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53

第53章 风潇雨晦云气满

——读苏六朋《游僧归晚》

画面表现僧侣生涯的一个侧面。山间一隅,树木葱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湾清泉逶迤宛转,自山石之间潺湲而流,注人朗朗之静湖。身披袈裟头戴笠帽的云游僧人,心如止水,策杖晚归,只是给观者留下一个背影,任由你去想象。山路左边大片空白,寥寥数笔淡墨,巳显出夜里清凉的云气笼漫于山谷,沁浸到路边的崖壁空处。左边间一如黄慎草书般的款题,挥洒自如,与绘画之韵致互融相彰。

朝云暮雨,山回路转。在蜿蜒曲折的坡道上,晨昏不见苍天,只闻流泉淙淙;耳旁风吹树杪,静听雀鸟合鸣。斯是一方净地,荡涤八面澄明。晨生清气则充盈,暮浮烟岚而飘荡。晴光聚于山阳,丛崖漫布月影,心与自然相跳动,情融天地共长久。这是佛家的心仪之地,亦是观者的向往之境。作者采用高度概括、简约的表现方式,有意弱化主体的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他”在画中的空间分量,拓展构思的精神气场;以虚衬实,反而提升“他”在观者心目中的形象,画意昭然,不述自明,可谓匠心别具。

据考证,图绘出处为画家早年求学之所——广东罗浮山宝积寺。罗浮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峰峦叠翠,飞瀑湍激,流水潺潺,水光山色赋予青年苏六朋以天地之灵气。而隐含其中的仙踪胜迹、神奇传说,似真似幻、亦诗亦画,使他陶情适性。他拜德堃和尚为师学艺,经年累月,孜孜以求,绘画技艺日益月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满着艺术修养和人生感悟。从此图创作痕迹看,晚归的僧人应是他当年的恩师德堃和尚。德堃,字载山,别署罗浮画禅、罗浮山人,原籍江西,嘉庆年间来粤,居罗浮山宝积寺,晚年为广州大佛寺住持。德堃善绘人物,尤以人像写真称着,闻名遐迩。师生感情笃深,因而在他的画中,恩师成为画中之人。

苏六朋(1798-1862),清代画家。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南水村老等,广东顺德南水人。他是晚清岭南着名的画家,取法宋、元体貌,运笔流畅应变,构思独特,工整细致。其细笔作品尤佳,所作山水多为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逸笔草草,神完气足,颇有黄慎遗风。作为以丹青谋生的职业布衣画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寓意深刻而形象诙谐的讽刺画,内容多取材于都市街坊里巷民生的平凡生活,以及耳所习闻的传说故事,深受市井百姓的欢迎,被称作“平民画家”,并以“风俗画家”称名于世。

《游僧归晚》绢本设色,册页,纵33.5厘米,横35.8厘米,作于1825年。上自题诗:“一僧归得晚,云气满袈裟。”款署:“道光己酉春三月晦日,将还羊城,为洁大师作。怎道人六朋”。款下钤“枕琴”。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画面简括,气氛沉静,速写般笔法信手挥就,已然通达如此境界,足见其技法娴熟。淡然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将中国画的意象特征展现得快意酣畅、尽致淋漓,具有潇散空灵的神韵、焕然彰目之风采。深山藏古寺,曲径隐幽途。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场景深邃古寂,望着虚空的境相,使人不免慨然感喟“年年四季轮回,一日三秋变幻”,不由想象世间人生行履的疲惫!

清代中国画人物画坛,被繁盛的山水、花鸟画遮盖着。浏览清初“四王”的端庄、谨严,“四僧”的恣纵、率意;清中“扬州画派”的野逸、奔放;清末“海派”的雄健、绚烂,诸花齐放,夺人眼目。可是纵观人物画坛,耀眼的名家并不多,除了“扬州八怪”中的黄慎、华菡、罗聘外,乾隆、嘉庆年间有禹之鼎以写真、工细见长;改琦以清雅有华虽之风称道;高其佩、闽贞能作指画、写意人物,就因他们的山水画、花鸟画胜于人物画,常常未把他们归于人物画家之列。清末的同治、光绪年间,“海派”花鸟画大家任颐笔赋巧趣,画风活泼。他精于造像,画人物约形精准,神情毕露,被称为“百年伯年”。然而广东崛起了苏六朋,他的出现不仅填补了道光、咸丰年间人物画坛的虚空,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可人清代人物画大家之列。

品读苏六朋作品的艺术价值,着眼点要放在当时的“现实”场景中,而不是去回顾“过去”的历史沉淀。他在“世俗”中写出了鲜活的凡人小事,情真意切。身逢衰败王朝,在混世乱相的黯淡岁月度日,身边形形色色的怪事丑态刺激着他的神经,并触发了创作灵感;别具一格的漫画不断出现,而且体例新颖,开创近代中国时政漫画的先河。他曾经画了一个硕大的圆形方孔钱,用极其夸张、幽默的笔法,描述凡间俗世为“阿堵物”所役使官场与丑恶的社会现实,令人在读画时会意一笑,感慨欷敕,报以不屑。作者在画上题写了精彩的打油诗:

肆字孔方兄,老儿翁,少儿童,九流三教凭他弄。公门不公,空门不空,此中便是神仙洞。臭黄铜香穿鼻孔,心黑眼睛红。害成痛,气成疯,外边难进中工工,少些廉耻,多些难通。冬要烘烘,春要用好财东。经营万种,闷热丁头虫。

苏六朋不为应景之作,真实刻画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众生相,反映了当时“三教九流”的社会现状、民俗风情。他把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有感而发地将罗浮山一带乡民村夫、市井闾巷卖艺的伶人瞽者、城隍庙前游荡的贩夫走卒等底层百姓谋生的艰难境遇、苦中作乐的无奈生涯,表现得人木三分、情致动人。他笔下众多小人物的喜、优、嗔、怒,一招一式,鲜活传神;动、静、憨、诈,各形各色,丝丝人扣。发感慨于图像,抒情怀在意境,或工细典雅,或粗略奔放,或简约疏松,都能依附于结构;色彩焕然明快,人物情态微妙,物象造型、神韵皆备。画家生活积淀深厚,身近思远,带着七分同情、三分饥讽,既充满辛辣的酸楚,又饱含凄婉的苦痛。不以居高临下俯视民间的心态,而是置身其间、切入尘世,针砭时弊,刺讽贪虐,具有独特的世俗化和平民化格调。

风潇雨晦云气满,市井风俗皆入画。苏六朋的笔墨人生,是人物画发展至近代的人文意识状态的真实反映;他的人生笔墨,也是对社会现实认知和审美形态的自然流露。他的画作不仅内涵了时代的气息,而且成为一个连他自己也不愿见到,并与之同存的颓败乱世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