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17

第17章 桐阴鉴宝消永昼

——读明佚名《竹林论画图》

宽敞的庭院散发着梧桐之幽香,缕缕微风透过翠竹飘来温凉。前后花木葱茏,左右彝鼎杂陈。这方场景,使人情绪流连,神志清爽。若不是看见榻前案旁的团扇,还浑然不觉巳是盛夏永昼的节令。焕然雾除,霍然云消,这是此图铺陈环境所折射出的季节信息。

中国人物画流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以楚人崇凤的情结人图。一只硕鸟引颈张喙,翅膀伸展,探爪攫拿,双足前后作腾踏迈进之状。一对尾羽上翘至头部,整个动势向前飞扑,主人脚踩“招魂之舟”,反映帛画招引神灵的性质。1973年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人物驭龙图》龙的形象被设计成舟形,其下云纹状物体承托龙的巨趾,其中鱼儿游弋穿梭,龙体占据画面超过一半的空间。中间佩剑男子侧身驭龙疾行,仿佛行进在渺无穷尽的天河之中。这些实证说明先民通过龙凤图腾的崇拜,对神异之力满怀表现的热情进而关注人本自身,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中国人物画。时至两汉,人物画开始脱离神迹的光环,进入到了画像的阶段。“成形莫善于画”,初步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到了东晋、唐朝,逐渐突显出“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功能,形成了中国人物画的第一个高潮。

人物画演变到明代,从题材选择的丰富性、内容层面的宽泛度、肖像刻画的写实风格,形色技巧的深人熟练诸方面较前都有所拓展。这幅明代佚名作品《竹林论画图》,表现宋代雅士闲情赏画的场面。老者五人皆是高隐之辈,相约而至,讨论画理。章法布景之间,均属极意经营。用笔尤粗细并行,丝丝人扣。它以高逸的造型构图、人物的神情仪态,于严谨工笔重彩样式中传递深厚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作者的构思意象。

其造型特色之一:是取俯视构图。横斜的庭院石板路径把画面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图中共七位人物安置在下方近三分之二的空间里。分作两组布局。就本画的构图分析:首先,桌面、床几倾斜安置于对角,具明显的俯视感觉,增加平衡的稳定感。其次,画面的七位人物是“愈近愈低、愈远愈高”。近处两位身高没有随着“临近”读者而变大,相反还有“被压缩”的感觉,这与俯视所造成的透视效果正好吻合。其三,如“花团锦簇”般的梧桐枝叶,全部都是把正面即朝天的一面向外展示,假如观察者不是俯视,而是平视或者仰视的话,“高高在上”的梧桐树叶就不会如此摇晃眼前。其四,这也是作者构图的妙笔。看这路径的右侧“下端”,得出的形象是“石板路径”。然而当把目光放在左侧即石板“上端”来看,这“石板”就成了“墙头”,是隔开庭院内外的墙头。

为何说这里上侧是墙头呢?参照图示有三。一、石板在人物与画轴的头上,显得“很高”,分明是院子的“围墙”。二、石板端头进入了梧桐树浓郁茂密的枝叶里去,只有“墙头”才具备这样的形象感觉。三、石板外面的竹竿,这是最能给人墙头印象的交代。即竹子全部是在围墙外面。如果竹子下边的石板不是墙头而是“路径”的话,竹根就不可能整齐地被石板所限制“剪裁”。竹根在地面上,应是不规则地前后左右散乱分布,而不可能刚好是紧贴石板的整齐一排。最后,在右侧末端,分明是一组竹子的梢头露出墙头,而不是从地面新长出来的新篁(新篁的叶子会由小到大,并有疏密变化,而此丛竹头是完全一样大小、一样疏密,并有竹头特有的自然低垂态势)。

这样,石板在人物头顶部分,就显然是被作为墙头形象来交代的。而墙头朝天的面被清楚地展示,这就进一步显示观察者是站在比墙头还高的角度上俯视着院子的景物。所以说,整幅画面的构图是采用俯视角度。当然,石板的上面是作为墙头形象,而石板的下缘,则仍然是“路径”形象,因为拐角处没有作为院墙所应有的垂线,这不是画家的疏忽,而是传统绘画艺术构图的特有技法。这也正好显示了作者构图的高明技巧、神来之笔,饶有新意,具有抽象构成的意味。

造型特色之二:表情传神。此幅《竹林论画图》,即使放在中国传统人物画长廊里,也能算是上乘之作,为画中之佼佼者。其传递“表情”的视点恰当而贴切,含蓄而隽永,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画面通过平和自然,超然脱俗,富有诗意的整体环境彰显画境传神的气氛。也无疑增加了意象的容量,显得意味深长。

近处一老者谦恭迎客,两位人物款款相揖之状,俨然一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翩翩君子风度,展示中和的人文精神,侧映宋朝“重文抑武”的和谐气氛。在这大小两组七人的人物形象里,三儒二童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一童高张画幅,其踞坐的主人右手捋须,左手执画。看赏画三老品味的神情状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举止端庄,气质明睿。中间人应是他们中地位最高者或是文坛翘楚,坦然地坐在主位,身体微微前倾,旁立者几乎要把眼睛贴到画面看个究竟,被作品吸引得近于忘情。能够让不同的人把目光表情集中在具体的一个视点上,都说明被不可见的画面吸引住了,神满意足、自适抒怀的品鉴表情。图中表现的是什么,由观者去想象吧,画中之画肯定是一幅宋代好画。

右下方相互问安者虽然以便服人画,仔细看来者为一方官吏,以友为尊,文会相趋,谦逊随和,品德高尚。《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把孔子的这一儒家修身养性的理想状态,正是通过情趣高雅鉴赏绘画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出来,文人友天下士,天下士多文人,在传统人物绘画作品里,要做到这点并不是太容易。

文人相互交往,少不了琴棋书画之“四雅”,乃赏心悦事之属。尤其是“画”,可品读,可鉴赏,可探讨,可钻研,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闲来无事,邀三五知己,赏析点评,具别样风雅之举。深入个中意趣,体会千般滋味,感受万种风情,静观自得,悟出至理,非局外人所能知晓。正因为如此,鉴赏家、评论家、收藏家,层出不穷,代有人才;由是推而广之,“雅集”遂衍化为中国文化中传统之风习,自古以来文人雅士莫不乐此不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观赏有道,仁智合一,也由此成就众多文人独步画坛亦有道,留得青史千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