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50

第50章 驱魔大神费周旋

——读罗聘《钟馗骑驴图》

罗聘(1733-1799),这位被时人称作“五分人才,五分鬼才”、在“扬州八怪”中属年资最晚的画家,少年时“通画学十三科,读奇书五千卷”,通今博古,兼擅众长。自辟蹊径,别具一格。他的成名之作《鬼趣图卷》,画风不以冷峭恐怖示众,却能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表现“白日见鬼”、奇异怪谲的图画,表面看着实与当时人们阳光下的生存状态没什么大的反差,实是他讽喻社会现实,堪称杰出的隐喻漫画;当今研究美术史的学者也认为这是中国早期的漫画之一。

其实他画鬼的情结起初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可能是厌烦周遭形形色色的丑陋存在,抑或借机抒写生活的落拓之感,他常常亦真亦幻地妄想,内心不甚明白人们臆想中的“鬼怪世界”莫非真是群魔乱舞、阴森悚然的地界吗?大家想象的样子,怕是集体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作祟,意迷心窍,并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发酵,真的鬼蜮场面有谁见过?他从不信开始,动手画了起来,凭着想象任意游走,这本来就是一种戏笔嘛!可画着画着,真的像跟着“它们”走了进去,与现实生活渐渐错位,而且还是带着人间的影子。经过一番相处之后,罗聘觉得它们的生活有趣、惬意,遂题以《鬼趣图卷》。图中局部就有“大头鬼”弯腰疾步,露出吓人的表情,追逐两个小鬼。一个“竖发”仓皇夺路而逃,一个“光脑袋”还回头望着,眼中透出挑逗的神情。这不就是大人在和小孩子追着玩么……在幻化对应中反而不想走出来。但不知什么原因,画到女鬼就用淋漓的水墨衬托出女鬼瘦骨嶙峋的身体,她披头散发恐怖的表情顿使画面气氛紧张起来,笔下的想象场景与现实世界疏离了。不管怎样,他从此就与各种“鬼”结缘了,终身画之不辍。

于是,他想到了唐代的钟馗——这一生前横遭冤屈,死后被皇帝追封的“进士”,由于长得豹头环眼、青面虬鬓、模样丑陋,就为悲惨命运埋下伏笔。开元年间钟馗赴京城长安应试,作《瀛洲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不管他如何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奸相卢杞以貌取人,迭进谗言,致其状元落选。钟馗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唐明皇遂以状元官职礼葬其于终南福寿岭,下诏画师吴道子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围》,并将卢杞发配至岭外。因感念皇恩,钟馗发愿,誓除天下妖邪。千年后,也就有了毛泽东所说“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名句。

其实,钟馗最初并非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种菌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钟馗》:“《尔雅》云:钟植,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好事者因作钟馗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故事惊天动地,泣鬼恸神,赋予钟馗浩然正气、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的形象,绵延至今,经久不衰,无数文人画家乐此不疲地为他作图,渐成民间处处悬挂钟馗图的风习。

此画创作年代不详,展现春寒料靖时节,老梅垂枝于悬崖,上缀几朵梅花绽放新颜,透出春天的气息。钟馗朱衣宽袍,状似酒酣,头戴缀缨毡笠,纵驴急奔。其黑脸虬须,浓眉下目光如电,凝视前方,仿佛能洞穿红尘,活脱脱一派“驱魔大神”的风范。此时他并不是返回山林遁隐,应是前往人间巡行,履行其匡扶正义的重任。

罗聘构图巧妙,交叉施以曲笔直线,造型洗练,置景分布停当,节奏明快,顿挫自然,笔意疏朗概括,充满动感。行止有纵横之志,取物含韵致机巧。内蕴丰沉而气势张扬,给人留下宽泛的想象空间。作者经年累月笔耕不息,名动公卿,誉满广陵。可他心里仍忘却不了为“鬼”作传的表现冲动,欲倾一腔热血为被贪官污吏冤屈的灵魂申冤呐喊,胸怀“一身道长,半世饥驱”的信念,纵然面对“质衣欲尽,债贴难偿”的窘境,亦能隐忍艰辛,不曾动摇。

