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丈余,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
南宋末年,有个姓郑的诗人兼画家,很有才学,年轻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大举南侵,他上疏朝廷,竭力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
赵宋王朝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肖”是“赵”的一半),字忆翁,号所南,都是表示不忘南宋、不愿当元朝臣民的意思。元初,他作为南宋遗老,隐居在苏州城南报国寺中。
他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本穴世界”,亲手写了大匾挂在室中,“本”字可拆成“大”、“十”两字,把“十”放在“穴”字中央,就成了宋字,合起来就是“大宋”的意思。
郑思肖无论坐卧,总习惯于面向南方。他还经常登高望远,向南而泣,引起时人的注意。
许多人知道郑思肖能诗善画,因此常慕名登门拜访。郑思肖见来客是南方人,便热情接待;而一听到来客讲北方话,便拂袖而起。人们也不以为怪。
郑思肖在报国寺周围种田三十亩,以务农为乐,还种了许多梅、兰、竹、菊,寄托自己清高的志趣。
他常在花前月下,吟诵自己思念故国的诗作。他的一首《塞菊》诗,表达了一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庭中”的情操。
他的诗集取名《心史》,内容大多描述元初社会状况,表示不满,并尽情抒发自己渴望恢复宋室的强烈情绪。
书写成后,郑思肖自知无法存留,便装在铁盒中沉入井底。直到三百多年后的明崇祯年间,才被世人称作《铁函心史》,也叫《井中心史》。
他平时的画作,却挂满了书斋、卧室。苍烟半抹、斜月数竿的“黑竹”,花叶萧疏、不画土根的“墨兰”,引起了不少朋友的赞叹。
有人问他:“为什么画兰花不画土根呢?”郑思肖愤然答道:“土地都给别人抢去了!”大家明白,这又是他对当前元朝统治者所表示的一种抗议!
郑思肖画兰远近闻名。当时县官很想得到一幅,于是差人去向郑思肖索取赋税,如能献出墨兰一幅,就免收税款。
差人来到报国寺,向郑思肖传达了县太爷之意。郑思肖大怒,对来人说:“头可得,兰不可得!”
差人回复县官后,左右都说郑某无礼,应立即拿办。倒是县官心中明白,如此做不仅得不到郑思肖的画,反为天下文人耻笑,便把这事搁下了。
郑思肖自此更为人敬佩。他常常笑着说:“求则不得,不求或否。”随即指指室内诸画对在座朋友们说:“倘有中意者,即可相赠。”
求画者越来越多,郑思肖常当众挥毫,作画题诗以赠友好。所画仍多为兰、竹之类。后人曾有诗赞道:“秋风兰惠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有一次,郑思肖当着朋友们的面画了一幅“墨兰”,题诗道:“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众人都知道郑思肖以兰自喻,但画得这样生动,又令人叹为观止!
郑思肖的墨兰越画越精,越画越奇。有一次,他又画了一卷长一丈多的墨兰,都是没有土根的,但疏密相间,自然纯真,显出蓬勃的生气。画题是:“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这幅画没有立即送人,而挂在室内供来访者欣赏。大家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此画画得“天真烂漫,超出物表”。
郑思肖终身独自隐居,并无妻子儿女。他的画作流传很广,但颇多遗失,现存的画迹有《国香图卷》、《竹卷》等。元朝夏文彦编著《图绘宝鉴》时,对郑思肖画墨兰的“天真烂漫”,作了特别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