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15432400000013

第13章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其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相互比例及其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一般,某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素种类、数量和相互比例越接近于人体的生理需要,可被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就越高,营养价值也就越高。

膳食中的食物就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三类:植物性食物,如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植物油、薯类、硬果等;动物性食物,如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类、动物脂等;加工性食物,如糖果、糕点、食用油、饮料、罐头和各种制成品等。每一种食物,由于营养成分不同,因而功用也不一样。我们不能光靠吃一种食物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性食物的种类繁多,如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植物油、薯类、硬果等,这类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

粮食类(谷类)的品种很多,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小米、高粱、荞麦等。我国以大米和小麦为主,并有少量的杂粮。

谷类是供给能量最主要的来源,约有70%~80%的能量和50%~70%的蛋白质来源于谷类,B族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也都是由谷类供给的,因而谷类被称为主食。

谷类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粮食是人体摄取糖类的最理想来源,其中又以淀粉为主,含量高达70%,多在胚乳细胞内。淀粉经烹调后易消化吸收,利用率达90%以上,是最理想而经济的能量来源。

谷类的淀粉按其分子结构划分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前者一般占20%~30%,后者一般占70%~80%。直链淀粉的性质是易溶于水,黏稠,可被淀粉酶完全水解成麦芽糖;而支链淀粉只有部分能被淀粉酶水解,故支链淀粉难消化。不同品种的谷类,两种淀粉的含量不同;含量多少影响食用风味。小麦中直链淀粉较多,占27%,所以面粉的黏稠性大;而糯米的支链淀粉较多,因此难消化。

粮食中除淀粉外还含有膳食纤维,其含量1%~10%不等,含量高低取决于谷类的加工精细程度。

谷类中含蛋白质为8%~12%,其中燕麦含量较高,可达15%,玉米、稻米和小麦为8%~11%。因为粮食是主食,所以谷类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谷类蛋白质一般为半完全蛋白质,所含的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都较低。但是,各类粮食所缺的氨基酸又各不相同,如玉米中色氨酸含量很低,而在小米中含量较高。因此,玉米和小米混食可取长补短,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由此可见,应当多种粮食混食,或利用生理价值高的动物蛋白质、大豆蛋白质来补充谷类蛋白质的不足。

谷类的脂肪含量在1%~2%,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和谷胚之中。谷类脂肪除甘油三酯外,还有少量植物固醇和卵磷脂。小麦、玉米的胚芽油,含亚油酸高达60%,具有防止血液胆固醇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保健作用。

谷类还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较多。谷胚中还含有维生素E。另外,小米、黄玉米中含胡萝卜素较多。维生素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谷胚中,因此精白米中维生素含量比标准米面中低,只有谷类原含量的10%~30%。

谷类中矿物质含量为1%~3%,主要是磷、钙、镁、铁,大部分集中在谷皮、糊粉层之中,故粗制米面中矿物质含量较高。谷类所含的磷、钙多以植酸钙镁盐的形式存在,不易被机体吸收,但谷类中所含植酸酶可分解植酸盐,并释放出游离的钙和磷,增加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

谷类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和胚乳中,因此精白面粉比标准粉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低。谷类加工过精过细,会大大降低其营养价值,但过粗则影响感官性状、消化吸收率和加工性能。

二、豆类

常见的豆类有大豆(黄豆、青豆、黑豆)、蚕豆、绿豆、豌豆、红小豆(赤豆)等。

豆类的营养价值高,主要是因为豆类蛋白质含量很高,一般在20%~40%,其中以大豆中为最高,约为40%。大豆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生理价值高,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与动物蛋白质相近似,为完全蛋白质。

豆类中脂肪的含量因种类的不同,差别很大。以大豆中含量最高,为18%~20%,青豆为16%,黑豆为15%,可作食用油原料。大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高达85%;还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达50%以上;豆油里还含有磷脂,所以大豆脂肪为优质脂肪。其他豆类(如绿豆、红小豆、蚕豆、豌豆)的脂肪含量较少,为1%左右。

豆类中的豇豆、红小豆、绿豆、豌豆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可达50%~60%左右,以淀粉为主。大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20%~30%),且多为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如棉籽糖、水苏糖和纤维素,淀粉含量很少;人体肠道细菌可将其部分多糖分解,产生气体而胀气。

