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15438100000023

第23章 一、古代诗歌中的蛇

早在原始社会,蛇就出现在造型艺术中,后来,蛇又被写入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寓言、戏剧、民间故事等都有以蛇为题材的。音乐和舞蹈中也可见到蛇的“参与”。民间工艺品中有着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蛇。

蛇在周代就出现于诗歌中。除了我们提到的《诗经?小雅?斯干》“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外,《诗经?召南?羔羊》写到“委蛇”:

羔羊之皮,素丝五?。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皮,素丝五缄。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委蛇”在先秦时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虺蛇,即毒蛇。另一种意思是摇摆。这里可能是双关语,既痛骂身穿羔皮衣的贵族官僚是毒蛇,又形容他们走路摇摇摆摆的姿态。

《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蛇借为?,欺也”。硕言是大话。“蛇蛇硕言”就是假话大话。

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写下了“一蛇吞象”、“雄虺九首”的神话内容。《招魂》又说:“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三国时的曹操在《步出东西门行》的《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传说中的神龟、腾蛇虽然是长寿的神灵,终不能长存,更显得人生短暂。

晋郭璞《蟒蛇赞》说:“蠢蠢万生,咸以类长。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

南朝庾信《孙叔敖逢蛇赞》:“叔敖朝出,容悴还家。母氏顾访,知埋怪蛇。尔有阴德,阳报将加。终为楚相,卒有荣华。”

唐代以后,蛇在诗、词、曲中,出现得更多。

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与屈赋《招魂》的呼唤很有些相似,而且也含有对时局的忧患。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罗隐《秋日汴河客舍酬友人》:“烦君更枉骚人句,白凤灵蛇满袖中。”

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吞彩凤。”

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元稹《巴蛇三首》其一曰:“巴蛇千种毒,其最褰鼻蛇。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极言巴蛇的狰狞,又因其太多,打不胜打,埋不胜埋,无可奈何。

《巴蛇三首》其三曰:“汉帝斩蛇剑,晋氏烧上天。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白昼遮长道,青溪蒸毒烟。战龙沧海外,平地血浮船。”这里的蛇已经不是凡蛇,而像威猛的战神。

陆龟蒙《别离》中的“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道出了作者对“必要的丧失”理智的态度。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两句,写出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感受。他怕岭南的毒雾、蛇草、有毒的沙虫,甚至要躲避落下来的燕泥。

韩?《安贫》第三联叙述自己致贫的缘由:“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之意。

宋代黄希旦《灵蛇》诗:“嘉?辛丑岁,郡侯得召伯。是时夏六月,云日红翕赫。殿北古龙堂,窗户久不辟。俄然灵蛇见,宛转真象侧。鳞甲锦绣文,灿烂辉五色。视之颇驯扰,狎之不惊惕。郡侯率群僚,朋来拥剑戟。迟留夜未午,风雨满天黑。迅雷瞥四起,狂雷随一击。须臾风雨收,形影谁能觅。斯盖龙之灵,变化固难测。方知至神物,其来表有德。”

张耒《放二蛇》:“二物穴我居,岁月亦已老。一朝双擒获,蜿蜒出幽草。安行免噬啮,敢望吐珠报?巳月不杀蛇,昔贤有遗告。”

苏轼《次韵钱舍人病起》:“床下龟寒且耐支,杯中蛇气未应衰。”《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其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黄庭坚《以古铜壶送王观复》:“未见蛇起陆,已看豹成文。”

陈师道《和黄预病起》:“似闻药病已投机,牛斗蛇妖顿觉非。”

陆游《小轩》:“麟笔残功成水品,蛇图余思入棋枰。”

苏轼词《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以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的灵活。

辛弃疾《水调歌头?再用韵呈南涧》:“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破戒一醉》:“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

元曲中也曾写到蛇。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明代赵炯然《舟过涂山谒夏后庙有述》诗:“八年风雨归残碣,越代龙蛇守故湫。”

清代郑板桥《诗四言》其三:“茸蔓藏蛇,梧桐?凤。”《送友人焦山读书》:“枯藤盘?蛇走壁,怪石??鬼峡路。”《易水》诗:“世浊无凤鳞,?否纵蛇蝮。”《宿光明殿赠娄真人》:“有何烧炼丹磨研,有何解脱尸蛇蝉。”

郑板桥还写过两首以蛇为题的诗:

比蛇

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

好向人间较短长,截?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

脆蛇

是蛇易断易续,能治病,无毒。土人以竹筒诱入塞之,焙以为药。

为制人间妙药方,竹筒深锁挂枯墙,剪屠有毒餐无毒,究竟身从何处藏?

黄遵宪《感事》诗:“金?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从周代开始,蛇被诗人带上诗坛,至今已经3000年左右了。作为诗的题材,灵蛇、孽蛇、怪蛇、凡蛇纷纷登场。直到今天,以蛇入诗的作品依然不乏佳作与名句。

现代诗人冯至继承民族传统而又富于开放意识,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成名作《蛇》是他的抒情诗中有代表性的上品: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的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诗的形式自由,从幽秘的色彩中可见德国浪漫派的影响。而含蓄、婉约的艺术风格来自晚唐诗和宋词。

历代都有写蛇的诗,但从来没有一首成功的以蛇为题的爱情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至的这首诗是前无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