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49

第49章 僻居陋巷绝嚣尘

——读王宸《林岩草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突然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话,借来分析王裒的水墨画作《林岩草堂》,还是有话可说的。

崇尚摹古,遵循前规,是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四位画家的艺术取向,它几乎左右着整个清代画坛,“四王”也成为正统派的中坚人物。他们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思想的影响,因袭传统,功力较深,但技法上并无创新突破。面对清代画坛,其翘首王时敏曾无不忧虑地说:“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于是,以“四王”为首的画家便以追溯前贤风范为己任,着力融化古人的笔墨,得以清朝最高统治者之宠而“唯此为是”。而他们自己却“迷失”在复古思潮之中,同时也在属于自己的森林中迷失了。

迷失的,已经渐行渐远。其浓厚的形式主义画风,缺乏独创,导致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其重要原因是时过境迁,时代氛围、精神气场已然不同。就拿气韵具体品鉴,气韵有笔间、墨间两种:墨中气韵,久学多会得取;笔端气韵,却靠人格呈现。它是不拜访权势、不歧视寒微的匆匆过客,不管画家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才情还是人品,唯靠真诚地感悟才能留存于世。位尊者往往学笔法忽略魂魄,反之,困顿者常常以气格而胜出。数十年后,出现了王宸、王昱、王玖、王愫合称的“小四王”这一清代山水画坛新群体,态势依然偏弱,没有也不可能扭转五代以来山水画所形成大的“式微”曲线。

王宸(1720-1797)字子凝,一作子冰,号蓬心、柳东居士、蒙叟、玉虎山樵,江苏太仓人。是王时敏六世孙、王原祁曾孙。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举人,曾任永州太守。山水承家学,气味荒古。多用枯毫重墨,脱略形似。中年作画干皴中有润泽之趣;晚年其画法枯中带秀,间作浅绛设色,近似麓台之风规。曾抒“人生富贵亦须臾,不若霜豪足自娱”,恬淡孤高之态溢于言表。

本应无可置疑地承袭并固守家学余绪,然而他心气高、眼界宽、胸襟阔、学问深,偏偏隔朝而望,信效名家而不克承家法,直奔“元四家”而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就是他仰望的人,把他们看成自己心仪的那片森林,哪怕是今生今世也无法到达的一片森林;森林会一直伫立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发现、并走进它的深处。然而,每个人不一定都有这个机缘,有的虽然曾经路过,但未真正涉足,根本原因是每人不一定都能够清楚他自己的心意。譬如心中期待的人有时就站在你面前,由于你举止疏慢,也会漠然错过,离你越来越远;如果心有灵犀,那些远去依稀朦昽的背影,你反而会感觉离得很近,会与他相逢,就像天上飘浮的白云……

王宸是比较清醒的,与理应承接的传统保持着距离。他也是幸运的,良好的生活境遇使他能平心静气坐下来,举目四顾,积学致远,从容在广袤森林中追寻那些远去的背影,并向他们讨教,深得法古之妙谛。从此他以写意“造境”为宗,将黄公望、吴镇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倾力揉合一起,创造出体势郁勃、笔法清丽的山水画风格。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清幽灵动,生趣盎然。

这幅纸本水墨《林岩草堂》,作于1779年,王宸时年五十九岁。引首章:“志在名山诗酒”。款题:“己亥暮春之月,仿梅道人笔。于关中节署之石供轩,蓬心王宸”。款下钤:“王宸之印”、“蓬心”。右下角钤:“静逸庵主”。这里说的“梅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吴镇以山水画表现隐逸思想见长,体现了古代文人画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清人方薰在《静居画论》写道:

昔人为气韵生动是天分,然思有利钝,觉有后先,未可概论之也。委心古人,学之而无外慕。久必有悟。悟后与生知者,殊途同归。

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凡画之作,功夫到处,处处是法。功成以后,但觉一片化机,是为极致。然不从绚烂,而得此平淡天成者,未之有也。

此图虽说是意仿,但不是复制,在理解中参以吴镇笔意。作者尽可能通过笔墨的还原过程融会贯通创作者意图,从而获得原作的艺术旨趣,同时使仿者对图像的判读价值大于描摹本身的意义。古人仿制多是取其心致而非工于形表,故而思维、格法并举,妙悟通对;模仿、创新一致,殊途同归,故又显示与原作不同的风貌。其章法布局奇险,有螭蟠处结之势。所以在繁复的画面上,腴秀中不乏风骨、严谨处迭显清空,虚实有致,藏露适宜,布局得体,苍中见润。初步跳出了清季教条刻板的泥古之风,与“四王”正统一脉拉开了相当距离。

画家以擅长枯笔焦墨写峰峦叠伏、横斜交错相望;青山春树,曲尽其态,郁郁蓊蓊,勃勃生机。画面近景处丛林挺秀葱郁,其间屋舍掩映。构图繁复雄伟,渴墨作雅堂一角,浓有分明,淡有骨力,疏落杂陈,凝重端庄。溪行浅谷,风穿杂树。苍山入百里,崖断如杵臼,使人感到一种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之纯净气息、澹然境界。岩体脱略形似又在形似之间,平皴枯勾中得置萧索于丰茂。远景山峦奇峰起伏多变,醒目突出,富有节奏感,充满潇散的高古意趣。行笔涩而挺秀、纡泽而苍,繁能简静,简能沉着。所画玉透温润,平和含韵,轻墨落素,浑然一体。有时还颇得明代山水大家王绂画风之征表,王宸作画时喜欢用干笔、湿笔并举,多以细笔皴擦,于干皴中生出润泽之趣,并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湿能爽朗,燥能润泽,画面丰富细密。这幅画尽管写的是早春之景,仿佛料峭寒意还没有退去,但是凝神静对,依然使人能感受到青青石上苔,暖暖远人树。瑟瑟风中景,悠悠笔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