多,大人小孩都有。海底非常平缓,海水不深,不会游泳的人也可在水中游玩,很安全。有的大人干脆躺在沙滩上,让孩子自己在水中游玩。有的人拿着防水摄影机,做着各种姿势在水中摄影。

我重新穿戴好浮潜用具又下了海,感觉很好,便向海的深处游去。透过泳镜看,阳光透过清澈的海水照进海底,闪着一片金黄。一会儿,水中的植物出现了,果真看到了美丽的鱼在游动。随着水的不断加深,鱼也变得更多。自己也像一条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真是太美妙了。欣赏着水中美景,不知不觉,游出了很远。离停在海港的游船很近了,看到船边潜水的人。他们戴着浮潜用具,潜到水里,一抬头,还能把吸气管中进的水喷出来,运用自如。

就在立身观看水面,不知怎的,嘴里突然进了水。我试着想学潜水员,把水从吸气管中喷出来,却根本不能,又想抬起头,把水顺着吸气管倒出来,还是不能。此时,泳镜中也猛然进了水,仰头去倒,口中又进了水,咸涩。我艰难地回头一看,距离岸边很远了,想起了集合时间,万一找不到,走散就麻烦了。心一急,慌了。脚蹼也不听使唤,直立着踩水,身体起不来,费力不说,脚蹼还往下滑,要掉,是号大了,小一号就好了。越想把吸气管中的水倒出来,越倒不净,嘴里总含着水,呼吸很困难。我觉得有些不行了,想大声呼喊,周围没有人,喊那个潜水员,他已潜入水中。那两个字还是没喊出来。我看到了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看到了湛蓝的大海,想到了南太平洋……

不知怎的,我的心慢慢平静了。吸气管用不好,摘下来就是了,呼吸平稳了,一下一下地游,带脚蹼游蛙泳确实不便,索性躺在水面游起了仰泳……

终于到了岸边,同行者走下沙滩来找。时间不长,我却有了重逢之感。

凯恩斯巧遇婚纱

凯恩斯海港停泊着许多游船,大大小小,桅杆耸立,相互交错,其中不乏价格不菲的豪华游艇。在澳洲,游艇才是身份的象征。从格林岛回来已经是下午了,夕阳西下,阳光给白色游船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晚餐的时间还早,我们沿着岸边散散步,领略海港景色,顺便拍些照片。

海港很美,也有特点,有远景,也有特写,边看边行,街上忽然发现一对新人,新郎穿着黑色西装,没打领带,衬衫的领子翻在外面。新娘穿着白色婚纱,胸前绣满粉色花朵。他们在拍婚纱照。旁边还有伴郎伴娘各三人,男士装扮与新郎相同,女士穿着白色的裙子,只是没有粉花。摄影师是个女士,以海港为背景,为他们留下倩影。我一时高兴,难得一遇!可是应该怎么拍呢?如何跟人家交涉呢?我一边盘算着一边往前走,不觉已经来到他们旁边。

就在我手搭快门想端起相机时,两位伴郎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笑着冲我打招呼,让我给他们拍照。我很高兴,抬手就是一张。那位伴郎很兴奋,站起来继续让我拍,两人还摆出了风趣的姿势,真是太好了。他们的笑声引来了同伴。那位伴郎又拉过一位伴娘一起照,故意做出亲密动作。年轻的伴娘有些不好意思,笑弯了腰。大家都笑了。

好机会,我很兴奋,手也很忙,刚想对那位伴郎说,能否给新郎新娘拍张照片。另一位伴郎走过来,拉着我问,能否跟两位新人一起合影?正合吾意,当然可以,于是走向新人。本想挨着新郎站,新郎却从中间换到另一边,让我挨着新娘。这时我才想到了自己的狼狈:刚从岛上回来,穿着T恤、短裤、沙滩鞋,一副休闲的打扮,又背着个摄影包,与这样的场合太不和谐。我犹豫了。新郎看出了我的意思,把我按住说,没关系。一位伴郎走上前来为我整了整T恤的领子。我意识到,相机背带弄乱了衣领,这样也不见得整齐。三位伴娘走过来,全站在一边,我正好站在中间。她们递过两束鲜花,一束放在新娘手中,一束交给了我。没有了过路人的感觉,反倒觉得成了贵客。这是礼节和友好。摄影师按响了快门。这时伴郎也都走过来,集体来个合影。大家欢呼着,做出了各种姿势,站在两边的伴郎更是抬腿举手,做出标新立异的动作。真开心,他们哪里是拍照,简直就是狂欢。那位女摄影师也乐了,照了好多张。她刚要停下,我立刻把手中的照相机递过去说:“替我拍两张。”之后,我把摄影师叫过来说:“我给你们所有的人拍个合影吧。”然后,逐渐减员,最后就剩下两位新人,婚纱照片也就顺理成章地拍到了。

每个人都是满面笑容,也很兴奋。我在想,可遇而不可求,能在国外沾到新人的光很难得,便走到新郎身旁说:“能与你们一起拍婚纱照很幸福。”

他说:“能有你参加拍照,我们也感到很幸福。”

一位伴郎过来问:“你是哪国人?”

我说:“中国人。”

他显得对中国非常熟悉地大声对我说:“中国,北京。”

我说:“对,首都是北京,我就是北京人。”

他们冲我兴奋地喊着:“北京,北京。”也许是因为奥运会开过后的影响力吧。

忽然那位伴郎指着我头上戴的高尔夫球帽的图案说,他对画的那个观澜湖很熟悉,因为曾参加过在中国举办的观澜湖高尔夫球比赛。

我说,非常好,有机会再去中国。

我与他们告别。走出去很远,两位新人还在海港拍照,只是没有了伴郎伴娘。他们坐在附近等待,也没有了刚才那种狂欢的气氛。看来,我的加入确实为他们婚纱照的拍摄增添了欢乐色彩。新郎不年轻,叫来的伴郎年龄也偏大,他们对海港为什么那么感兴趣,是在海港工作?还是家庭与海港有不解之缘?这里的风景很多,为何只钟情海港?

天空暗下来,蓝天上的白云,不知不觉中,部分变成了乌云,凯恩斯的天气就是富于变化。忽然云边出现了彩虹,一直垂进大海。太阳的余晖照在海面上空的直升机上,非常抢眼。不一会儿,彩虹变成两道,渐渐连成半圆,太美丽了。我举起相机,在想,那对新人如果没走,定会用镜头留下这难得的瞬间。

我忽然想起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能是有了格林岛上惊险的游泳,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才会出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