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细说经络按摩
15439000000087

第87章 老人经络按摩延缓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各个机体功能也要相应的发生衰老,这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无奈的必然,促使人们不断地探求延缓衰老,甚至是常生不老的方法。经千百年的不断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按摩涌泉穴是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

1.涌泉穴别称地冲。在足心前1/3的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是回阳和保健穴之一。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通于脑,为生殖发育之源,又主纳气、行水液,为元阴元阳之脏。所以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若肾虚精少,则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狂躁不安、腰膝酸软、性功能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居人体最低位,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刺激此穴,能开窍聪耳、泄热清脑、降逆明目、滋阴补肾、调养五脏六腑、引上焦之邪热下移、活跃肾经内气,强身壮体,延年益寿。

按摩时的手法是先用手拇指肚分别推揉两脚心处的涌泉穴。使穴部有放射性酸胀感,再两手掌相对搓热,用掌鱼际擦左右脚心的涌泉穴。每晚睡前擦5~10遍即可。

老年性耳聋

耳聋是由于机体的衰老,耳蜗螺旋器、耳神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衰退而导致的。中医认为,老年性耳聋为年老肾精亏虚、不能上荣清窍而致。保健按摩的方法有:

穴位按摩:

1.以手指揉按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黯风穴、中诸穴、外关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肝俞穴、肾俞穴等。每日晨起时一次,以出现麻、胀感为宜。

2.以拇指、食指捻双耳的耳轮,自下而上反复20遍。

3.以双手掌紧掩双耳,以手指敲击颅骨,使耳中有隆隆声。

老年须发白

须发白不是疾病,是人体衰老的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不同的人出现须发白的年龄也不同,这与机体的机能情况有关。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肾之合骨也,其华在发也。"认为须发的润枯黑白随肾精的盛衰而有所变化,青壮年肾精充盛,故头发乌黑而亮,而到了老年肾精就会逐渐的衰少,故头发花白而枯焦。

1.以手指揉按百会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每日晨起时一次,以出现麻、胀感为宜。

2.双手交替经头顶拉住对侧耳廓向上牵引10次,然后双手同时捂住两侧的耳朵,保持几次呼吸的时间,放开后用手抓握头发,从前至后抓遍全头,抓握10次,再微屈五指,敲击头部,持续5~10分钟。

老年白内障

人过半百之后,身体内的新陈代谢的速度变得缓慢,眼睛内的水晶体也就会发生退行性变,变得混浊,瞳孔内呈白色或灰白色,光线无法通过而视力全失,这就是老年性白内障。

在白内障发生的一两年前,就会出现一些征兆。如肩膀呈现出长期的僵硬状态,如果老年人身上出现这种症状,就应马上进行按压,以缓和僵硬的状态,而且能预防白内障的发生。还有一个简便的预防办法,就是每天持续地做眼睛回转运动20次,脖子回转运动50次。

指压法治疗老年白内障,主选穴位有眼部的睛明穴、眉中穴、攒竹穴、承泣穴等。每穴按压10下,每日二次即可。足阳明胃经上连眼部,下接足趾,因而处在这条经络循行路线上的足三里穴、梁丘穴、太冲穴、太溪穴等对于白内障都有辅助疗效。

在这些穴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冲阳穴。寻找该穴的要领在于先确定内庭穴。内庭穴在足背第二和第三趾缝间,按压此处对胃痛、头痛有效。在内庭穴上边1.5厘米处就是冲阳穴。这里有动脉通过,因而按压时应该小心避开。对这个穴位施加的力度如果太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可以用自制的按摩棒按压这里,或者用胶质小锤敲打这里也会有好的效果。

上睑下垂

上眼皮无力而下垂,遮盖眼珠,影响视力的眼病称为上睑下垂。患上这个病的人,常常要仰起头来看东西,或者借助额部肌肉用力睁眼,日久就会出现额部皱纹,使得眉毛高耸,严重的影响美观。

上睑下垂患者首先应对眼部穴位施以重点按揉。首先以双手拇指轻而快地按揉印堂穴,边按揉边下移,依次经过睛明些、鱼腰些、丝竹空些、太阳穴,再沿眼眶下缘回到睛明穴上。在遇到穴位时要停留按揉片刻,以眼眶周围有热胀感为宜。

在身体其他部位也有一些对上睑下垂有疗效的穴位,如背部的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下肢的中封穴、血海穴、阳陵泉、足三里是、涌泉是,腹部的神阙穴、气海穴、中脘穴,上肢的合谷穴、外关穴等。对这些部位和穴位施以按揉推摩,也可以很好的治疗上睑下垂。

近视

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的眼病。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古称"能近怯远"症。在进展期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双眼球痛。常因近距离工作、书写、阅读时照明不足、姿势不正、持续时间过长或素体营养不足等引发。

