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85

第85章 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典型案例(1)

(第一节)创新教育呼唤创新的校长

近几年来,北京市大兴区黄村三小确立了“以教育改革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支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以名师带动名校为手段,全面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不断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曾获得“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称号,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校”、“综合办学效益优类校”等诸多荣誉,使三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跨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成功加入WTO,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校之长,我一直在深深地思考:黄村三小新的生长点是什么?如何使学校实现第二次腾飞呢?校长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理念和管理能力呢?

一、教育事业呼唤校长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发展在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不断地创新。

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校长。

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校长,又怎能接受时代的挑战,又如何带领全校教职工去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又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内部、外部的环境,人文优势,去因地制宜地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校长必须具备创新的理念。

学校管理的创新理念,虽然只涉及人的思想、意识,不涉及财务、环境条件,但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力却极大,具有决定意义。正如英格尔斯所说:“再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为废纸一堆。”因此,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人,而人的工作创新关键是人的理念。当前,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的世纪已呈现在我们面前。学校校长如果不能面对迎面而来的新世纪教育革命的浪潮,及时改变自己滞后的管理理念,就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将被时代所淘汰。

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它的实质都应当是“变化”和“进步”。因此,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把握学校管理的精髓--“变化、发展、进步”。校长要敢于向陈旧的、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挑战,思前人之所未思,发前人之所未发,不沿袭旧路,不墨守成规,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行创新管理。在学校管理的新旧观念剧烈的碰撞中,校长要永远保持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力,对新动向的细微观察力,在不断探索学校教育及管理规律的实践中,审时度势,标新立异,革故鼎新,使学校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创新教育要求校长必须具备创新管理的能力

创新的校长,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广博的岗位知识,扎实的岗位能力和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创新能力的个人素质。教书但不惟书,以“纲”为纲,但不惟“纲”,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洞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分析教育教学现象,探究教育管理规律,以自身的创新能力,引导并启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哈佛大学陆登庭校长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说:“在新世纪,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理想的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唯有如此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才能走向世界。

创新的校长更要具有管理创新的能力。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校长必须冲破很多固定的框框、禁区,不沿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而必须进行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革。从因循的、模仿的、理解的、记忆的拓展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领域中去。校长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校各个系统的、各位教职工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并在创新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情景,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不断地激励和鞭策全体教职员工,正确引导和促进不同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发挥出1+1大于2的能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校长要组织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校长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解放人,要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理昭昭、情切切、乐融融、活生生、笑盈盈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形成教学谈创新,备课想创新,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校管理开拓创新,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三、创新的校长要把创新的精神落到实处

校长要善于把创新的理念传递给班子成员和教师,让他们理解校长的办学思想,读懂校长的创新管理策略。2001年,我们提出“三化三手”、“两全两高”的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环境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培养教师成为开展教育科研的能手、捕捉现代教育信息的高手、锐意进行教学改革的巧手;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学校建立起具有一流水平的网络教室,教师培训也向高层次发展,使教师的CAI课件由演示型向探究型发展。今年,我们又推出“品牌战略、特色战略和科研兴校战略”,不断丰富教师角色的现代内涵,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评定出校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迈开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步伐,为实现“评聘分离”、公平竞争”、择优聘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目前,我校“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四结合”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已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立项;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研究》也已开始启动。全校教师人人都有子课题,形成了一张科研网,使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创新呼唤创新的校长。每一位校长面对扑面而来的教育改革世纪风,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开拓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深层次地开发我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兴区黄村三小陈宗禹)(第二节)校长应该具有现代学生观

人类的知识经验和精神文明不可能通过遗传得到延续,只能通过学校,由拥有专门文化的教师,运用交往、互动的方式,在新一代中获得继续和发展。在学校组织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身心和社会意识方面,是处于生长发展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从进校开始学习生活起,就受到教育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训练。学校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追求知识、真理以及争取成功的愿望,帮助他们学习人类社会的基础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学校全部工作的质量最终应该直接表现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水平上。为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领导教师根据跨世纪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每位校长和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包括自觉的或潜在的观点在指导着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同的学生观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如果说,学校管理的全部工作贯穿着一个怎样看待教师的问题,那么,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着一个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教育观和学生观往往是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的重要问题。

纵观教育历史的发展,教育者的学生观,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贮藏知识的容器。教育者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一系列理性的知识和规范去要求学生,把不顺眼的行为一概斥责为“越轨”,甚至常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使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另一类则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强调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性向,主张学校应该适应儿童,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所谓学习是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创造性的过程,教育者是设计和提供教育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介入教与学,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和态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大批实验和经验表明,成功就在于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师爱、童心、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办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用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是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全部教育工作的结果。

当前在学生中出现厌学情绪,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还有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失去对学生吸引力有关。要使学习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根本的出路还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这是观念的转变,也是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共同趋势。可见树立崭新的现代学生观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同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整个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观和学生观是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学生观蕴含着学校对学生赋予的希望,教育正是从此开端。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办成造就学生的理智、情感、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形象。根据这一要求,现代学生观应该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发展的整体观

人的成长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必然经历着生理成熟、社会成熟和心理成熟的过程。学生个性社会化进程是其身心发展和外部世界的适应过程。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卢梭曾用“像农夫那样劳动,像哲人那样思考”的人来表述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这一表述蕴含了身心发展的辩证思想,至今仍有意义。但在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理想学生的形象更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新教育观的综合,在人的认知能力、道德、个性、精神力量等等应体现出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人的认知能力是人类适应社会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传递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该使其具备处理信息和再生新信息的能力。即善于捕捉信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与新信息的创造、传递能力,即从大量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综合抽象,增强自己改变外在客体和事态的能力,调节自我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这里还涉及思维方式的突破,善于多视角综合认识和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在变化迅速、新旧交替的时代中,人的生存发展不仅与外界社会、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相关,而且与个人内在精神力量、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理想学生的道德面貌,必须突出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其中价值观问题是支配着人的态度、行为的取向和精神力量。学校要教会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对祖国、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感;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富有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较强的耐力、适应力和顽强意志的人。

校长要领导教师以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来考察学生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德、智、体等方面为学生整体素质打好基础,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合格,使他们成为爱国、勤奋、诚实、乐群、敬业、健康、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高素质的公民。

二、个性发展的主体

个性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文化、环境和背景的影响迥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

面对全校学生的发展成长,那将是一个令人瞩目各放异彩的个性世界。

综览世界教育的演进,可以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同一走向。西方国家倡导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自我。例如欧美兴起的完善人格学派、体谅关心学派等,都把自我作为主体,不少教育模式包含着自我教育的意蕴。近十多看来,我国学校整体改革中出现各种实验和经验,例如“愉快教育”、“参与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亦无一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做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中外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同性,正是反映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时代精神的需要,时代发展呼唤着个性教育和人的主体精神。

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引起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剧变。为了适应立足变革的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确立起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等等时代特征的重要观念。几乎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主体精神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不会选择不会创造的人能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中生活得美好。因此校长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识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个性,提倡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工作,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感、富有主体意识,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

三、交往沟通的平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