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49

第49章 如何进行校本管理(4)

校本培训是在培训的外部取向向内部取向、培训内容的理论性向培训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转变过程中而产生的。这种校本培训:①其主体是学校,是学校的主体选择行为;②培训活动在校内,以学校为基地:③培训的内容紧紧贴近学校工作实际,而不是纯理论的知识;④培训的施行者是校内校外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有机结合,针对性、实效性强;⑤校本培训在组织形式上是团体互动学习。

校本培训是教职工发展的积极措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主要是侧重在学位文凭的在职培训,校本发展培训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职工参与校本延续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才兴起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潮流。这种发展的主流来自美国。校本培训在教职工发展观念上与旧观念相比,有很大差异。对此,郑燕祥先生曾作过这样的比较(见下表)。

三、校本组织变革管理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同法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要适应变化、应付变化,就要不断地进行变革。学校面对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从外部来看,有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从内部来看,有学校领导的、结构的、文化的、资源的、成熟度的等等。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将被迅速淘汰,变革成了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由外控的管理走向内控的校本管理,其本身就是一种组织变革,而校本管理的运作与发展,又推动学校组织进行更多层面和更丰富内容的变革。校本组织变革管理,就是学校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在校外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由学校组织的全体成员参与计划并系统地解决学校组织问题的变革活动过程。学校组织变革,首先,它表现为一种适应性行为,通过学校内部的组织变革增强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其次,它是促进学校持续而有效发展的动力。通过组织变革,一方面可以维持学校内部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在适应外部变化中向学校目标迈进。

学校组织变革管理,包括变革目标管理、变革因素管理、变革策略管理、变革过程管理等。

四、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础,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并在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进行系统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首先,它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其次,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

再次,校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特长的发展。校本课程管理涉及校本课程设置管理、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校本课程评价等内容。

(一)校本课程设置管理

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要解决好以下几种课程的关系:①解决好统一性课程和自主性课程的关系。统一性课程是基础性要求;自主性课程是补充性课程,是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②解决好学科知识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课程是要为学生打好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程。校本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③解决好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设置要改变重理轻文、缺少人文关怀的现状。④解决好呈现性课程与探索性课程的关系,要注重探索性课程的设置。⑤解决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包括:①建立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②依据校本课程指南组织教学活动。

(三)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是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主要涉及到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内容。

五、校本教育科研管理

校本教育科研是直指学校问题的研究,它是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的研究。具体来说,校本教育科学研究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中的问题为研究方向,注重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在研究中,较多的是运用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成果包括研究的文本性成果和行动本身的直接效果。校本教育科研的内容包括:学校中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空间和影响的程度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用何种方案解决最有效,如何实施这一方案等。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中的人员通过问题研究来指导纠正和评价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的,是研究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和决定怎样做使之更好。它一般包括三个阶段:①规划;②采取行动;③搜集关于行动的后果的资料。校本研究可以是个别研究,也可以是合作研究。校本教育科研管理就是对以上一系列内容和活动进行的管理。

六、校本发展性评价管理

校本评价涉及到评价的观念、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等。评价的观念涉及到如何理解质量。目前,有关质量的观念主要有:①内适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是一种封闭式、自我适应式的质量观,它是以纵向的这一单元为下一单元、低层次年级为高层次年级做准备的质量。②外适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是以社会的需要、学生家长的满意程度为取向的质量。如政府在各项文件中强调的和要求的,同时家长也是需要的和欢迎的质量,就是外适质量观。③合适质量观。以上两种质量观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其偏颇之处。科学的质量观应是社会取向和个体取向的有机结合程度,即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需要两者结合的合适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校本评价时就要以此作为评价的质量标准。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理念,其功能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思想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评价中只有通过诊断性、激励性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①要提高学校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学校要充满发展的活力;②发展性评价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一时的“最好”;③发展性评价的最大价值是使学校在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④学校发展性评价不是现场评价,而是大规模数据库的应用。有关评价的问题,前面已有论述,在此就不再过多地展开讨论。

(第四节)校本管理的常用模式校本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以后,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讨校本管理的实践模式,就总体来说,各学校在校本管理的实践中都有自己不同的切入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到模式。

模式之一,高度参与管理模式。一般来说,随着权力下放,学校自主权扩大,一些学校尝试高度参与的管理模式,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通过这一模式运用提高学校管理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参与管理的形式上有:①成立学校委员会。由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有时还有学生代表,其中教师占大多数)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让各方面人员参与到学校发展的决策和管理之中,特别是注重教师在决策中的影响作用。②预算、人员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权力分解给年级组或学科教研组或若干个平行的专业小组。在权力下放过程中并不是把权力交给集体,而是要在这个集体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样的核心能开阔学校的视野,做好学校的有关领导工作,协调学校各级在改革和实施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并集中力量给学校以支持。

模式之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模式。积极进行改革的学校都要求对教师、校长和其他人员进行培训,以满足其专业发展。这种培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供指导,还要在问题解决、冲突解决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给予指导,校长需要理解他们的新角色。专业发展的培训由校长、教师共同决定,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能力,提高整体成绩,使学校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知识基础。

模式之三,校本课程模式。这是我国目前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探索实验的一种模式,如: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就是一例。江苏锡山高级中学依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需要,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①学会交往、合作;②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③具有自信和坚毅的品质;④具有现代意识和技能;⑤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根据这一总目标,每周安排5个课时来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分限定选修、任意选修和兴趣活动三类。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和生活素养。

模式之四,校本研究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学校的现实问题为起点,进行研究项目设计和实施,具体包括:项目和目标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实施等。如深圳市罗湖小学在校本研究中,结合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校本科研,不断焕发学校发展的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的校本教育科研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全面、由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他们通过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等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模式之五,校本评价模式。现在一些学校改变过去那种终结性的以奖惩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探索旨在促进学校成员个体和学校组织共同成长的校本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是一种注重于工作改进的评价,是一种着眼于提高素质、促进发展的评价,是一种以未来发展目标为取向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