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29

第29章 如何加强教育科研(5)

选用恰当的搜集材料的方法,安排好合理的研究活动步骤,这是保证研究效率和排除干扰因素的根据措施。要把所选用的方法同所安排的步骤统一起来,并填入表格之内,使之便于实施,便于检查,以提高研究活动的效率性。

(第四节)怎样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推广

一、科研成果的价值判断

科研成果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结论和表现形式。科研成果评价指借用现代可行的评价手段,对教育科研成果给予价值判断。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我们取得科研成果后进行的成果鉴定或评审,主要目的是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向提供资助的部门汇报,并获得学术界的认可;第二是在阅读和查阅文献过程中,需要对他人取得的成果进行判断和评价,以确定资料的取舍;第三是对某一课题领域内已取得的大量成果进行整体评价,以提高研究的理论层次。

首先,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科研评价机制通过反馈原理具有对科研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偏离科研目标的失误得到及时的修正,使研究理论假设的不完善得到充实,也会因情况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研究的设计。例如,上海阐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的总结中提到“成功教育”思想也不是一下子概括出来的。最初尽管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清楚的,已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仍不免困惑,只是在科研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归纳和总结”,“着重于对子课题和各种措施和方法的共同点以及内部联系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之后,才在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为理性的“成功教育”思想。

其次,具有强化意识、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素质的作用。教育科研的复杂性和周期性,要求科研人员具有科研的科学意识,而这只有在对科研过程的经常性评价中才会得以实现。所谓科研的科学意识,首先是指对科研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意义的认识。科研能否获得预期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即:目标要清晰、态度要认真、操作要精确、观察要细致、比较要周密、论证要严谨。科研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上述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科研过程中的科学水平,从而使预期的内在、外在效度都获得保障。越来越多的教育科研组织者重视对科研的短期培训和中期再培训,究其原因,就在于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人员素养,而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科研评价中的反馈信息所提供的经验和资料。

再次,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改进教育决策的导向作用。成果评价是对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或好设想、好方法的科学论断,必然成为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依据。因此,其对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化改革也必然具有指导意义。不论科研自身所探讨的课题的价值如何,科研评价对科研假设和理论目标的论证的正误将直接涉及到教育发展方向的正误。缺乏科学严肃性的评价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十年前的一些地方开展了“五·四”学制改革实验,这些实验学校组成协作组,逐年召开研讨会,这种研讨会既是经验交流也是对实验进行阶段性的、形成性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巩固和发展了实验。1989年第一轮实验完成后,由于实验评价的良性导向作用,在许多省市开展了区域性实验,并提出尽快确定我国基本学制的要求,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评价工作的不完备,在一些关键问题:如课程设置和内容、教材和教法方面有明显的不足,需要研究,否则,匆匆推广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科研成果评价内容

无论教育科研具体探讨的课题是“求真”还是“求善”,其评价至少需要论证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部分内容来覆盖科研的全过程,以鉴定其“理论目标”、“过程控制”、“成果评定”三个关键环节的科学性水平。

(一)论证性评价

旨在通过理论的研讨、对教育科研的理论假设的科学水平、科研课题的理论根据和科研设计的科学性水平作出鉴定。其大致可包括下列内容:

1科研理论假设的科学性水平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3)现代教育学原理;(4)现代心理学原理;(5)现代系统论观点;(6)(自然的或社会的)学科理论基础等。

据此论证科研的理论假设在下列三个层次上的科学性水平:①经验事实的充分可靠性程度;②理论依据的正确程序与充分程序;③理论假设与相关原理的相容程度。

2科研课题的科学性水平

(1)科研课题确立的必要性(理论发展的意义);(2)科研课题确立的可能性(社会实践的意义);(3)科研课题的先进性(创造性程序,可能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的,国内的,省市的还是什么层次的);(4)实验课题的社会效应(即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挥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作用的效果如何)。

3研究设计的科学性水平(1)可归因性程度。即论证科研的共变关系是否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匹配程序,主要无关因素处理是否得当,控制机制是否健全。

(2)可操作性程度。实验变量明确具体地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语言,编定操作规范和程度化序列。

(3)可比性程度。实验教师、接受教育者、条件、环境、管理、设备等诸多因素随机处理的水平,是否具备可比水平。

(4)可测性程度。对于自变量的操作、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是否有具体的标量显示,资料、数据完整的程度等。

上述内容一般采用“优、良、一般和差”四个级别评定,也有做一定的赋值,然后作统计处理的。

(二)形成性评价

1前期工作水平

(1)科研工作组织落实情况;(2)科研管理系统、规章是否完备;(3)评价目标与方法确立的情况;(4)科研的预测及有关资料完善的程度等。

(5)科研的预测及有关资料完善的程度等。

科研前期工作的质量水平是整个实验的基础,科研的科学性水平往往因前期工作的疏漏或不完备而造成无法补救的缺憾。

2实验的控制水平

(1)实验因子的操作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对所遇到的干扰采取的对策是否得当,作了怎样的调整,是否会造成实验目标的偏离;(2)无关因子的控制水平是否有助于实验因子的操作和对实验目标的观察、研究,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否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手段,对原设计中的无关因子及其控制是否调整(如实验人员、对象、设施……);(3)实验对时间的控制是否符合常态要求而不违反可比原则,对时间控制的具体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其对实验的影响程度如何;(4)实验经费和教育投入变动情况。

