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25

第25章 因果沧桑留古意

——读仿赵孟頫《历史故事图卷》

在赵孟頫和其妻管道升共同培养下,赵氏家族号称“一门三代七画家”。称雄元季画坛:黄公望,为“元四家”之一,赵孟頫是他的老师;王蒙,是“元四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赵孟頫是他的外公;赵雍,元代画家,赵孟频次子;赵麟,元代画家,赵孟頫之孙;赵彦,元代画家,赵孟覜之孙。赵孟頫本人则是全才加身,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样样绝顶。管道升,传是战国名相管仲的后人,才女,诗词、书画门门出类拔萃。

据记载,管道升的父亲管伸发誓一定要爱媛物色一位令她满意的如意郎君,于是她直到二十八岁大龄时才嫁与赵孟顿。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在《拟古四十首》诗中对赵孟频和管道升这对知己式的婚姻深表羡慕,诗中言:

吾怜赵松雪,身是帝王裔。

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

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

得此良亦足,风流渺谁继?

可是玉貌一衰难再好,神仙眷侣也曾经遇到痒或不痒的时候。明代徐轨在他的《词苑丛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赵孟頫近五十岁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曾对妻子的评价“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处家事,内外整然。”不知是迷上了谁家女子,暗动纳妾之意,但又不好和妻子明言,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词送去:

我为学士,尔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雪?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尔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平生信佛的管道升不仅深明大义,对夫妻感情也把握得极有分寸,虽然丈夫这回真的是伤了她的心,但她仍默不作声,沉吟片刻,也写下了一首《我侬词》作为回复: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看来知性女子的深情、睿智和明理,要比寻常妇人的姿色和性情更为有力、更为奇绝。赵孟覜看后异常羞,管夫人智慧的光芒照得他心虚不已,加上真情火焰焚毁了赵孟频本来就底气不足的念想,再不提及此事。

作为宋太祖十一世孙的赵孟頫,北上受到元太祖忽必烈的赏识并出仕,尊为万人之上,这离文天祥慷慨赴死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虽然追随元朝令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方,亦令赵氏家族声名显赫,但是无论在当朝还是后世,对他的贰臣行为,儒士文人多有讥讽和鄙视,贬损也随之波及天下。连其艺术成就最高的书法都认为是“奴书媚骨”。不像赵孟頫的同乡好友钱选,同为“吴兴八俊”之一,自择隐逸,绝不出仕,一生淡泊明志,更得后人的敬重。赵孟频于冰火两重天中很是苦恼,常常自己在夜深人静之时欷戯不已,暗自垂泪。一日,管道升见状,有意在他画的《渔父图》上题词写道: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

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词意潇洒自如,表明不慕荣利,不贪富贵,表面是说热爱感情融洽的小家庭生活,实则向往在无拘无束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其真正的用意是想减轻赵孟频做贰臣的负重心理,淡化他精神上与现实环境的矛盾冲突。赵自然心领神会,也填《渔父词》一首相和: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从词中对答不仅看出两人意趣投合,双赴双归般地默契,文采才情相得益彰,而且透露出管道升比丈夫还有见识。她磊落豪爽,禀赋聪颖,还颇有点男子气概。通过俦侣唱和,言明升华礼义成为君子,而君子未必须守礼义;名利治小人,而小人不可无名利。内旷达、外坦荡,洒脱快意,情绪激昂的人格思致,反射出人在坦途的自信,积极的行止;内愁结、外猜疑,瞻前顾后,心绪低沉,反映人在困境的彷徨、无奈的坚守。

赵孟頫终于在妻子的开导下,平心宽忍将一生留于后人评说。1319年,他果然找了一个较合适的借口,夫妻二人终于能够奉旨南归,但管夫人却旧疾发作,逝于自大都(今北京)还乡之途的舟中,赵孟頫悲恸万分,扶柩而归。此后,虽然元朝皇帝多次欲将其召回,但他借故推托,再也没有出山。三年之后(1322年),赵孟頫回首自己选择所走向的岔路口,明白此生再也没有回到从前的可能。

齿额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带着一生放不下的乡愁和归隐之情,写完了他人生最后一首诗后,随夫人管道升西去化人了极乐世界。赵家后人依两人所愿,将他们合葬于浙江德清县千秋乡,兑现了那句:“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套《历史故实图卷》是后人摹其本而作,依顺序其一为《霍光问玺》。绘霍光初辅政汉昭帝之史实,典出《汉书》。画面情节紧张,人物表情沉凝。尤其是尚书符玺郎,手执宝剑,刚正而立,气宇轩昂、不卑不亢的神态跃然纸上。而辅政的霍光手握长剑,仪态郑重。画家把一触即发的场景表现得恰如其分。

其二为《沛公问计》。典出《史记》,绘写刘邦在高阳向郦食其问兴兵治国大计之史实。画面上二侍女为刘邦洗足,高祖有不以为然之色。鄹食其揖手相问,表情坦荡,姿势挺拔,不卑不亢,大家风度。画家把二人的内心活动以不同的姿态表现得有理有度。其三为《山简醉酒》。卷外有款题:

晋永嘉三年,山简缜襄阳。时四方寇乱,简独优游纵酒。荆士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游之。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篱。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典据《晋书》,记“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山简为征南将军时,镇守襄阳,经常在习家池饮酒游乐,每每大醉而归,称习家池“此我高阳池也”,襄阳小儿笑而歌之的故事。图中山简醉眼蒙昽,冠斜身软,马前小儿拍手嬉笑,马后随从小厮背酒捧杯,真乃一幅魏晋末世间时人沉醉于山色酒浆、放浪形骸的风情写照。此图无论从技法上还是从造型上,都与赵孟頫《罗汉图》及《人骑图》中人物的雍容清和文人之气有一定距离,通幅流露出一种世俗趣味。写意妙道,神采为上,形态次之。仿形容易仿神难,绘画、书法尤其如此。

其四为《王猛扪虱》。故事出《晋书》,述王猛与东晋大将军桓温谈世相之史实。画面人物表情各异,王猛雄辩高谈,旁若无人,旷达不羁,把魏晋时期尚“玄谈”之风展示得十分得体。

其五为《明皇纳谏》。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善于听宰相韩休直言的史实。画面上明皇拈须执带,正以刚直之形回答官宦的追问。其神态持重,若有所思,一代开明国君之气度跃然纸上。

其六为《贵妃断发》。记贵妃杨玉环受唐玄宗宠爱之史实。典出《资治通鉴》。绢素上的杨贵妃,面容悲戚,形体渐瘦,不见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神采。其身侧头垂,欲剪青丝以寄,从侧面映现性情女子的执着之爱。细致的笔法、得体的赋色将她思念玄宗之情尽然写出。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每当社会更迭易祚,文化艺术的表现内容就会失之偏颇,士人们就常常会以史为鉴,在古代文化精髓中寻找医时救弊的某种启示。如魏晋年间“竹林七贤”的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以及返璞归真、平淡天然,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等,都是在一次次地从传统中寻找文化的前生今世,薪火传承。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如果赵孟頫曾经抒写过此类题材,那么这些画无论从内容和思想上都应该和他所提倡的“贵有古意”方策相一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客观地肯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尽管他身后被人诟病,然而放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他的传承与贡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无人可比,因此赵孟頫是元代画坛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无可争议地开元代文人绘画的一代宗师。

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故人已去,画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