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18

第18章 济世悬壶来东土

——读利玛窦《教士进宝图》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就是我们今天最为熟识的这一历法,明朝由意大利人利玛窦传进中国。也许人们不一定都知道,或者是淡忘了传入者。但是这种历法的通用,影响了后人的日常生活,让大多数人用这样一本历法,粗略或精确地审视、记载着过去、当今和未来之事,以及自己所走过的生命历程。

公元1578年3月29日,早春的寒意还没散去,清晨浓雾弥漫。二十六岁的利玛窦受耶稣会和葡萄牙国王的派遣,怀着对天主的虔诚,凌万顷波涛,驾海天长风,“为了弘扬上帝的荣光”,一行14人绕过刚刚被航海家迪亚士发现的好望角,横渡印度洋,乘帆船来到了亚洲大陆。他先到印度果阿,于明万历十年七月(1582年),利玛窦等人由澳门取道广州、三水抵达肇庆,拉开封闭中华沉沉大幕的一角,开启天主教在古老中国传播的历史。利玛窦也开始了他传教的漫漫征程。他把青春与梦想、智慧与善良献给了穷其一生所传播的天主教精义,以便让这片沉默的大地沐浴到“主”的恩泽,让博爱精神生根发芽。

他应该没有想到在身后近四百年里,血肉之躯终归华夏尘土,他的灵魂也得不到安宁,其墓地于“义和团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中两次被毁,迁址,后又重为修聋。今天,他的墓碑和后继同仁们的墓碑一起立在现北京行政学院校园里,上用拉丁文和中文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其碑文上书: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偶尔,墓碑前还能看到人们敬献的鲜花,在灰暗色调里跳出一抹亮色,也使人感到静幽中透出的一丝人性的暖光,告慰这些不远万里、飘游他乡传播福音而孤寂落寞的灵魂。墓园里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陪伴他们审视着后人如何尊重宗教、尊重文化、尊重文明。

利玛窦对中华文明非常景仰,曾在致友人书信中赞叹“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其“伟大乃举世无双”。看看他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

这不能不算是一片最幸福的土地,物产丰富,盛产各种金银与各种宝石,

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果树百花遍布各地;所以这土地上的人既不相信,也不希望伊甸园,他们视自己现世所有的土地就是人间天堂了。

来华后,他清醒地认识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地缘风俗的不同。每当面对跟这种陌生宗教素未谋面的中国人时,他就以极大的耐心、同情和怜悯想把主的喜乐与这些人分享,把福音播撒在一片片干涸的心田,悉心梳理着扭曲的灵魂。他不是简单地用天主教教义和教规刻板地要求信众,而是使之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尽可能调和并令其漫延开来,他明白只有融会才能贯通。于是,先在南中国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着儒服、留发辫,学汉语、练笔墨。一手拿《圣经》,一手捧“四书”。“四书”、“五经”皆通其义,先把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一个“中国化”的洋人。“见人膜拜如礼,人亦爱之,信其为善人也”。他在《天学实义》中把西方人信奉的“DeUS”巧妙地译成“天主”,暗示他和中国人崇拜的天帝是同一个神;认为孔子在《中庸》所言“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中的“上帝”就是“天主”;在变通中开拓认知领域,衍展思维内涵,并且把中国的“四书”、“五经”和《圣经》加以类比,强化文化支撑与互补,昭示个体的精神张力,他说:

儒教的目的是国家之和平安宁及家庭与个人的良好关系,在这方面儒家的主张很好,合于吾主教的原理。

他还认同中国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与《圣经》主张“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表述方法不同而已。应当说,利玛窦于天主教的传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自己整个纯洁执着的灵魂。因此誉他为: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之巨人。

对利玛窦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他的一生阅历丰富,转涉东西,博闻强记,学识渊深,精通数学及百工杂艺。不但在中国传播了当时西方数学及天文学知识,还将钢琴等西方器物第一次带入中国,于书于画也得心应手。他的这幅画作《教士进宝图》,刻意将画中主人公,也就是他自己描绘成游走江湖、悬壶济世之模样。图上的他谦恭温和,彬彬有礼,面含微笑与教友和小天使一起带着经卷和珍宝、仙草等礼物,漂洋过海,欲向东方这块神秘古老大地上的生灵传播上帝的福音。

他在澳门第一次看到中国绘画作品时,就敏锐地感到它的画法与西画的不同之处,首次提出了“中国画”概念,形象地认为:

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之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明而白;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无异也。

通过直观比较,论述贴切,与东方审美认识暗合。此图是与他所言的“中国画”实践最好的注释。绢本上所画人物眉目如生,鲜活有趣,通过艺术形象增进直观认识,从而唤起了人们对天主教由衷的接纳。

西学东来,如同新开启的一扇天窗,透射进智慧的光芒,使思维与天地造化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因而生出推理之冀,具有“重瞳”看世界的独特功能,因此产生逻辑和感性“中西合璧”的思想美玉。无论宏观地了解其生平或微观地看此画作,可以体会人类历史上真正打开一个陌生国度大门的东西是什么一一宗教。有时候,科技、艺术和宗教体现出的文明要比枪炮来得彻底得多。利玛窦深谙其中的道理,通过与人们的感情沟通,利用各种机会介绍西方文明,同时展示近代实用工艺的魅力,从侧面激发人们对他们传播天主教信仰的兴趣。他的诸多着作多次再版,洋洋洒洒,纵横开阖,将西方思想、科技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娓娓道来,其中文明与文化、宗教与政治的沟通与宽容处处可见,而本人的存世画作手迹则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利玛窦于1610年5月11日去世,五十八年生命岁月在中国就占了二十八年。他为了宗教的目的从欧罗巴来到泱泱中华,但留给这片土地和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却并不是宗教的影响,而是他将短短的一生,化成这个星球文明进程的一部分。有如纯净的空气化入蔚蓝色的海洋,起伏的涌浪不停拍打着神州沿岸和亚平宁半岛,波涛声声仿佛不停地诉说着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