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82

第82章 校长应掌握教育管理技术(3)

系统论方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方法强调从全局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原理和最优化原理,在教育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教育管理技术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

系统论方法的整体性原理强调,任何系统虽然由若干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如果各部门组成一个彼此干扰、相互冲突的结构,整体的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一个50人组成的教师集体,如果纪律严密、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得好,其对学生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则可能大于一个纪律松散、配合不当的100人组成的教师集体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理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合力”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单独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方面教育影响力量的机械相加,而应该既看到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单独作用,又看到多方面教育力量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所产生的功能的作用。所以,我们既应重视发挥教育者个体的功能,也应重视最佳地构成教育集体,以发挥教育集体的整体功能。整体性原理,要求我们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察问题,强调各种教育管理技术的科学组合、综合运用,着眼于整体功能和整体效应。

系统论方法的联系性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二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系统、环境和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一切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作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一切事物又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对于一个特定系统来说,其他系统则是该系统存在的外部环境。所以,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的关系。据此,我们运用教育管理技术,应注意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现象,不把彼此关联的问题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同时,各种教育管理技术之间是有联系的,应互相配合使用。

此外,由于各类联系之间界线的相对性,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联系都是环环相扣的,这就导致未知联系向已知联系的转化,形成未知系统向已知系统的过渡。我们可以利用联系性的这一特点,探索教育预测技术。

系统论的有序性原理强调系统的任何联系都是按等级和层次进行的,有条不紊的。系统的有序性可从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功能行为三方面去考察。从时间上看,系统中事物与事件、工作与工作之间,是有前后次序的,人们总是在时间上先做完一件工作再接着做第二件工作。从空间上看,系统的结构也是有序的。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系统的稳定联系构成的系统结构,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模式,它既可按垂直方向描述,以区分系统的各种层次和等级;它也可按水平方向描述,以掌握系统的同类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循着元素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从元素走向层次,从层次走向系统。从功能行为上看,系统的功能行为也总是在时间上有秩序地发生和表现的。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发生不同的功能,在要素确定后,环境影响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地安排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这一原理使我们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注意科学地考察各种工作的层次结构,分清各种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种技术运用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系统论的动态原理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开放性,即任何系统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活”的机体,一个运动过程。元素之间,元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动态原理使我们注意系统的运动状态,善于发现教育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主动地采用新技术,解决新的矛盾。如随着学校任务和条件的变化,采用新的教育管理技术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最优化。

系统论的最优化原理强调,最优化的现象和趋势是复杂系统存在的一条规律。如生物物种的最优化在自然界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对系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发挥最优的功能。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我们要确定最优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使系统达到最优的效果。最优化之所以被提出,最优化的实现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系统往往会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存在形式。存在多少,存在有差别,其中必有可比性,必有最优。最优化是教育管理技术运用的出发点和归宿。最优化的观点在教育管理决策技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用于指导教育目标最优化的确定,教育决策最优方案的选择。

四、突变论方法与教育管理技术

突变论是本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学科,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创立。他从1968年开始陆续写文章论述“突变理论”,1972年出版《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一时风靡世界,从而建立了突变论。

“突变”指的是突然变化,强调变化的间断性,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从一种质过渡到另一种质。突变论阐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下如何发生非连续性突变现象,如自然现象、社会活动和人的行为如何在外界影响下引起系统突变的跳跃性的质变的规律。所谓突变论方法,就是指用突变理论来揭示和解决各种事物的不连续的突变现象的一种方法。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常遇到一些不连续的突变现象,甚至在思维过程中也有突变、飞跃的现象。如果不对这些现象作出数学上的精确描述,则无法进一步深入揭示这些突变中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上则不能精确地预测、控制和利用突变的过程。托姆建立的突变理论,用数学语言清晰有力地阐明了事物质变过程中出现飞跃和渐变的原因。他考察由不超过4个自变量的函数决定的曲线,用局部微分同胚的方法考察奇点周围的性质,共得出七种基本的突变类型:折叠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脐点型、椭圆脐点型和抛物脐点型,其中每一种类型都各有其基本的特征、特定的位(势)函数和反应方程式。

突变论的发展虽然起步不久,还不十分完善,但目前已引起教育界的注意。它涉及许多质变和量变现象,揭示了七种突变类型的一般规律,提供了描述突变过程的数学工具和理论模型,使我们拓新思路。我们可以在它的启示下,对教育管理中的突变现象和量变质变规律作量化描述和进一步的研究,并探索预测、控制、利用教育现象突变过程的方法和技术,从而丰富和发展现有教育管理技术,令未来的教育管理技术呈现崭新的面貌。

五、耗散结构论方法与教育管理技术

耗散结构是指物质的一种结构形态。耗散结构论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形式、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它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原理、条件和规律,查明了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和外界不断更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涨落波动,使系统跃进到新的有序状态。即如何从一个质的状态向新质状态发展。耗散结构论是1969年由比利时的普利高津教授提出的。普利高津等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理论为许多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如何把它引入教育管理技术领域?值得我们研究,例如,能否把教育系统同样看成一个耗散结构?因为一般系统形成耗散结构所应具备的条件在教育系统中也具备。如,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教育系统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平衡系统,它包括各种因素及其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技术是为此服务的,我们可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我国教育开放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问题,使教育走上新的台阶(即从一个质的状态向新质状态发展)。此外,教育管理技术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自身的改革、创新,也是从一个质的状态向新质状态发展,是经历了不断的质变的,以耗散结构论作为教育管理技术体系的方法论,可使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体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协同论方法与教育管理技术

协同论(即协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1977年由西德物理学家H.哈肯教授创立的。协同论阐述本质不同的横断各系统(物质的、生物的、社会的)的联系及其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一般规律。协同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探索这类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从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协同论揭示了非平衡开放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外界影响下的变化,揭示了这种变化对系统宏观结构的影响,揭示了系统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条件、特点、机制规律,揭示了宇宙间各种不同系统在这些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性、可类比性。协同论认为,凡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属于哪个领域,它们从无序到有序或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都是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都可以用同样的理论方案和数学模型处理。总之,协同论探索系统要素之间的联合使用如何超出各自要素的模式,产生系统的宏观模式。它一开始就作为适用于物理、生物、社会及认识等系统的一般理论,为各种类型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组织转变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

协同论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刚刚开始,在教育管理技术方面,它为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等许多实际问题提供应用和方法论价值,也使我们在教育管理技术运用时所必须进行的系统分析开阔了视野,令认识产生新的飞跃。

目前“三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有较多的研究,“三论”方法对现代教育管理技术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它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包括教育管理技术在内的许多学科的方法论基础。然而,由于“新三论”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它在教育中的运用仍属于初始阶段,“新三论”如何运用于教育领域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甚至还未开始。因此,上文所阐述的“新三论”对教育管理技术之影响,仅仅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