豆类富含钙、磷、铁、镁、钾、硒等。大豆的钙含量为鸡肉的21倍,瘦猪肉的32倍;铁含量为瘦猪肉的2.7倍,鸡肉的6倍,是高钾高镁低钠食品,适于低血钾病人食用。

豆类富含B族维生素,黄豆每100g中含维生素B10.41mg,维生素B20.20mg,维生素E18.9mg,都比谷类含量高;青豆、黄豆、绿豆等还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

豆制品种类很多,如豆浆、腐竹、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豆豉、腐乳、豆酱、豆芽等。

整粒熟大豆(炒豆、煮豆)因蛋白质被细胞壁包裹,难与消化液接触,其中的抗胰蛋白酶又因加热不充分未被彻底破坏,其蛋白质的消化率仅为65.3%,加工成豆浆后可达84%,制成豆腐后可提高到92%~96%。因为在加工中经水泡、磨碎、过滤、煮沸等工序而使蛋白质变性,抗胰蛋白酶被彻底破坏,纤维素也被去除,因而大大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率。

豆腐中的钙、磷、钾、镁、铁、硒的含量也较多。豆浆中铁、维生素E含量超过鲜奶,但钙、镁、磷、维生素A、核黄素含量较鲜奶少。

豆芽(包括绿豆芽)中有一定量的抗坏血酸。食用豆制品,既丰富了菜肴,也提高了营养成分。

三、蔬菜

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蔬菜主要是叶菜类,如白菜、卷心菜、菠菜等,其次是根茎类,如各种萝卜、莴笋、薯类等;鲜豆类,如毛豆、四季豆、扁豆、豌豆等;瓜茄类,如冬瓜、茄子、番茄、辣椒等。

蔬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叶菜、花菜类含维生素C最为丰富,根菜类次之,其中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其他如油菜、菠菜、小白菜、番茄中的含量也很丰富。绿叶蔬菜和橙色蔬菜含胡萝卜素较多。绿叶蔬菜中维生素B的含量也高,如菠菜、油菜、萝卜缨儿等。

绿色蔬菜含铁量很高。虽然蔬菜与谷类、豆类相比铁吸收量较低,仅为10%,但蔬菜在我国膳食铁的供给量中仍占一定地位。

此外,蔬菜中含有大量酶,如萝卜中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可促进食物消化。某些蔬菜如大蒜中还含有植物杀菌素,对抵抗疾病尤其是防止肠道病有一定作用。由于蔬菜种类多,在烹调上可增加花色品种。

四、水果、坚果和野菜

新鲜水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例如酸枣、猕猴桃含维生素C很丰富,其次为柠檬、蜜柑、广柑、橘子、柚子、山楂等;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水果有海棠、杏、红果、枇杷和芒果,其中以芒果含量最为丰富;富含铁的水果有桃、李等。

水果中的一些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

研究指出,水果中含大量糖类,易被小肠吸收,若水果被菜堵塞在胃中,会因腐败而形成胀气、胃部不适。所以,吃水果不宜在饭后马上吃,宜在饭前1h或饭后2h吃。

干水果是由鲜果经过加工制成,如葡萄干、杏干、梨脯等。干水果维生素损失较多,但易保存,且加工后别有风味。有些干果加工后仍能保存一定数量的维生素C。

坚果是硬壳果,水分较少。常吃的坚果有栗子、花生、核桃、瓜干、白果、松子、杏仁等,其营养特点是含蛋白质和脂肪都高(唯栗子例外,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极少而糖含量高)。坚果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铁。

野菜和坚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常见野菜有马齿苋等,其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及钙的含量均高出普通菜数倍。

常见的野果有刺梨、猕猴桃、酸枣等,含维生素C丰富,如刺梨维生素C含量比蜜柑高50倍。

野菜食用前一般需经过处理,如在沸水中煮沸片刻后弃去菜汁,再加盐等烹调食用。

五、食用菌

食用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的植物(也叫非绿色植物),以无毒真菌的子实体为食用部分,有香菇、蘑菇、口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

食用菌含丰富的纤维素,有独特的香气和鲜味;含有大量的必需氨基酸,以及钙、铁等无机盐;含有维生素B和酶类;还含能防治疾病的特殊成分,如:香菇中的核酸类对胆固醇有溶解作用,有助于防止高血压病,麦角固醇作为维生素D原可防佝偻病,食用菌含有的糖苷还具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