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自由成长
15424900000005

第5章 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孩子不是用来弥补父母心愿的

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也成为家庭教育失误最根本的原因。

陶行知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一向主张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他说第一句话。在现今教育上,这个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许多父母对孩子寄托太大的期望,更有甚者把自己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但是,这些父母却忘了,作为一名成功的家长需要做的是适当地为孩子减压。与此同时,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最棒的”,让孩子用平常心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

一位高中生说,父亲常对他说:“我从小立志要考上北大,可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与高考擦肩而过。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个心愿!”听了父亲的这些话,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在学习上,他虽然刻苦攻读,却始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由于过去的生活水平较差,父母的人生总会留有一些遗憾。有些家长在年轻时并没有实现愿望,所以总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去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虽然喜欢文科,但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还是选择了没有多少兴趣的理科。实际上,家长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而不考虑孩子的自身的特点以内心的真实感受,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并因此导致孩子觉得对什么科目都索然无味,更有可能耽误了孩子美好的发展前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的心愿未了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是用来填补父母心愿的。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只乖巧的小羊在弹琴,一只大灰狼呲牙咧嘴地站在琴旁说:“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很常见。家长们往往是打着“爱”的旗号,凭自己主观意志和愿望替孩子做出安排和设计,根本不从孩子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孩子考虑以后的发展方向,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上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还理所当然地将其说成是为孩子将来负责。然而,家长也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特点,性格、志趣、爱好等等;有的两代人之间甚至炯然不同,所以不应该将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用来弥补父母的心愿。

马季的儿子马东,在央视《挑战主持人》和《文化访谈录》中担任主持。有一次,记者问马季:“为什么不让儿子马东说相声?”马季一下子乐了,回答道:“马东就不是说相声的料!”马季说:“我干了一辈子相声,相声这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地方,不是谁有说相声的愿望或者经过努力就能说好的,父亲说得好,儿子也不见得能够说好……我希望他能培养出自己的爱好,不要受我的影响太多。”马季说,他一直不愿马东说相声!

事实也的确如此,马季对马东的评价和态度是正确的。对于相声这门艺术,马东并没有多少兴趣。马东18岁那年,赴澳大利亚留学主修计算机专业。然而,偶然的一次机会,马东看到了由台湾主持人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马季说:“当时马东跟我透露了这个想法,我没当真,年轻人嘛,想法总会变的。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对于马东的任何选择和发展,马季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使之才尽其用。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马季是这样认为的:父母做得好的事,不等于孩子也能做得好。马季凭着对儿子的了解,说自己的儿子“不是说相声的料”,而不让其滥竽充数,这句话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马季对儿子的负责,更多的是尊重儿子的特点。相声泰斗——马季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儿子继承父业,而是希望他能有自己的爱好,这种“民主”作风值得许多家长学习。

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爱好。孩子生长在他们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的要求下,导致孩子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有一些家长就已经为孩子的将来做好打算,从来不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自然收效甚微。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里所说到的“完全的解放”,即不要束缚孩子的“手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放飞孩子的理想和智能。对孩子来说,没有压力也不可行,所以在给足孩子发展空间的同时,要适当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在爱迪生的一生中,发明的项目多达1628项。他上小学的时候,好奇心特别强。有一次,看到充满气体的东西能够飞上天,于是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吃。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同学吃了发酵粉之后,疼得在地上打滚。没过多久,校长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地对爱迪生说:“又是你这个捣蛋大王,我把你开除了!”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他的母亲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气愤地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亲自教育他。”就这样,母亲带着爱迪生回家了。在家里,他的母亲亲自给爱迪生上课,还积极鼓励作实验。

爱迪生被校长开除了,这在许多人眼里,爱迪生是个坏孩子。然而,他的母亲则非常了解孩子的优点及长处,在他母亲的引导下,使爱迪生所特有的个性发展为有用之才。

有专家认为:应该把未成年人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是现代社会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基点。只有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才能使对他们的保护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最终达到他们独立于社会的目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归功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对孩子的特点抱以期待

当孩子对生活的点滴有所发现和感悟时,无论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有多么微小和幼稚,我们都应以宽容和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在维护其信心时又能因势利导地逐渐培育他们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细心,有的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有的则在外人面前很羞怯。面对性格不同的孩子,家长更应有耐心,挖掘其不同特点的潜质,对孩子的特点抱以期待,因材施教,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观情绪和喜好评价孩子的特点,这样最容易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卡特是约翰先生的儿子,从他刚刚出生起,就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卡特两、三岁时已经会读书和写字了,并且展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才华。很多人认为,如果他能够得到合理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导,将来一定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可是,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天赋引起的。卡特不但天资聪颖,而且活泼开朗,十分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他这种乐观外向的性格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约翰先生性格内向,有些孤僻,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也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他时时告诫孩子,一个人应该谦虚稳重,不应时时处处自以为是。

“卡特,你又在瞎嚷嚷什么?”某天卡特玩得高兴开怀大笑时,约翰先生大声呵叱道。

“爸爸,我刚刚读完一本书。”卡特兴奋地说。

“读完一本书是非常简单的事,至于那么高兴吗?”约翰先生说道。

“这本书很难懂,我能把它读完真的感到很开心。”卡特一边说一边抬起头,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的表扬。

没想到约翰先生突然发怒,他不喜欢这种有些毛躁的性格:“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读完这本书就很了不起了吗?我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你希望我表扬你吗?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受到责骂的卡特委屈地说道。

