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笑着离开惠普
15465500000013

第13章 德才兼备,德为先

“德才兼备,德为先”是惠普的用人原则,即考核一个人的标准,一个是“德”,一个是“才”。

惠普(以及与她差不多的大多数老牌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德”。与许多国内企业不同,在跨国公司,“德才兼备”绝对不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口号,而是有很多具体的指标和要求。首先,体现在重用什么人,提拔什么人上面,如果企业重用的,提拔的都是 德才兼备的人,其他人就会努力往这个方向走。

其次,必须有一套制度来检查结果与过程。一个人可能业绩完成得不错,但是如果过程不达标,照样不是好员工,因为公司希望员工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办事。

第三,员工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时刻牢记公司的职业道德规范(业务经营准则),不能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否则即使完成了任务,也可能以牺牲客户的利益为代价,或者对竞争对手不公平。我们认为一个出色的员工不仅要得到自己公司的认同,也应当受到用户和竞争对手的尊重。说起德才兼备,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明白它的意思,但是如果被问到什么叫德,能解释明白的人就不多了,或者答案非常离散,各有各的看法。可见,德这个词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社会上并未达成共识,但是在一家公司里面,“德”必须有明确的定义。

惠普是这样对“德”进行定义的:“德”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背后就是对好坏、对错、善恶的评判,比如,惠普认为,在经营过程当中,即使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也不可以牺牲正直,也不可以违法,这就是惠普的基本价值观念,员工必须认同这种观念。比如惠普的价值观里强调相信员工、尊重员工,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平等待人,如果一个管理者一天到晚喜欢发号施令,公司就会认为他没有德,员工也会认为他没有德,因为他的行为方式与公司的价值观不一致。比如惠普鼓励团队合作,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自己非常能干的管理者不被认为是优秀的管理者;而能带好一个团队,悉心培养部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力量的人,才被认为是真正优秀的管理者。还有一条可能是惠普特色,那就是,惠普认为,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人,而不是把持知识、控制信息的人。(萧秋水注:管理者看到此条,均应自省。)

很多国内企业都觉得:衡量员工是否按照公司的价值观念去做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知道怎么下手,由于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和奖惩条例,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一个美好的愿望、或者是一种诉求。那么,惠普是怎么实践这些理念的呢?举例来说,1999年底,我被集团的总经理(全球高级副总裁)提名选派去参加一个在美国举行的针对惠普/安捷伦全球高级管理人员后备人才的集训,叫做加速成长项目(ADP,即accelerated development program)。在我参加ADP培训的那段时间,惠普和安捷伦还没有彻底分开,两家公司都处于战略调整期。我过去一直自认为自己的战略思维很出色,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把握未来,尽管我的上司普遍认同这一点,可是我的部下却不这么认同。这个问题就在综合评价反馈表上反映出来了。

我的部下认为,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确在这方面不错,但是在公司的变革时期,我却没有像以前那样经常与员工沟通公司的发展方向,员工在我们这个部门的职业前景如何,大家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等问题没有答案,所以他们觉得有点理不清头绪了,有些茫然,按照他们的理解,那就是我的战略思维不清晰了。当然在那段时间我自己的确很迷茫,面对未知的变革,自己也很难适应,非常不理解惠普和安捷伦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为什么不采用更稳妥、更温和的方式去革新,非要选择革命式的变革?可以说,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这件事情上,我的部下与我的上司观点是不相同的,他就使我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质好坏、水平高低,不能由自己来评价,而是要靠别人来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真实的、客观的。在英文里有这么一句话,别人怎么看你才是真实的(perception is truth)。所以ADP项目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认清自己。记得第一次集训时,有10多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地向我们提供服务。他们观察我们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根据我们处理问题的优先级,做练习时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最后给我们提出建议——对我们每个人擅长做什么类型的工作,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提出建议。

另外一次集训时,组织者让我们参观美国的希望工程,看他们是如何吸引一大批志愿者为贫穷地区的人们服务的,还参加了为“五保户”送食物的活动,希望培养我们的爱心。还有一次,组织者邀请了已经退休的美国特种部队总司令给我们上课,从军队的角度谈领导艺术、变革管理,令我们这些学员大开眼界。

萧秋水注:关于德,此处附上两篇文章,以辅助理解,并作为系统知识的串连。

“德识才学的关系”

