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15462400000052

第52章 鼓励孩子严格自律

点到为智

?要孩子自律,就是要让他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自学、自理、自护、自强,也需要自律。自律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律,其我约束的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自律的习惯,不仅能让生活规范化、条理化,而且能克服许多不良的爱好,比如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当他懂得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握玩的分寸,既让自己获得乐趣,又不沉迷其中。自律不仅是个人获得成长的前提,也是超越自己的先决条件。孩子小时候就养成自律的习惯,长大了,为人处世也有了自己的原则。他会懂得如何为了一个目标而尽心努力,如何在众多的诱惑面前把持自己,如何取舍选择……缺少自律的人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原因的干扰,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的成绩,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之初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这时孩子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能力也会不断进步。特别是在1~3岁时期。通常来说,在孩子1岁大时,开始形成一定的约束能力,只需父母在旁提醒和规范。到大约2岁大的时候,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可以逐渐地按照要求的来做事。大约3岁大时,他们差不多能够揣度父母希望他如何表现的想法,并且按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去做。这种自律能力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特别是在4岁前的时候。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是孩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的过分宠爱,是造成孩子缺乏自律性的主要原因。如果孩子小时候在家里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父母不对他加以约束,那么他上了学,也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管束自己了。很可能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好好写;无节制地玩游戏。总之,父母的纵容,会让孩子变得任性、蛮横、固执、懒惰、刁钻。

让孩子学会自律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会大有帮助。要孩子自律,就是要让他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严格自律的习惯呢?

1.身教胜于言传

一次,明明和妈妈一起过马路,红灯亮了,不过当时并没有车辆经过。于是妈妈连忙拉着明明的手说:“反正没车,我们快过去吧!”

明明下意识地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是红灯呢!”

妈妈不耐烦地说:“管那么多干什么,快点走!”

于是拉起明明就闯红灯过了马路。

从此以后,妈妈发现明明在家里也学会自由散漫,没有自律性。当她认识到是自己的不良教育影响了孩子时,后悔不已。

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父母首先就应该做出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的所作所为和你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你怎么能指望孩子做得到呢?当你希望孩子自觉遵守一些规则和制度时,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而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鼓励孩子遵守规则。你可以说:“来,像妈妈这样做。”

2.给孩子制定规矩

刚刚过完暑假就要上4年级了。在这个暑假里,他不仅按计划完成了暑假作业,而且还参加了游泳班,学会了游泳。是什么让他如此自律呢?

原来,从刚刚3~4岁开始,妈妈就鼓励他动手洗手绢等小东西。刚开始,刚刚洒了满地满身的水,但妈妈一点都不怪他,还夸赞他“干得真好!”刚刚越干越有劲,不仅很快学会了洗手绢,而且以后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抢着做。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家规。比如要求刚刚放学回家先做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90分钟,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等;要求爸爸在家里不能抽烟,每天要洗碗等。这些规矩都是爸爸和刚刚一起商量制定出来的,并且还要双方签字,谁违反了,谁就按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

刚刚觉得这样很民主,大家都按制度行事,公平合理,所以十分愿意接受。有时候爸爸忍不住在家里抽烟,刚刚都会教育爸爸要遵守家规。

后来,爸爸又鼓励他自己安排做作业和玩耍的时间。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会说:“你的计划真不错,就按这个执行吧!”

就这样,刚刚在父母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自律了。

可见,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能有效地鼓励和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为了鼓励孩子严格自律,父母可以在制定规矩和计划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并且也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规矩,让孩子觉得公平合理,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时餐、睡眠、起床)等。规矩订立以后,无论时间、地点,无论大人、孩子都要遵守。

3.赏识和鼓励

赏识和鼓励在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通过鼓励,让孩子自愿去做。在父母的强迫下做的事情,孩子不仅不会记住,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是他们自愿去做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父母要记得多留意孩子做好的时刻。比如你有时候要求他们不要去做一件事情,而他们遵守得很好,在这个时刻,父母应当适当地表扬他们。这样他们下次就会很愉快地接受你的要求。

4.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后,但仍会时常违规。如“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其实这并非是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裳,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父母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此外,父母还要经常给孩子谈谈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最初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孩子大些了,要给孩子讲人生,讲社会,讲国家大事。让孩子有爱国心,学会道德准则,德准则,懂得法律法规。比如,不能随地吐痰,不要私拆他人信件,不能闯红灯等。父母还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招待规则的重视。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当你要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可能会说“等会儿再做”,可是过了很久,他也丝毫没有动手的意思。这时,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就干脆替孩子做完了。这样的纵容会使孩子养成懒散的毛病。而正确的方法是问问孩子“等会儿”需要多久,让他明确说出一个时间,然后告诉他:“说到就要做到”。而不要说“等会儿就等会儿吧”这样太过宽容或者“给我马上去!”这样强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