“当然,你没做错什么。但我警告你,不要成天没完没了的讲话,这让人烦透了。”约翰先生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很有本事的天才,其实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夸耀自己的声音了。你是在自欺欺人,真是个蠢货。”约翰先生说完“砰”地一声关上房门。

卡特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那将是他人生中都无法抹去的阴影。“我是个很差劲儿的孩子”这种心理暗示一直占据着他的心灵。

从那以后,人们再也看不到卡特脸上的笑容,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原本天赋禀异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在为小卡特感到惋惜的同时,是否也该对约翰先生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所反思呢?事实证明,对于有着优秀潜质的孩子,家长应对其更加关注,期待他的特点能够发光发热,做到因材施教,切忌以家长自身的喜好对孩子的行为表态;同时也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顺其自然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有一位表演家上场前,有个年轻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他点头致谢,蹲下来认真系好。等到这位年轻人离开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观众在旁看到了这一幕,疑惑地问:“先生,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他回答道:“因为我扮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客,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表现他长途跋涉的劳累疲惫。”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

表演家微笑着说道:“他非常热心地告诉我鞋带松了,表明他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也很关心我,我要保护他这种热情并且及时地给予鼓励。至于将鞋带松开的原因,我会在合适的时候告诉他。”

既明白是非,又知道怎样适当表达是非观点,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小孩子也许不会弹琴、画画,也许不敢参加课外活动,也许不会得到所有人的掌声,但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要知道,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漂亮、最优秀的;而在孩子眼中,爸妈的鼓励和赞美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或许今天害羞的孩子明天会成为一颗耀眼的辰星,或许今天优秀的孩子明天会成为一颗陨落的流星。家长的正确引导与合理教育才是这其中所蕴含的关键。相反,忽略孩子身上的这些性格特点,甚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最大败笔。

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对未来世界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做为家长,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和资格去剥夺孩子探求事物的热情。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够领悟这种教育方法的真谛,对孩子的特点和特长抱以期待,孩子就会成长为真正的英才。

不可拿孩子的缺陷与别人比

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陷,如果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每一次都拿孩子缺陷与别人比,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不满和痛苦,根本不会对孩子起到任何积极意义。

教育孩子,不仅表现在夸奖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而且应该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短处甚至是身体的缺陷。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和其他孩子比优劣。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总会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是缺陷。这时候,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起他们,甚至嘲笑他们,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自暴自弃,毁了孩子的一生。面对孩子的缺点和缺陷,不要嘲讽、责怪甚至放弃,而应该抱着赏识孩子的态度,去宽容他、安慰他、鼓励他。通过赏识和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弥补缺陷,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如其他孩子好时,千万不要嘲讽和打击孩子,以免产生自卑心理;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比别的孩子好时也千万不要夸奖,以免孩子滋生骄傲、攀比、自高自大的情绪。

晚饭后王女士和儿子一起到公园散步,正好碰上同事小李母子俩,大家一起边走边聊。一谈到孩子的事,小李就开始埋怨儿子洋洋,说别看他长的聪明伶俐的模样儿,其实学习没红红好,画画不如前楼的皮皮,游泳则落在壮壮后面一大截,原本心情很好的洋洋听到妈妈话便失去了散步的乐趣。

就在这时,王女士意识到几年前自己“比较妈妈”的身影仿佛重现在小李身上,总是不经意间拿自己儿子和其他的孩子相比。在这过程中,儿子比别人好的地方不免有些得意,落后于别人的地方难免产生失落心情,甚至有时把这种失落和不满无意识地传染给了儿子。儿子不喜欢羽毛球,偶尔和同龄的孩子打球显得非常笨拙,这时王女士总是对其他妈妈说:“我儿子运动天赋和身体协调能力都不如你们的孩子。”本来不过是妈妈们茶随意的话题,但说过几次后,王女士的儿子越来越不喜欢运动啦。一段时间后,王女士发现许多小朋友都在学轮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于是王女士建议儿子也学学。没想到她儿子脑袋一歪死活就是不肯学,还说他自己运动能力不如别人,身体协调能力也差,注定学不会。王女士批评儿子不该如此看低自己,没想到儿子竟然反驳道:“这不是你说的吗?”

王女士原意本是通过比较使自己孩子发现缺点,激励他使他产生动力。可谁又能想到结果是这样。王女士带着满心的疑惑咨询了儿童心理专家,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专业指点。专家指出:父母有意或是无意把自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都会使孩子产生诸如伤心、叛逆感、失落、愤怒或是嫉妒等负面情绪,甚至会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在父母眼里,就是不值得疼爱的坏孩子。最终致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毫无进取心,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育。所以身为人母,如果要比较就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较,这样在肯定他的同时,也会激励他的进取心,使他更上一层楼。

王女士豁然清醒,条条大道通罗马,何必追求一致性,这样反而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唯一能打败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只要能战胜他们自身,就是胜利,与他人又有何关呢?自己又何苦拿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而自寻烦恼呢?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其自身的规律,虽然相似但不相同。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养育方法等因素的差异,孩子发育超前或延缓的情况是常有的,存在这种差异是正常现象。父母无须苛求自己的孩子,那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的差异是存在的。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要强迫孩子沿着大人预定或设想的路线前进。

父母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这是好现象,但是“比较”就不对了。无论自己孩子是否超过其他孩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伤害孩子,超过了孩子心里就会滋生骄傲、傲慢等情绪;落后了容易伤其自尊心,产生自卑、失落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欧文曾说过:“宽荣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身为父母更应具备宽容精神。父母只要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责怪;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埋怨。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不畏艰险,不惧困苦,勇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