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15427300000020

第20章 编辑文化学与编辑出版(13)

目前一些高校学报,不但在每篇文章后面印上责任编辑的名字,同样也印上校对者的名字,哪怕是笔名。从形式上看,不仅仅是印上名字,深层意义上也在承担着一种责任。这种做法很好。已故着名编辑家孙犁先生在其《谈校对工作》一文中也谈到过到这个问题,他说:“过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在版权页,印上校对者的名字,以明职责。”看来这种方法过去也用过,是可行的,实际上对编校者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写上你的大名,结果文章里出了问题,同行怎么看,读者怎么看?作为有影响的刊物,订户怎么看?所以,校对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刊物质量,也影响刊物的信誉和发行量。

做过多年校对的人都深有感触:校对工作有苦有乐,是真正的一种文化经历的形式;有乐有苦,是真正在首先享受文化人绘就的即将出展的五色斑斓的历史文化景观。这种寄寓在苦乐相融间的敬业精神与刊物质量的提高,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两个方面。“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种高质量的要求,既涵盖了编辑过程,也包容了校对过程。高校学报编校合一,这双重任务都落在了编辑的肩上,不敢稍有懈怠。

中国高校学报20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当代历史的转折,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里程碑。它拨乱反正,结束了是非颠倒、祸国殃民的时代,确立了新的政治路线,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兴旺发达的新纪元。岁月交替,风雨兼程,如果站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峰巅上看,倏忽间已走过了20个如花似玉的年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出版改革的20年。作为出版改革大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学报,伴随着中国改革的潮声,经历了其恢复、成长、发展、兴旺发达的历史阶段,走到了今天。作为在高校学报岗位上走向中年的我,当回首这近20年的岁月和年华时,觉得充实,深感慰藉。我所供职的《固原师专学报》,是伴随着中国出版改革的大潮走过来的。虽然它地处西北一隅,但改革的春风也吹遍了这里的山川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全国高校学报20年的一个缩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文试图回顾并梳理一下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学报的发展轨迹。

一、高等教育的振兴与学报的恢复和创刊

如果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那么,1978至1983年间可看作是高校学报的恢复期。

这一时期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高校的恢复与新建,为学报的创刊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伟大的思想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学术界思想渐趋活跃,冲破了许多“禁区”,政治上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学术界也同时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大背景为学报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营造了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三是国家教育部已在武汉召开过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因而,这一时期是高校学报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当时的高校学报,与整个国家形势和大背景联系密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过程中,刚刚恢复或创刊的高校学报,尤其是一些着名高校学报,大都参与了这场大讨论,并以显着的位置开辟专栏,发表较高水平的文章进行讨论、为推动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为促进学术研究、繁荣学术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宋应离先生编着的《中国大学学报简史》载,1981年底,全国有高等院校700多所,创办学报340多种,其中自然科学学报140多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近200种;国外发行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4家。这一时期从高校的层次看,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专科学校,都已经创办或正在创办最能代表学校水平的窗口——学报。我所在的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属经济文化落后的僻远之地,却在1980年金秋创办了《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经国家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公开发行,稿源遍及全国高校。由此僻远学报可见全国高校学报之一斑。

1978年6月,国家教育部不但在武汉召开了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工作座谈会,而且在此次会议上制定出《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的文件。这个文件明确了学报的性质和任务、编辑方针与原则、编辑部建制等问题。现在回头看,这应该说是高校学报创办和遵循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在高校学报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固原师专学报》的建制、编辑人员的配备及学报常规工作的开展,就是依着这个文件精神运作的。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再加上空前的热情和精神,刊物一旦起步,就显得虎虎有生气。

二、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

自1983年始,到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是国家全面改革和开放的时期,也是高教事业迅猛发展的时期,更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政治背景看,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指导思想,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一时期的高校学报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干扰,但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4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座谈会”,这是继1978年武汉会议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学报工作会议。会议就办好高校学报的几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办好高校学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一时期全国高校学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学报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1981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报的迅猛发展。1987年,全国的普通高校已达1063所。从办学的层次看,有大学、学院、专科学校;还有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各类成人教育院校等门类。但学报基本在大学、学院和专科这一个圈子内,其他层次也有,但为数较少。所以,这一时期学报种类繁多,门类齐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10年间学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高校学报从量上看,无论是印刷发行量,还是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都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高校学报在研究古代、近现代历史问题的同时,与改革开放的现实密切相关,研究现实问题,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发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创见、有理论深度的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1983年6月,邓小平同志为《红旗》杂志创刊25周年题词:“理论工作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高校学报办刊过程中遵循的方向和原则。