作者:迟雅

德是道德、品德、功德;识即认识、见解、思想;才即才能、才智、才华;学即学习、学识、学力。不论古人今人,育才都讲究德识才学,然而能摆正此四者位置者实在不多。德识才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把学子的事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便可以说:识是生命力所在,德是根基,学是枝叶,才是花朵。

一、识是人才之树的生命力所在

从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和个性解放的角度讲,识是灵魂,是统帅,是为学者的生命力所在。在德识才学四者中,识当居首位。一部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是德随识而转移,而不是识随德而变化。识是一种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识是求真的问题,德是讲善的问题。真是善的基础。你对世界的真假都分不清楚,怎么能分得清善恶?有了独到的见解、深邃的思想,才能坚定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勇敢地追求人类的至真、至善、至美。

有识者的德,才是真德;反之,有德无识,往往思想僵化,死守教条,惯于盲从,甘做奴儒,甚至以恶为善,以丑为美,以假为真,到头来,使自己成为某种思想观念的牺牲品。这种人往往是主观上想建功立业,而客观上误入歧途,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为人民所唾弃。古人的愚忠愚孝姑且不说,就是在现代也有许多自认为德行超群的人,往往因为缺乏良知而成为败类。

有才而无识,便不知道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不知道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者被动地为他人所利用、所驱使,甚至为虎作伥,为非作歹;或者恃才傲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唐代的裴行俭素以知人著称。他有一句名言:“先器识而后文艺”。意思是说,士之致远不能单靠文才,要先有器识才谈得上才之致远致用。汉朝有个贾谊,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开始汉文帝很重用他,后来由于他得罪了一些老臣,被贬了官,失去了施展才能的机会,33岁就“自伤哭泣”而死。后人写了很多指责汉文帝不用贾谊的文字。苏轼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写了一篇《贾谊论》,认为贾谊失意的根本原因是他不能“自用其才”。他指出:贾谊不善于审时度势,不能做到“天子不疑,大臣不忌”。苏轼批评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他说:“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在苏东坡看来,“非才之难,所以自用实难”。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在处理社会问题上,往往是注重目的而轻视手段;凡事多从客观上找原因,而少从主观上找差距;他们很讲究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却很少考虑不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这正是其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的主要原因。与苏轼的《贾谊论》相似,韩愈作过一篇题为《龙说》的短文,大意是说:“龙依靠云而神通广大。那么云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是“龙嘘气成云”。如果失去了云,龙就失去了凭依,然而,“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知道拐弯的人。有识之人眼前也可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景,但等待他的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学而无识,往往成为书呆子,两脚书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知识不仅不能很好地应用,有时还可能成为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德行、学问、才华都堪称一流,然而却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这都是无识之故。识是知识、悟性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总合,只有那些学识渊博、勇于实践并且坚持实事求是、不受任何思想观念束缚的人才会有远见卓识。人们常用受过“高人指点”一词来赞美某种行动或某人的功夫,“高人指点”的实质是什么?大都是识。

二、德是人才之树的根基

德是中国人格理论的核心,是人格理想体系的惟一支撑点。从立身立名这一角度讲,德是根基。松柏无根便不能生长发育,根不深,叶难茂,遇到强风还会被刮倒;高楼大厦没有基础便容易倾倒;学子不讲究德,便难求高远,难成大业。

其实,伦理道德并非出于多么高尚的动机,它是人类血的经验教训的产物。大家知道,人类起初根本无什么道德可言,于是,遇见食物,人们只顾自己抢着吃,老弱病残只好饿死;遇到野兽袭击,大家各奔东西,谁运气差就被吃掉了;面对秀色可餐的异性,人们便以撕咬决胜负……由于没有道德良心的约束,人与人不能合作互助,内讧和火拼时有发生,形不成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合力,每个人都处在危险之中。生存的危险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聪明的人便提出了有饭同吃、有敌共御、和平求爱等倡议,并为多数人所响应。这就是道德的起源。可见,道德良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许有人天真地把秩序的希望全寄托在法制上,当然我们毫无理由忽视法制的健全和完美,但应该清楚,法制是建立在道德良心基础上的,既然连起码的道德良心都没有了,谁还会去认真执法呢?