1.取穴重点: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耳垂眼穴、风池穴。

2.穴位说明

(1)攒竹穴别称眉头、始光、夜光、光明等。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此穴能清热明目,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清,迎风流泪、近视等。

(2)睛明穴别称泪孔、泪空。在目内旁0.1寸处。能祛风明目,治一切目疾。

(3)四白穴别称骨空。目平视,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中,能祛风、明目,治目疾。

(4)太阳穴别称前关。此穴能清头明目,治头痛、眼疾等。

(5)风池穴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捏拿此穴能祛风解表、爽脑、聪耳、明目。

3.按摩手法

医者用手拇指和中指端相对,同时揉按患者左右攒竹穴和睛明穴,点按左右四白穴,接再分别用两手拇指肚和食指相对,捏揉左右耳垂眼穴,然后捏揉患者项后左右风池穴。

面瘫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俗称"歪嘴"。以青老年最为多见,常由面部神经受到多种原因的损害而导致。面神经自脑桥发出,经过面神经管,出乳突孔,穿过腮腺,分布在面部表情肌。如面部受风、受凉可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使面神经通路发生循环障碍,或局部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都可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而发生此病。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风寒之邪入面部经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面神经麻痹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平长期的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或劳欲过度,导致精血亏虚,经脉失养,脉络空虚,突感风寒之邪,直入经脉,以致面部经脉为外邪阻痹,气血不行,筋脉失养,而成面瘫。

面瘫发病较突然,多在清晨起床后发现患侧面部有僵木感,初期耳后部疼痛不舒,继之出现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及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巴向健侧歪,鼓腮漏气,口角流涎,漱口或喝水时常有漏水现象,吃饭时常有食物嵌于齿颊之间。

一.按摩保健

1.面部推摩法:病人仰卧或坐位。医者用拇指在患侧面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摩,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捏拿患侧皮肤并捻动,使皮下有热感为宜,时间约3~5分钟。

2.扭拿颈部:病人取坐位,医者立于病人身后,用一手掌固定住病人前额,再用拇指、食指按风池穴3分钟,用五指指面捏拿颈后部的时间约3~5分钟,以皮下有温热感为宜。

3.颤揉面部:病人取坐位,医者站在其侧方,用一手固定住病人枕后部,用另一手食指指面自印堂穴经鱼腰穴、阳白穴、丝竹穴、太阳穴、四白穴、下关穴、颊车穴、迎香穴、地仓穴等穴位颤揉,使每个穴位有酸胀感为度,力量要由轻渐重。手法要轻揉,时间约3~5分钟。然后经太阳穴经头旁用食指颤揉至风池穴,时间约3~5分钟。

4.拿肩井穴:病人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两手按揉肩井穴,约3分钟,再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捏住斜方肌肉相当于肩井穴处拿起,再向上提起放下,约3~5分钟。

二.注意事项

1.避免寒冷刺激,天凉时应戴口罩,注意面部保暖,防止再次受寒。

2.神经恢复后面对着镜子做面部肌肉运动的锻炼。

3.保护患侧眼角膜,防止眼部感染,可外用眼药水等。

4.进食时注意不要咬破口腔内的粘膜。

胃下垂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胃的正常位置大部在左腹部,小部在上腹部,但随着胃的充盈程度,胃肌层的紧张力及体位变化等因素,其位置变化较大。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在X光下钡餐造影可以诊断胃下垂。

胃下垂的患者,多为瘦长体型,胃部呈凹形,下腹部突出,有慢性腹痛史,食后即有胀感,自觉胃有下垂感和肠鸣作声,偶见便秘、腹泻交替性发作或便秘、腹泻,便形失常,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以及直立性低血糖等症状。

一.按摩操作步骤

1.摩腹:用手掌先顺时针绕肚脐摩100圈,再反方向逆时针摩100圈,然后横擦小腹100次。

2.托胃:医者四指并拢,以罗纹面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在上托的

同时,四指可以轻微的颤抖,以便使胃恢复原位,一般托胃约5~10分钟。

3.腹部揉推法:病人仰卧、两腿屈曲,医者用双手揉拿腹部,以发热为度,然后手掌自下而上做推颤法十余次。

4.点揉鸡尾穴、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各约3~5分钟。

5.滚揉胸背部约5~10分钟,然后点揉脾俞穴、肝俞穴、胃俞穴各约3分钟。

二.注意事项

1.生活要有规律,情志舒畅,心情开朗。

2.宜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性及不易消化食物。

3.胃下垂严重者可用胃托帮助。

4.吃完饭后要适当休息,避免饭后马上进行剧烈活动。

5.平时可配合适当的腹肌锻炼,但不可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