3科研观察与比较的分析水平

(1)实验因子的操作和无关因子控制的观测记录是否完整、精细,科学性水平如何;(2)科研全过程中,对科研设计、评价目标的初拟内容、操作控制方案资料是否完整,处理是否得当;(3)科研过程中的测定、对比资料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准确;(4)科研管理记录及有关分析资料等。

(三)终结性评价

教育科研总体成果的水平,成果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鉴定,最终集中反映在终结性评价之中。

终结性评价的意义在远不于对课题自身的肯定,而在于将决定课题成果的推广与否。因而是教育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关键的一环。终结性评价通常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题规范化水平(1)课题设计、方案落实的达成度如何;(2)课题操作和测试的信度;(3)课题的资料分析与统计推断水平。

2课题效度水平(1)内在效度的总体鉴定;(2)外在效度的分析(适用范围、条件等);(3)课题的效益分析(教育投入、时间等);3课题成果的价值判断(1)理论价值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2)应用价值,即在多大的范围、以怎样的程度、是否为前沿课题,是否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课题成果评价的内容可根据课题的实际要求作必要的调整,突出一些重点。但是,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课题的理论价值如何?实践价值如何?课题的科学性如何?

三、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首先取决于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只有确定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

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两个方面。

社会价值是指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两个文明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它主要表现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某一教育问题的理论和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建议、方案和方法,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主要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来体现的。学术价值是指教育科研成果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论和方法应用的深广度,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某些学科领域空白的填补,以及成果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启迪意义的大小。评价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是以这两个方面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文字表达水平也是成果评价的内容之一。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再高,但文字不通顺,不简明扼要,逻辑不严密,也会影响对成果的评价。

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成果有不同形式的价值表现。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更多地表现为学术价值,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成果,则更多地表现为社会价值。

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对理论性科研成果应以学术价值评价为主,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以社会价值评价为主,综合性成果则进行多方面的价值评价。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分基础研究评价标准和应用研究评价标准。

基础研究评价标准包括:A.研究课题内容新颖;B.具有现实意义;C.研究课题有发展前途;D.

研究成果概念性强;E.研究成果经过论证。

应用研究评价标准包括:A.研究课题内容新颖;B.切实可行;C.可供应用。

在操作上,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初审标准和复审标准。初审标准包括:A.成果主题明确程度;B.成果逻辑结构严谨程度;C.成果教育研究属性强弱等;D.成果参考、引用价值高低。复审标准包括:A.教育工作的效益;B.教育改革贡献;C.学识水平;D.学术创新程度;E.研究规模复杂程度等。第一指标又分为a、b、c、d、e五个等级。成果初审各要素平均分达到或超过4分者可入选并参加复审。

四、课题成果评价方法

(一)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课题成果评价在我国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基本方式进行。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研究人员对课题的综合评价。由于这是课题主持者参加的评价,具有一系列特点:1评价的依据是第一手资料,丰富而实在;2对理论假设、课题的目标,最明了研究意图;3对课题自身的设计、操作、控制、管理流程的科学性了如指掌。因此,自我评价是教育评价最重要、最基本、最具权威性的评价。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自我评价终归是主观评价,也不免会带来缺憾。即使课题成功、评价妥当,也还需要得到客观外界的认可。因此,还需要做客观评价。通常客观评价按层次分为群众评价和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一般包括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

2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的意义在于对课题的理论目标、实践价值、课题本身的科学水平作论证性鉴定。专家作为课题研究的“局外人”,只能是在自我评价之后进行的,因此,专家评价实际上是对自我评价的再评价,自然要涉及到自我评价的信度,可见,自我评价具有影响“专家评价”和“行政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研究人员在做自我评价时一定要防止为迎合专家评价和行政验收的“口味”而作出非科学的结论,或提供伪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科学研究的道德良心。专家评价一般都是从理论研究的高度,侧重于科研科学性水平的评价,这也是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尤其应当重视对科研成果事实的依据是否可靠、充分。不过,专家评价也不宜因“过分强调科研的科学性”和“过分强调科研的内在效度”以致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行政评价

即是由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考察科研的目的和达到的实际水平。这是因为学校毕竟是上级行政领导机关的工作对象,通常也是行政部门的领导参与下进行的。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机关的支持,科研的外在效度也决定于行政部门的认可。学校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得到行政领导的支持。但是,“行政评价”往往从实际出发,侧重于科研成果的实践与推广。因此,比较偏重于教育的直接效果,比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升学率,及格率或各种竞赛的成绩等,这就容易刺激“急功近利”的不良偏向,对于教育科研的形成性评价缺乏了解。所以,正确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三者结合的,扬各法之所长。

(二)科研成果评价方法

1在科研过程中,为考察某种教育现象形成而实行的评价,一般带有诊断性质,评价意向相对较为“单纯”,主导因素较明显,涉及范围较小,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各有特点,以备不同情况下应用。大致有这样几种:

(1)资料鉴定法。即通过对课题研究资料的研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