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03

第3章 小学校长要具备的基本素质(1)

(第一节)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

一、小学校长的素质

小学校长素质指的是为履行校长职务在主观方面应当具备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素养的品质。

即从事学校领导工作的人员必备的内在特性的总称,其中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中“校长的岗位要求”是党和国家当前对中小学校长在政治、思想修养和品格以及业务素质上应具备的条件的规定,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定的标准与依据。

“校长的岗位要求”共三项十七条,即基本政治素养六条,岗位知识要求五条,岗位能力要求六条。其内容是:

(一)基本政治素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校工作。

3.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尊重、团结、依靠教职工。

4.实事求是,勤奋学习,作风民主,联系群众,顾全大局,公正廉洁、艰苦奋斗、严于律己。

5.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6.具有勇于进取及改革创新精神。

(二)岗位知识要求

1.政治理论、国情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中国近代史和国情基本知识。

2.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在实践中领会、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法规的基本知识。

3.学校管理知识:联系实际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手段。

4.教育学科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教育学科基本知识。熟悉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学科的教材教法。具有中国教育史常识,了解中小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态。

5.其他相关知识:掌握与中小学教育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本地的历史、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民族与宗教政策等。

(三)岗位能力要求

1.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2.善于做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开展品德教育。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的能力。

4.善于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能协调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社会、家长对搞好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5.能以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有一定文字能力,能起草学校工作报告、计划、总结等。会讲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17条基本素质,既综合了我国中小学校长长期工作实践的经验,又是中小学校长成长规律和素质构成的科研成果。可以说,它反映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宏伟工程中,对于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当代中小学合格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小学校长的学习与修养

早在1984年11月,出席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部分小学校长座谈会上,由代表们发布了一封《致全国小学校长的公开信》,并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信中说:“小学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作条件越艰苦,我们的担子越重,工作就越光荣。为了搞好小学教育这一奠基工程,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特向顽强拼搏在小学教育战线上的校长同志们提出以下几点倡议:一、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加强对小学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二、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改革小学管理工作,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决顶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坚决按教育规律办学,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魄健壮的一代新人。三、我们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工作,探索教育规律,认真总结科学管理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管理学校的能力,力争成为小学教育的专家”。

当时,原教育部领导同志在会见与会代表时就说,一个合格的小学校长,应该是思想品德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熟悉教育规律,懂得学校管理,知识面比较广的专业人才。在90年代里,对于小学校长的学习与修养,党和国家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这些要求与标准,已反映在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这两个文件之中。

首先,校长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教育的论述;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关于教育的论述等。其目的是要求校长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分析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教育的功能及其战略意义,切实掌握党和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指导学校工作。这是小学校长最基本的政治素养,也是小学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同时,校长还必须加强思想品格方面的修养。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奉献精神。

这是思想修养与品格的基石。作为一名校长,要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信念。要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老师,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有了这颗心,就能与人心心相印,温暖全校师生员工之心;有了这颗心,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端正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有了这颗心,就能在顺境与逆境中经受住考验,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永远向前;有了这颗心,就会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襟怀坦白,任人唯贤,在学校一切活动中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早在1926年,陶行知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就指出:校长不能“分心”,应该是一个“整个的人”,“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他自己就是一位“整个的校长”,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整个生命无私地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具有这样奉献精神的小学校长奋战在第一线的更是成千上万。在山东省西南部的微山湖上曾有一位办起了水上小学的校长,他就靠的是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办起来一所学校的。开始时,这所学校办在他家的船头上,用木板涂上墨汁作黑板。冬天,湖面上北风呼啸,船头上没有遮挡,孩子们冻得受不了,无法上课。他利用休息时间捞湖草,在湖上垫起了一个大草墩子,上面再搭上芦苇棚,四周加上篱笆,用泥糊上,成了“教室”、当地群众称作为“草墩学校”。夏天,湖面水位上升,草墩被淹没了,他就用木棒、毛竹插在水里,扎个大架子,铺上木板,上面再搭上凉棚,学生在里面上课,这就是所谓的“架子学校”。后来,渔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由原来全村集中捕鱼改为一家一户分散作业,70%的学生辍学随家漂流。

学校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呢?在上级支持下,这位校长决定把原来的学校改为四个教学点,分别设在渔民较集中的地方。由八名教师负责150名学生的流动教学。学校设计了一个“学生变动登记表”,一个学生一个小牌,上面注明学点、年级、课程进度、住船位置、与学点距离、离谁家的船近等。学生的住船移动处,该去哪个学点上课,由谁接送、补课等都妥善安排。渔民说:“船行十里能上课,一日三移学不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给微山湖带来勃勃生机,近几年来,该校办学条件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但这位校长仍然坚持水上办学,为当地渔民培育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不论其年龄如何,理应是学生的师长,教职员工的益友。这就对校长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不能要求校长样样都精通。如果这样提出问题也未免过于苛求。但是,从教育人、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来讲,校长应是一座“教育”之碑,“智慧”之碑。应是学生学习和敬仰的楷模。因此,校长在学校的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之中,乃至一言一行,都必须严于律己,注意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凡属要求学生和教师做到的事,校长必须率先做到。小学生正处在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模仿性、可塑性很强,先进的榜样对他们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校长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就是寓教育于实际行动之中,这将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

第三,严谨治学。

治学,包括治校与施教两个方面。小学阶段,是对一个人进行打基础的养成教育,也是育人的重要启蒙阵地,必须严谨治学,才能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只有校长具有严谨治学的品格,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在管理上做到治校有方,施教有术,并进而带动学校全体教职工严谨治学,科学管理,循循善诱,全面育人。全校都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持之以恒地抓严谨治学,这样定将有利于优化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第四,作风朴实。

具有优良的朴实作风,是校长的必备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修养。校长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勤俭办学等作风。只有校长的作风正,工作实,才能使领导班子成为团结有力的集体,才能对全校教职工具有凝聚力。才能把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更要发扬民主。校长首先要增强民主意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校长在学校处于领导地位,但又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校长要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党的温暖播入他们的心田。校长要为教师开辟参与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批评监督。

(第二节)应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和手段的现代科学技术。通常采用声光设备,因之曾被称为”视听教育”或“电化教育”。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19世纪末,幻灯首先运用于教育领域。20世纪20~50年代,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相继进入教育领域,60年代起,出现了闭路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和人造通讯卫星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缩短学时、精简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呢?

因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属于现代教育理论范畴。它是以现代学与教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探求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技术手段(如教学媒体,学习资源,传播手段与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概括地说它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如何根据现代学与教的理论来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二是研究如何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它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不同层次,包括教育规划、课程设置和开发、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等方面。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必将会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设备: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扩音机等轻设备;还有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系统、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重设备。无论是轻设备还是重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都是建立在声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形声色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育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观其形,闻其声,声、形、色并茂。

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如用幻灯,有放大法、复合法、分解法、遮盖法、明暗法、示动法、特写法等等。如用电影,有用画面用光、取景的转换以及转动的方法表现物体的特性;有用镜头的推、拉、摇、跟、移和镜头的组接等手段反映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状态;有用动镜头和静镜头相互交替来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等。表现手法多样化,还表现在根据教学需要可将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