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
15422800000154

第154章 以愚治智

保全自己的大手段

愚智的分别,不外乎糊涂与聪明之间的高下。愚者不一定全输,智者不一定全赢。

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质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

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阿斗”性格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痛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嬉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法正,宴会之后,法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昭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法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法正的腔调?”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法正教我的!”

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渡过了余生。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愚钝”和“低能”,从而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

另外,你时常会和自己得罪不起的人打交道。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一时的需要,会竭力拉拢你;有时让你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处理好了功劳是他的,处理不好是你的错,在这种情况下,假装愚钝、迟钝、糊涂,让人认为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让人对你失望,从而对你不重视,不任用,不理会,如此一来,你反而能脱离争斗、是非、善恶的漩涡,很好地保存自己。

魏晋时,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魏国权臣司马昭原想同阮籍结为儿女亲家,让阮籍把女儿嫁给司马炎,即日后废掉魏帝建立西晋的晋武帝。阮籍不想卷入当时黑暗的政治,又不便明着反对,就借嗜酒而连醉60天。司马昭见他终日沉醉,连话也搭不上一句,只好作罢。以后,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多次访问阮籍,想请他谈谈对国事的看法,以便抓住把柄定他的罪。可阮籍整天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钟会开不了口,只好悻悻而回。

阮籍之醉可以说是真醉,也可以说是假的。真假不在这60天,而是他差不多一生都在醉,这个醉就是有意识的了。因为当时的政治极为险恶,文人要想保持清白而又得善终,难乎其难。

这种缺乏起码人身保障的情形,在整个传统社会中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即使在政治不那么黑暗的时候,身为官宦的人也时常需要用装傻来避免落入难以解脱的困境。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曾任刑部、兵部主事,因为触犯了大宦官刘瑾而受了廷杖,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出了朝门,换上平民服装,立即上车前往贵州。过江时,他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祭文。又写了投江绝命辞,假装投江自尽。绝命辞传到京城,刘瑾听说王守仁已死,随即便打消了派刺客暗杀他的念头。

愚到不可及这一步,可谓鬼神莫测了。《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夸耀刀剑之锐利,别人必惧其锐利而远避,或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显示自己的聪明,别人必恐你的聪明来害人,并希望你变成傻子。所以,大智若愚,抱朴守拙,实乃真聪明之大哲学。

在装愚保存自己之后,如果有必要,你要能够在不动声色中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装愚自保之计的升华,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