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乐园·用车轮走遍地球村
15420000000045

第45章 栈道

星期日,打了一下午篮球的叮叮疲惫不堪地回到家,简单吃了两口饭就早早上床了。

朦朦胧胧中,叮叮跟着一个旅游团走到一个山崖间,叮叮往下一望,顿时心惊肉跳。

只见崖下是看不见底的深渊,脚下是晃悠悠的木板。

走着走着,叮叮脚下一滑,一头栽了下去。

情急之中的叮叮大喊:“魔盒快救我!”

叮叮猛地坐起来,抹去头上的冷汗。

原来做了个梦!叮叮拿起万能电子魔盒,魔盒上显示:你刚才到的地方叫栈道。

栈道,是古人为解决崇山峻岭里的交通问题,而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桩,最后铺上木板而成的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专用”道路。在栈道靠河身一侧及拐弯处,有的还装有栏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有些地方的栈道上加盖顶棚。有顶棚和栏杆的栈道,远远望去好像一长串空中楼阁,古人又称“阁道”。桥梁是横水而过,栈道傍水而行,栈道中有时也有加盖顶棚的桥梁,所以古人也称栈道为“桥阁”。

早期的栈道,因沿途地广人稀,旅行人的食宿包括人身安全,都要靠政府办的驿栈、邮栈等设施。古蜀道中,大约有1/3的地方是栈道。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栈道的鼎盛时期,它的路面平坦宽阔,可行走车马,五里一阁,十里一亭,可以说栈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丝毫不比万里长城逊色。

古栈道主要有以下四种建成形式:第一是在离河床不太高的悬崖峭壁上凿出横洞,拿横木穿过作为横梁,并在河底岩石或巨石上凿出竖洞,插上竖木支撑横梁的另一端,然后在横梁上铺上木板行成道。壁孔多凿在枯水季节通常水位以上八九米处,横洞深近1米,横梁的孔外长度约6米,路宽5米多,可以同时使两辆车或两乘轿通过,这种方式称为“标准式”;第二为“斜柱式”,如果栈道离水面较高,不能在河床上立柱,则要在路下的悬崖上凿斜孔,孔内立斜柱以支持横梁,斜柱的作用与立柱相同;第三为“无柱式”,在难以用斜柱支撑的陡壁地段,距河床又高不能竖立柱的时候,只能修成仅安横梁的栈道。有的地方将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称之为“石栈”;第四为“依坡搭架式”,在倾斜或阶梯状岩石上凿洞安放立柱,横梁一头架在立柱上,一头架在山坡开出的石坎上,或在斜坡上多处竖立柱,在立柱上架横梁,横梁上铺木板成路。

栈道的修筑十分费工费时费力,而且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栈道容易腐蚀损坏,从唐朝以后,木质栈道逐渐被碥道所取代。“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且维修容易。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栈道这种原始的交通方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栈道本身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人们踏上栈道可以聆听历史的声音,惊讶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感受楚汉战争中,“火烧栈道”“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