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5448800000072

第72章 传统的中国味

在香港的文化发展中,饮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香港的饮食文化是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衍生出了一种糅合了中国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时至今日,香港人的饮食早已不是简单的果腹,而是对色香味美的热烈追求。菜式地道的口味、华丽的装潢,与世界各地美食的共冶一炉,让香港赢得了“美食天堂”的美誉。

虽然在香港,日、韩、越南、泰、印度等餐厅都很常见,但大多数家庭都把中国菜当作家庭菜,保留了自己民族的传统饮食特色。在华人社区内,以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为主,因此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都被视为本地菜。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节庆时的传统菜,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山和鲤鱼门以海产而闻名,古渔村如长洲和大澳则仍存在传统餐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中上环一带遍布供应点心和茗茶的中式茶楼和二厘馆,如石塘咀至西环一带的“三元楼”“燕琼林”,中上环的“冠南茶楼”“三多茶楼”“云来茶楼”“高升大茶楼”“平香茶楼”“得男茶室”“得云大茶楼”“莲香楼”与“陆羽茶室”,湾仔的龙门。由于茶楼的客人差不多全是男人,因此茶楼多以“多男”“得男”命名,寓意开枝散叶。早年的茶楼分为楼座和地厅,楼座的风景好一点,茶价是七厘,地厅的茶价是三厘六,而二厘馆的茶价是二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茶楼竞争进入白热化,于是开始在晚上开设歌坛,表演粤曲。后来,附设歌坛的茶楼多达三十几家,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观、莲香。

除了茶楼,当时还有主要举办筵席的中式酒楼,例如杏花楼、南园、西苑、文苑、大三元、探花楼、观海楼、桃李园。杏花楼是香港的第一家酒楼,于1846年开设在西环水坑口。1900年,酒楼已增至30多家。

因为香港人喜爱饮早茶,所以中式茶楼每天从清晨约五时开始供应点心,到中午为止。战后,中式酒楼也开始兼营了茶楼的业务,供应多款新式点心。在经济起飞的80年代,香港夜生活越来越繁盛,因此到了90年代,部分酒楼新设夜茶服务。

在斋菜方面,一般的寺庙,如宝莲寺、圆玄学院、观音寺会供应正式的斋菜。因为早期交通不便,一些商人开始经营斋菜馆。香港第一间斋菜馆就成立于1935年,位于半山区坚道的小祇园。斋菜馆也常常售卖佛经、佛珠、木鱼等佛教用品。素菜馆则会供应一些彷荤的素食。

香港的“避风塘”原为船隻避风之地,因为大量东南亚食材经此地进口,一些湾仔的餐馆便乘势推出带有战后避风塘特色的小菜。避风塘菜一般以海鲜为主,辛辣及味浓是其特色,如“避风塘炒蟹”。另外,位于香港仔避风塘的“珍宝王国”也是非常著名海上食府,还是香港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人对饮食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以海鲜为主的高级食府相继出现,如“阿一鲍鱼”“阿翁鲍鱼”“新同乐”“海都海鲜酒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国共内战期间,很多大陆的移民涌入香港,其中上海人和宁波人为数不少。他们带到香港的上海菜、宁波菜、徽菜被统称为外江菜。

上海人促进了香港工业的发展,上海菜式亦渐受香港人欢迎,著名的上海菜馆有“老正兴”“三六九上海菜馆”等,著名的菜品、小吃有“豆浆”“上海粗炒”“大闸蟹”“赛螃蟹”“蚂蚁上树”“高力豆沙”等。

香港川菜以麻辣为特色,虽然在使用辣椒方面已经受到了亚洲各国的影响,但加入了新的烹调方法,让香气更甚。现在,许多川菜馆都在菜牌上显示菜肴的辛辣程度,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