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64

第64章 如何进行学校德育工作管理(3)

对教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评价,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经常考查和阶段性考核评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平时的检查指导,不定期地检查班主任工作手册,搜集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反映,积累资料;结合期中检查,汇总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期末则以前面搜集的情况为依据,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估。第二,要注意班主任自评和学校的评定相结合。例如,可以先由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写出书面总结,然后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自我评定,进而由学校的考评小组,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具体参照班主任的工作总结和自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指出其主要成绩,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第三,无论是班主任的自评总结还是学校的评定总结,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评定总结的质量,对主要成绩经验、存在问题的说明要力求平实、中肯。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评价指标的制订

制订评价标准要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依据,准确地反映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反映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工作的重点。

制订评价标准要体现整体性原则,以纪实性为主,以便全面反映学牛思想认识、品德行为、评价能力和优劣事迹几个方面的实际状况。但仍应以品德行为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区分不同年级,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并保持其间的连续性。此外,评价标准应该具体,使学生明确前进目标,便于实践,易于检查和督促。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定要努力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评定结合起来,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同步,教师、集体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其基本程序是:①学生自己对照标准逐项自评,做出口头或书面的自评报告。②学生自评后,小组成员逐项讨论后做出鉴定。确定相应等级。③家长助评,要使家长明确意义和评定要求、着重根据学生在家的表现,写出评定意见。④班主任综合任课教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助评的结果,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纪实性的形式做出综合说明。班主任在评语中,要力求重点突出,说明准确,意见中肯切实,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现状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此外,还应把经常性考查和阶段评定相结合起来。在经常性考查时,可以结合各项教育活动,如周会、晨会、课堂教学、评比竞赛等活动进行。阶段性评价,可以以自评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激励和诊断性的;而在学期末,则是全期总结性综合性的评定。

小学生品德评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是衡量学生品德实际水平的手段。通过评定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品德实际水平与一定要求或标准之间的差距,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二,它是学生品德教育的激励和导向的手段。小学生对来自教师、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渴望得到他们的表扬和赞赏,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唤起学生满意、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励他们按照评定指引的方向继续努力,使那些与要求和标准相符合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消极否定性的评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促使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因此,评定是一种重要的督促和驱动的力量。

第三,它是对学生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评定,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外部的教育要求和期望,推断出什么是应该的、好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不好的,从而更加具体地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且,因为只有当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定标准时,人们才给予奖励和赞扬,达不到则不然,久而久之这些外部的标准就会逐渐成为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内在标准。通过评定,学生还可以逐步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和自己,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道德判断能力。中肯切实的评价也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借助它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此外,评定引起的情绪体验,通过积累逐步发展成为稳定的情感,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感,羞耻心,自尊心等等。道德情感的形成都与评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恰当的品德的评定,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

(第三节)如何使德育工作管理科学化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对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加工处理的专门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掌握情况,更好地管理和发挥某个系统的作用。

对德育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分析系统要素方面

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和要素组成的。要想了解一个系统,首先要分析组成这个系统的那些子系统的那些子系统和要素。例如年级组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班子系统组成的,它的主要要素是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和学生。进而我们还要分析这些子系统和要素有什么共性和特性,从而掌握一个年级组的全貌。

(二)分析系统结构方面

一个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和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在这种结构中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要想深入了解一个系统,我们就要分析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各子系统与要素是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的。例如年级组的下一个层次是小组,年级指挥班级,班级指挥小组,形成一定的结构。教师和学生这些要素,还有其学历和知识结构、教龄和年龄结构、能力结构、个性结构和非正式组织即小团体的结构等。各个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有行政事务方面的,有情感友谊方面的,有经验知识方面的,有思想观念方面的,有信息方面的,有行为习惯方面的,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掌握系统内部的情况。

(三)分析系统功能方面

虽然一个系统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析它的实际功能。例如分析年级组在组织教育教学方面、组织活动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在全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年级组长有什么能力,每个教师和班主任有什么能力,各班级和学生的水平如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

(四)分析系统聚合方面

一个系统必然有其内部的聚合力,因而我们要分析维持、完善和发展这个系统的源泉和因素是什么,如要分析年级组长是怎样运用目标、计划和自己的身教把大家结合起来,推动年级工作的,维持和推动这个年级的因素各占多大的比重,像事业心的因素、责任心的因素、友谊的因素等。还要分析这个年级组内相互摩擦,产生内耗的因素是什么,程度如何,组内出现了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五)分析系统联系方面

一个系统是利用“输入”和“输出”与外部进行纵和横两个方面联系的。例如年级组需要输入的是人、财、物、信息和上级与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输出的是该年级培养的学生和风气。它的纵向联系是上级的教导处和校级领导,下级的班级、班主任、教师和学生;横向联系是其他年级。

(六)分析系统历史和发展的方面

一个系统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也要将其分析清楚,例如分析年级且是如何组建的;取得过什么成绩,组长和组员的更迭情况,学生的来源和流向,怎样才能改进年级组的工作,使之提高和发展。

通过上述系统分析,我们就能更深入详尽地掌握情况,搞好对某个系统的管理,发挥其作用,提高系统整体优化的效能。

二、行为科学的方法

行为科学是本世纪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学派,它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在管理中的作用,行为科学认为,通过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可以激发人的动机,产生内部的驱动力,引起人的行为,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此外,行为科学强调了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在提高工作效率中的作用。对于行为科学的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在进行德育管理时可以批判地加以吸收。

借鉴行为科学的方法对德育进行管理,我们首先要调查和了解管理对象的需要,当我们了解了人们的需要之后,就要分析哪些需要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主要的,哪些需要是次要的,从而尽力满足人们合理的主要需要,适当满足合理的次要需要,激发起人们的工作动机,调动积极性。行为科学认为,人们的需要能够产生积极性。

在满足需要方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满足,一种是间接满足。直接满足又叫职务内的满足,这要靠工作本身的目的意义的吸引力和在工作中良好的群众与领导、群众与群众的关系。它可以使大家对工作产生兴趣和热情。间接满足是工作后和工作范围之外获得的一种满足,像得到工资、奖金和住房,有好的食堂、托儿所等。它可以使大家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和丰富业余生活。我们应当注意间接满足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与大家所承担的工作缺乏直接的联系,因而要设法把它与工作挂起钩来。

在引导需要方面,应按照需要层次论的思想,当基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像物质需要)之后要及时引导大家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人们的精神需要,像信任、尊重、文化知识、美、信念和理想等,是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不断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和持久的工作能力。

在激励人们搞好工作的时候,我们应当重视目标的作用。

确定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校德育目标。根据行为科学期望理论的公式:激励目标=目标价值×期望值。“目标价值”是指某项工作的目标对个人和社会意义的总和,“期望值”是指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这个公式说明,调动人们积极性与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学校教育目标的价值越大,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大,但是这个价值还要受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制约。如果目标的价值大到无法实现的程度,激励出的力量也就等于零了。因此,我们应当确定可能实现的有一定价值的德育目标,这样才能够激励出较大的力量。

在进行工资报酬分配时,我们可以运用行为科学的公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对分配的公平感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一个人的工作质量和贡献应当与他所得的报酬相一致。即使是在整个社会没有完全解决分配当中的不合理问题时,这个理论认为在一个单位内部的分配中也可以部分解决公平的问题。因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实际报酬的多少,而且取决于单位内个人收入水平同过去、同别人相比是否公平。所以我们要重视在工资报酬的分配以及发奖金、分房、提职方面的公平问题,避免不公平现象,尽力消除和缩小不公平感。

行为科学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物质刺激不是调动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的情感往往取决于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因而在德育管理中要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群众与集体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