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
15422800000153

第153章 凡事不必斤斤计较

要懂得顺其自然

人生一世,大事小事千百万,没有必要天天去较真,为那些是非曲直斤斤计较辨个清清楚楚,最终累得筋疲力尽,甚至费力还不讨好。

南北朝宋文帝时,朝廷有一条规定:吏部官员不得在吏部尚书家过夜。可是有一天,吏部尚书庚炳之有事和属下商量,谈话晚了,庚炳之就让属下在家里住了一晚,以为没人知道。

可偏偏出了事,竟然有人告了他一状。触犯王法,这还了得。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但宋文帝刘义隆在这件事上却不想追究,左丞相万礼也为庚炳之解脱,并堂堂正正地说出一种非常高明的见解:“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宽恕属下的小过失,别人才乐于受你驱使。于是,宋文帝假装不知道,不计较那些是是非非,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在爱妾被人调戏的情况下,竟然也能不去较真,不去追究犯上者的罪,宽恕了这位风流将军的罪过,则得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真是难能可贵。

公元前605年,也就是在周定王二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

酒宴开始,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六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均来就宴共同畅饮。”于是,满朝文武,与庄王欢歌达旦。夜深之后,庄王仍然兴致不减,命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乘黑灯瞎火之际,仗着酒意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大概想一亲芳泽吧。

许姬大惊,奋力挣脱后,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有人乘烛灭欲行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一百多人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不声不响地使那个胆大妄为的人隐瞒了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忿忿不平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人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妇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欢乐气氛,三也会损我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从此,后人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一个将领对自己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谁要是犯了这样的罪过,绝对是死罪,可是楚庄王却能不去计较,原谅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的确是处世高手。

这段“绝缨会”的千古佳话,如果没有后来的善报结尾,恐怕就要逊色许多。

七年之后,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重的奖赏,谁知唐狡却答道:“为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为何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捉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使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在为人处世中,如果有些事情,你硬要刨根问底地去较真,就会没事找事,愈加麻烦,相反你若装痴作聋,来个“顺其自然”,也许就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