什么是德呢?孔子所说的德,以“仁”为基础,并且包括了“义”和“信”两项内容。

“仁”即“爱心”,其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们可以把“仁”的含义表述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理解人(包括谅解人),不侵犯他人权利,不损人利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兴学助残,强国富民等,都是“仁”的行为。

“义”就是人在社会这个大房间里排列的秩序,比如,茶壶茶杯要放在桌子上,扫帚要放在门后,书籍要放在书架上,人要在人行道上走,车要在马路上走……位置不对,就会乱套。社会呢?也是这么回事,人人有各自的位置,是什么角色,就要置于什么位置。这秩序一乱,社会也就乱了套。谁破坏了这种秩序,也就是破坏了“义”,大家为了维持“义”就要群起而攻之,即使是国君也不能例外。孟子说,国君如果暴虐如纣王,百姓就可以杀死他。这只是杀死一个独夫民贼,不算是弑君,而是“正义”(维持秩序,使其正)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义”的内容可表述为:保护人类共同居住的环境,谋求和平、发展、进步,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维护民主与法制,等等。某些人所崇尚的“江湖义气”、“哥们儿义气”,不是真正的“义”,而是被歪曲、被误解的“义”。社会上不少青少年,为了“哥们儿义气”,干出许多损人不利己的蠢事、坏事,甚至连自己的命都搭上去了,这不仅不是“义”,而且是与“义”背道而驰的。在现实生活中,那种随处乱扔东西,污染环境;动辄大动干戈,打架斗殴;在公共场所购票、购物不排队,大声喧哗;欺行霸市,掺杂使假;对老人和子女不尽赡养和抚育义务;以权谋私,乱用职权,践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都是不“义”的行为。

“信”就是“信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不讲究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在现实生活中,“信”的内容可以表述为:信守诺言,注重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讲究职业道德,讲究信用,维护和树立信誉。有些人可能认为,守信的人统统吃亏,其实恰恰相反,从长远观点看,真正吃亏的是那种自以为聪明而不守信用的人。尽管他们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儒家所说的德,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比如:“当仁不让于师”,就主张学生不必随老师亦步亦趋,面对实行仁德的事,要勇敢地走在老师前面。对于“信”,孔子也主张“君子贞而不谅”,就是为了固守正道,可以不计较小信用。孔子的学生子夏把这个道理讲得更明白:“大德不窬闲,小德出入可也。”即为了维护大的节操,不得已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有才而不讲究德,才便会用歪,甚至使才成为追腥逐臭的资本。这样的人,才能越高,对社会危害反而会越大。

德对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个人具备了为家庭、为国家、为人类建功立业的仁义之心以后,便会有崇高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便会格外发愤,为了能学有所成,他能够牺牲自己休息娱乐时间,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凭借坚强的毅力,一心向学。

“劳动”和“爱心”是人类的至德,即至高无尚的德。一个人,不论表面上怎样说,怎样做,如果好逸恶劳,又没有爱心,那么,在他身上便无德可言。不劳而食的寄生虫是最不道德的。不爱劳动,又无爱心,一旦身陷困境,便会去骗、去偷、去抢。如果人类都不去劳动,不去创造,而是互相掠夺残杀,那么人类的末日也就将来临了。爱劳动,包括自觉地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劳动,也包括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

“自强”与“无怨”是立身的至德。“自强”即自我强大、自强不息。大到国家民族,小到集团个人,如果不自强,便难以自立。“无怨”即不与人结怨,不使别人怨恨自己。千夫所指,无病也死。如果别人不理解你的善意,不支持你的义举,不论你的出发点多好,都无功德可言。如果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不仁不义的,那就更要遭到别人的怨恨。怨恨你的人多了,你的日子便不好过了。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强不息,并且“无怨”,便会立于不败之地。

