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15462400000011

第11章 耐心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点到为智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这样不仅是对孩子求知欲的一种鼓励与满足,而且也可以教会孩子热爱书籍、不耻下问、尊重科学知识、严谨治学等态度,并能使父母从孩子那儿取得更大的信任。

在一次亲子交流会上:

有一位母亲这样说:“一天晚上我在做饭,忙得团团转,顾不上孩子,就给了他一本图画书,让他自己看,孩子很小,特别好奇。隔一会儿就拿着书来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那样。由于我当时心情不太好,再加上手忙脚乱的,看他问起来没完没了,忍不住来了气,于是吼了他一句:‘哪儿来的那么多为什么!自己想!’从那以后,他再也不问我为什么了,话也少了很多。常常一个人坐着,一个人玩。我就想,是不是那天话说得有点过分了。现在真的很后悔。要是我当时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就可能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了……”

还有一位母亲说,以前,孩子每次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总是心烦。一天吃晚饭时,孩子忽然问我:“妈,你说大虾有几条腿?”我没好气地说:“你管它有几条腿呢,赶快吃饭!”,孩子又去问父母:“爸爸,大虾有几条腿?”爸爸也斜了他一眼说:“你学习成绩比以前差多了,还有心问这些,好好学习就行了……”现在想想,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我们做父母给压抑了,怎么会再问呢。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知道后悔时已经迟了。孩童时期是富于幻想的阶段。鸟儿为什么会飞?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为什么冬天会结冰?为什么人不能象鱼一样生活在水里?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让你无法回答。好问是孩子们力求认识新事物的一种积极表现。由于他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逐步发育,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愈来愈复杂,渴求认识新事物的欲望也随之增长。他们通过“问”来得到成年人的帮助,来充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愿望。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提问,甚至嫌他们提问多、烦人而粗暴地训斥他们,使得孩子不敢再提问,对周围一切都失去应有的好奇与热情。要知道,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再重新激起是很困难的。高尔基曾说过:“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国外有些专家认为,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就是他提问题的水平。因此,作为父母,要珍惜孩子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耐心回答孩子们的提问,千万不要用责备的口气,粗暴的态度制止他们,否则,会伤害孩子渴求知识的心灵。

孩子对一样东西产生兴趣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孩子经常问“为什么”,就证明他的求知好奇心在提高,越是好奇,问题就越多。这种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只是各自程度不同,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的态度。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因为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忙而对孩子加以敷衍,那么孩子萌发的求知好奇心就会受到破坏。

孩子有疑问,并且很多,那说明他在不断思考问题。随着“为什么”的一次次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人的创造活动的第一步是准备期,即提出问题的阶段。一切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就是矛盾,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发现了矛盾。孩子们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思维,还挖掘了潜力。往往就是在相互交流中,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在认识与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使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达到提高。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提问,对爱提问的孩子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其实,对于孩子的好问,刚开始时,父母者是感到高兴的。孩子这么小就善于思考,当然是件好事。问题是,当这种发问变成经常性的、好似没有终结的事情时,父母就没有那个耐心去给孩子一个一个解答了。因为父母为工作为生活整天操心,哪里有那么多精力面对孩子的提问?更何况,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千奇百怪的,有时根本无法跟他解释清楚,也难怪父母一急就说出“你还有完没完”这样的话。当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一旦提问,父母无论如何都应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给予支持。

如果你实在很累或者很忙,你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这些问题很有趣,可是爸爸现在很累,很忙,你先记着这些问题,爸爸明天专门回答你,好不好?”对于已经会写字的孩子,你完全可以让他把要提的问题一个个记录下来,等你有时间了,再一一去给他解释。但记住,你对孩子许诺了,千万不要食言。

有时可能没有实际意义或者让你无法回答他,甚至有的是荒唐的,但是作为父母都不要计较孩子质疑的水平,要理解他们的幼稚,而不是加以指责。能够当即作答的,一定要告诉孩子。难以回答的,可以和孩子讨论,或者给个承诺,答应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总之,一定要有个交代。

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不知道”来搪塞。如果孩子的问题你确实不知道,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再告诉你。”事后,想办法查问清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查资料,找出答案。这样培养了孩子的学习习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良好的家庭风气。切忌对不懂的问题胡乱作答,给孩子留下错误的概念。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还不如告诉他这个问题你也不懂,需要查阅资料以后再告诉他。

回答孩子的提问也要有技巧,最好多用具体事例,从孩子的直接观察和与他的经验相联系的事物出发,由浅入深地讲解,使孩子易于接受。回答提问时,不仅要告诉孩子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启发他们的思维,组织他们的注意力,通过理解并更好地接受这些知识。

有的父母不愿意回答孩子的问题,是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丢面子。所以一旦孩子来问,就赶紧推脱:“妈妈没空,你去问你爸爸吧。”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非要一个确切的答案,他只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希望自己的提问受到重视。如果父母对他的提问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哪怕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也会觉得很受鼓舞。

总之,无论是学习中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一旦提问,父母都应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给予支持,要有充分的耐心把孩子的提问当回事。切忌在孩子兴致勃勃向你提问时显得漠不关心,或者自己在忙就随便搪塞,更不宜向孩子的这份求知欲“泼冷水”。如果让孩子反复感到问了也是“白”问,长此以往,孩子碰见问题就会开“溜”,形成对任何事情都畏难而退的不良心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鼓励提“为什么”是智力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父母们,请允许你们的孩子多多提问吧!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也可以顺势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即借着他的问题,让孩子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时,你可以把问题回击给他。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我非要去上学呢?”这时,你可以反问:“你要是不去上学,结果会怎么样?”孩子就会去想不上学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父母不用费心地解释,孩子就可以明白原因,而且他的思维也就能因此而发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