第三,这一时期的高校学报与1980年前后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各个刊物从院校所在的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地理优势、人文景观优势,以突出自己刊物的个性特色。如《北京大学学报》的哲学、史学、语言学研究,《复旦大学学报》的历史地理研究以及中西文化史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和《西北大学学报》的秦汉史研究及唐代文史考辨和考古发现的论着等,都突出了各自的个性特色和地域特色。

第四,这一时期学报编排逐步走向规范化。一份刊物解决了它的质量问题后,编排的规范化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1982年9月,国家标准局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规范》,对期刊的封面、目次、文章篇名、提要、正文等编排中的具体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随之,高校学报的编排也参照有关条款。逐步走向规范化。封面装帧,是刊物的窗口,从审美的角度看,占有重要位置。这一时期的学报封面设计,已经从先前的大红大绿过渡到色块的协调搭配,显得既美观大方,又庄重朴实。这是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给人们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带来的变化。在尺寸之间就显示了新的广阔的天地。

第五,学报研究会的建立,成为我国高校学报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一时期,高校学报的迅猛发展,已经受到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同时也为了加强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切磋和研讨的机会,以利提高刊物质量,推进学报改革。80年代初,小至一个省,大到一个地区,在当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已先后陆续建立了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学报工作者协会、学报研究会,使学报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教育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于1987年8月在大连成立、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于1988年在长沙成立,这是我国高校学报发展史上值得记载的一笔。由此,全国高校学报已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样做的结果,有力地加强了高校学报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推动了学报改革,提高了学报质量,促进了学术交流,发挥了学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

第六,学报研究及编辑学研究刊物的问世。为了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及时传递学术信息,开展学报研究,1983年11月,教育部委托上海市教育局创办了《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国高校三百多种文科学报成为其摄取文摘的对象,并以此传播学术信息,综述学术观点,介绍最新材料和研究手法,是学科齐全、信息密集的大型社会科学综合性文摘刊物。此外,1982年以后,先后有《编辑之友》《编辑学刊》《编辑学报》专业杂志问世,成为我国编辑出版方面的专门研究性杂志,这些杂志上也发表了不少高校学报研究类文章。同时,部分学报开始辟有“学报编辑工作论坛”专栏,如《河南大学学报》《华东师大学报》等;部分学报已陆续发表学报研究方面的文章。一些省区的学报研究会,相继创办了研究会刊,也刊登了大量的研究学报的文章。

这些杂志的创办,为学报及其编辑学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于学报的特性,学报的地位和作用,学报的特色,学报编辑部的建设,编辑人员素质修养等问题,都成了学报同仁研究的新课题。有些问题,已取得一致的意见;有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亦达成共识。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学报的改革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引起了学报界同仁的思考和探索。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采取措施,其改革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在于提高学报质量,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求。

第七,这一时期学报存在的问题与急需改进的方面。一是学报发展快,数量多,就显得稿源不足,急需提高刊物质量;二是有的学报编辑部建制归属没有着落,处在涣散状态;三是要求积极提倡、尤先发表对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有创见、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即研究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此发挥学报社会功能;四是要尽快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学报的内容质量、编辑质量、校对质量;五是面对改革大潮,学报编辑部要树立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

三、深化改革与编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1990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改进。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审视高校学报的发展和建设,学报事业日益繁荣,不仅学报的数量种类增多,编辑队伍壮大,而且开展了关于编辑学和学报编辑学的研究。同时,在前10余年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对编辑工作的实际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总结,有力地推动了学报的编辑工作,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以全国高校学报文科学报研究会、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为龙头的学报研讨会,每年如期举行,整体思路也是伴随和适应着全国的改革形势而进行。基本上是每次研讨会解决一个或一方面的问题。以文科为例,1988年首届研讨会,内容基本上是涉及编辑学的系列化、学报编辑出版的系列化问题,或者说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诸如学报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编辑、出版、发行,以及编辑工作者的职责、素质、修养,技能等。这是在以前发展基础上的进一步系列化和专门化,使学报的编辑出版从各方面趋于完善。这不但涉及学报编辑经常化、普遍化的问题,也包含了许多特殊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1990年6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张积玉先生起草并征求各方面意见而形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试行稿出台,这是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全国高校学报的编排规范化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