作者早年师从金农学画,天性聪颖,性格驱驰,接受老师教诲,“放胆作大干,极横斜之妙”,自抒性情,青出于蓝,下笔已不见其师形之迹。此幅借画钟馗,实鸣人间不平,疾笔而书,意犹未尽,在画内自题诗:

万山玉立红梅妍,春风拂拂春树颠。

人间寒少游人骈,小鬼瑟缩犹寒蝉。

进士百呼不一前,驴鸣相顾心敫拳。

冰消路滑水溅溅,平坐不颇防踬蹟。

卯酒未醒口流涎,清香鼻观惊残眠。

面深如铁绛衣鲜,驴亦乐此不烦鞭,

花光雪影相回旋。

此有感而发,真情洋溢,撩拨人心,引来观者及藏者的共鸣,故而此画作在流传过程中,另有三位文人雅士依原韵赋诗援笔落墨相和,读之富有趣意。见此图最早的嘉干在其上题诗:

朱衣铁面丑而妍,神妙直到秋毫颠。

冲寒策蹇双蹄骈,毡笠何须羡珥蝉。

路鬼相逢避弗前,谁敢揶揄饱老拳。

龙泉三尺血痕溅,虎皮靴子行不缜。

红绫饼夺虽垂涎,愿除疫疠皆安眠。

黑卫昂藏红梅鲜,春风十里快扬鞭。

驴兮驴兮,终南山径毋盘旋。

壬戌九秋,沪上行馆得两峰山人画《钟馗骑驴图》,审视乃冬景,是又于端阳物候外别开一境矣。题句似近初春,谐谑入妙,可勿拘之。将索张鹿仙、陈实苍两编修诗,因先次原韵,以为之倡。嘉干。

合辙押韵,声情并茂,题意入理、行腔定调不出其右,快意非常。然而画作右下边又有陈元鼎充满兴致地加入进来,不甘示弱,和原韵写道:

樱桃罢宴春风妍,走马不许长安颠。

少年三五骏足骈,汝独落拓如残蝉。

终南捷径不屑前,吓鬼枉自伸空拳。

烟萝袅袅波溅溅,蹇驴归去稳不镇。

道逢曲车流馋涎,壶边醉倒我欲眠。

岂有诗思夸新鲜,游光野仲轻执鞭。

驴兮与汝终周旋。

甲子秋九月,次两峰先生原韵,钱塘陈元鼎初稿。

陈元鼎,字实苍,号芰裳,浙江钱塘人。生卒不详,约清宣宗道光末年前后在世。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官任翰林院授编修,着有《实庵存稿》、《同梦楼词》等留存于世。

中国文人画本来就是以诗、书、画、印“四绝”的独特风貌行世,引领东方艺术风骚,它见证了中华诗国的浪漫气质、天然神韵,并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不,画作左下方又被好胜者的题诗填满了:

一枝玉照空山妍,斯人不出谁扶颠。

当时骑从曾阗骈,此衷原不萦貂蝉。

俄然潦倒春风前,乃心王室犹拳拳。

缥衣何虑缁尘溅,于林之下慎勿蹟。

名香一瓣然龙涎,祝君跨蹇如安眠。

坐令空色皆澄鲜,一条天马行空鞭。

十部从事相周旋。

甲子小春,题两峰先生画,即用自题原韵,当湖张炳堃稿。

一幅图形简约的画面,被洋洋洒洒的诗文所包裹着,浸含内蕴深长的人文信息,这首先是题材的魅力;画家用心良苦的题诗,从侧面反映他一生的人格追求、审美旨向。从写《鬼趣图卷》到创作此画,已然经过悠悠岁月,作者人生阅历积淀厚重,思想认知也日益深沉洒脱。这幅作品所表现出的如此真挚的心理感受,引发出一首动情的诗作,加上后来者文采飞扬的唱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还具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读之朗朗上口、韵致悠长,使人对传统文学、绘画中所描写的人、鬼两界,更加浮想联翩,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