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15462400000035

第35章 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

点到为智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不但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培养出孩子的“自我”意识。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独自一人去山上摘野花,在一个陡坡上,他看到了一簇开得非常艳丽的山花,它是那么的诱人。于是,这个小男孩攀着藤条,一步一步地靠近那些花。当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夹在两棵树之间,浑身都是伤口。在这样的地方是不会有人来的,小男孩的心凉了半截,眼泪不争气地落下来。小男孩要等,等爸爸妈妈来找到他。可是,时间过得很慢很慢,他始终也没有听见爸爸妈妈呼唤的声音,他想就这样呆在这儿。可是,黑夜的来临,让他越来越害怕。这时,他忽然想起一句话:“等是窟窿,走是灯笼”。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等下去了,不然自己可能会饿死。他对自己说,我要靠自己爬上去,我不能死!

于是小男孩就小心地一步一步往上爬。他感觉手很酸,便想松开手,可是那个意念一直支撑着他不能松手——尽自己的力量爬上去,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得了自己!

不知过了多久,小男孩终于爬上了山坡!

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会时常遭遇困境。当困境象山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时,与那个小男孩不同的是,有些人只是一味期待别人伸出援手。其实,对别人的一再依赖,反而使我们忽略了一份最强大的力量,那就是我们自己。事实上,象那个小男孩一样,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去做,我们自身的力量,足以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生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我们必须面对的众多人生功课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依靠自己!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各种类型的人,见识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学会留空间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不但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培养出孩子的“自我”意识。

朱先生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别人提到他孩子时总是赞不绝口。对于孩子的成长,他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处理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少主动替孩子做什么。孩子摔倒后,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吧。”孩子玩拼图时,怎么也拼不好,他在一边稍加指点后就告诉孩子:“爸爸可不帮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认为儿子能够自己完成某件事时,从不主动帮忙。

一天放学回家,孩子对他说:“爸爸,我们老师说要组织一次野炊活动,但经费要自己想办法,不许向家里要。可是我要到哪里才能挣钱到呢?”父亲说:“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提个建议。”后来,儿子就和几个同学一起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2天,经费终于解决了。

还有一天中午,朱先生下班回家,到家门口时,看见儿子正在用钥匙费劲地开着自家的门锁。这是一把旧锁,而且很久不用了。任凭儿子左拧右拧,锁就是纹丝不动。儿子急得满头大汗。一转头,看到父亲回来了,就像看到了救星,赶紧把钥匙伸过来说:“爸,这锁真难开,还是您来吧!”说完就躲到了一旁。

朱先生并没有接儿子的钥匙,而是启发他说:“一个男子汉连这点困难都自己解决不了,还叫什么男子汉。想想,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遇到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办的。”儿子眼珠一转,迅速拿出铅笔、小刀,将一些铅笔末儿削进了锁孔里,再将钥匙捅进去,一旋,门开了,高兴的不得了。

就这样,孩子被慢慢地调教出来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才找父母帮忙。

朱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他自己解决问题,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父母们总是以为爱孩子,就等于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让他操半点心。不仅将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么问题,就主动替孩子做了。就这样,不少孩子自小养成了非常严重的依赖心理。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稍稍遇到一点儿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而是求助于别人。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弱化孩子的心理素质。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父母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他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好了。比如孩子和朋友闹了点矛盾,或老师给他布置了课外实践的任务。这些问题他自己能够解决,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父母可以充当顾问,但是最好“袖手旁观”。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里做一件老师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细致的活他做起来显得很笨拙,总是慢吞吞的。这时有的父母就看不过眼了,赶紧替孩子帮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么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为什么要操这么多无用的心?孩子实在碰到困难,他会来找你的。再说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点,笨拙一点,都是很正常的,不要对他高要求。

当然,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判断、决定、行动,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来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锻炼。父母也能够从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也好在今后实施相应的教育。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孩子依赖的习惯是经过较长的时期才形成的,所以,矫正孩子的依赖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耐心尤为重要。父母不要怕麻烦,嫌孩子添乱、费时,也不要嫌他做得不好,只要他有“参与”,就应以鼓励为主,对进步做出充分肯定,勉励他下次做得更好,让孩子慢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