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乐园·用车轮走遍地球村
15420000000003

第3章 独轮车

“爷爷真不愧是智多星哇!”当当的嘴张得大大地说。

叮叮刚要收起魔盒,那边又传来了奥特玛爷爷的声音:“叮叮、当当,你们看,即便有了轮子,他们也还很辛苦。”

“知道了,爷爷。”叮叮拿起魔盒,高喊:“魔盒千机变!”一阵霞光过后,独轮车被创造了出来。

当当启动“陆地蟹001”上的超时空传送系统,将独轮车传送给远古人。

叮叮刚要启用雷达跟踪时,在屏幕上已经看到了远古人的欢呼。

独轮车,俗称小车,又称“手推车”。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它是一种极为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在狭窄的路上运行。独轮车的运输量是人力负重、畜力驮载的许多倍。这种车可以在乡村田野间劳作,又能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方便地行走。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小山村,山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平板车根本通不了,农村人要运农作物到镇上或县城卖,就只能靠肩挑或用独轮车推。一般情况下,比较重的货物或者是要赶比较远的路,都是用独轮车推送。

流行于山东一带的独轮车主要有响车子、二把手、猪嘴车和木轮小车。这些车的车身和车轮都是用硬木(如槐木、枣木等)做成的,车把和载重车盘连为一体,车盘下安装独轮,两把之间挂车袢。人们驾车时,车袢挂在两肩,两手持把。

“响车子”是单人推的小型独轮车,多用于山区。车轮后部有两块木板,像两个向里弯曲的象牙,卡在车轮上,是下坡停车的制动机关,俗名粘脚。车轴和轴碗,都是枣木做的,轴碗里涂有松香,车行时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因此取名响车子。以前临朐益都一带山区赶脚人有一种习俗是,谁的车子响声最大,谁就走在最前面。

“二把手”是平原地区跑长途的大型独轮车。由两人驾车,前拉后推,大多数还再用一头毛驴拉长套,可以载物,也可以载人。

猪嘴车又称羊角车,是中型独轮车。车前有两根长板,绑结两块圆形斜尖木块,形似羊角,故名羊角车。若行车不稳,向前一掀,车前的木板立即着地,使车子不至于翻倒,这时情形又似猪嘴拱地,因此又取名猪嘴车。

木轮小车是独轮车之中最为轻便的一种。木轮较小,车架为平盘。从前,山东西部一带推脚谋生的人,用花布在车上搭起车棚,取名为花车,车盘上铺有被褥或薄席,两边装有横木栏挡。

由独轮车发展而来的独轮车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集惊、险、奇、美、巧为一体,它具健身、益智、审美、游乐和独到的观赏性。独轮车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平衡及神经反射能力,并可促进小脑发育,增强心肺循环,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愉悦,可以促进全身肌肉筋脉的协调,增强韧带组织的强健性和柔韧性,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积极、自信、独立、坚定、进取的个性品质。

它的技巧动作变化无穷,如前后骑行,摇车定车,跨步上车,跳上车,侧上车,踢上车,急转90度、180度,陀螺转等;有单脚骑行、走轮、跳跃等特技动作。此外还有多人独轮车运动,以及与其他运动结合等衍生出的新的运动方式,如独轮车舞、独轮车跳绳、独轮车篮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