“创造”和“为善”是立名的至德。一个人,不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如果一生庸庸碌碌或多行不义,那么他就难有好名声。科学家、文学家、有作为的政治家等,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关键在于他们有所建树。创造可以使许许多多的人乃至全人类受益,是最大的善。助人为乐的人,救死扶伤的人,见义勇为的人,都被人们所爱戴、所歌颂,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在“为善”。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最基本的德。在现实生活中,说谁缺德谁都不愿意听,然而缺德的人和事的确不少。看一看楼群中从楼上扔下的垃圾,看一看公共场所白墙上的乱涂乱画和黑脚印,看一看公园中花木、草坪被人折断、践踏的情景,看一看商场中的假冒伪劣商品,看一看社会上那些矛盾、破碎的家庭,看一看那些父母健在的弃儿,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讲究社会公德是限制了自己而方便了别人,其实不然,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讲究社会公德就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人具有生物的本性,同时又具有其社会性,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们要想在社会中很好地生活,就必须要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必须讲究社会公德。就拿进门出门这件小事来说吧,如果进的人也不肯让,出的人也不肯让,那就会进的进不去,出的出不来。再拿在影剧院看节目来说吧,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公共秩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其结果必然是谁也看不好。职业道德实质也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上三百六十行,如果每一个行当的人以及同一个行当的每一个人都讲究职业道德,整个社会就会有序地发展,真正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否则,大家都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社会的生活秩序、经济秩序就会大乱,结果人人都成为受害者。假如商人都不讲究职业道德,每个人都随时会上当受骗,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假如建筑行业的人都不讲究职业道德,建成的房子像搭起的积木一样,一遇震动稀里哗啦,每个人随时都有被砸死的可能;假如医生和药商都不讲究职业道德,每个人随时都可能用上假药而一命呜呼。那些骗人的行为、坑人的勾当如果不被谴责和制止,一些好人也会加入到坑和骗的行列中来。你骗人虽然能一时得逞,但你被人骗却落个终生不安。鲁迅先生说:“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在那种你撕我咬、如履薄冰的环境中,谁能活得轻松自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稳定,便不会有社会的安定,而要想有家庭的稳定,就必须弘扬家庭美德。父慈母爱,子孝妻贤,互敬互谅,这种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乃至未来,都是值得提倡的,也是绝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总而言之,道德良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是每一个人内心的警察,有了它,人们便各自安分守己,没有它,个人贪婪的欲望就会像阿拉伯神话中放出魔瓶的魔鬼一样为所欲为,造成社会的混乱。因此,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应该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并且自觉地与那些不讲道德的行为作斗争,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有序。

三、才是人才之树永不凋谢的花朵

才是学子头上的光环,是人才之树永不凋谢的花朵。没有才,一个人即使能识时务,品德优良,知识广博,也是平庸之人,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不会成为杰出的人物。

有识而无才,往往表现为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德而无才是庸人,能做一个好人,而做不了一个强人。

有学而无才,可以成为“百科全书”,但不能成为震撼人们心灵的“文学名著”。

才能有特殊才能和一般才能之分。特殊才能是指特殊的先天生理素质与后天训练相结合而形成的才能。如发明创造才能、文学艺术才能等。一般才能是指先天素质一般,主要依靠后天努力即可获得的才能。如一般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医务人员等所具备的才能。

才能是人身上最具魅力的东西,它可使人们由衷地为之倾倒,在岁月风雨的吹打下,它不仅不会失去光泽,反而会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相反,任何靠权利、靠地位、靠投机、靠欺世而获得的声望,都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都会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当时则荣,殁则已焉。”

四、学是人获得知识营养的必要途径

高楼大厦,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博士状元功在十年寒窗。为学之道,当以学为前提。造就任何事业,都要先从学字开头。学习能使我们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尽快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诗人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他还说:“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那里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单凭他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也绝不会有多大成就。”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有人曾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过人的才能增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才能发展在一定程度内与之付出的有效劳动量和青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德识才学体五大内在因素)之宽实程度成正比。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奖金自1901年12月10日颁发之日起,到1998年底止,获得物理奖、化学奖和生理医学奖的共有400多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占70%以上,其余的也多是专家、教授,无一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现代科学正在向高精尖领域发展,没有坚实的基础,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仔细地想一想,德识才无一不得益于学。

无知者的德,多半带有愚昧落后的色彩;无知的人也不可能有远见卓识;无知的人更不会有什么才气。学对于德、才、识,就像植物的枝叶与植物整体的关系一样,没有枝叶,便不会产生光合作用,根系会因之失于滋养,花朵会因之枯萎凋谢,或者根本就开不出花来,生命力也就会逐渐丧失。

德识才学四者中,才对学的依赖性最大。诸葛武侯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其实,才是学的升华。“彩笔谁云梦里来,诗书万卷八斗才。古今累累典型在,学殖深邃出大才。”诗人臧克家的这首《读书》诗,准确地说明了学与才的关系。

德识才学对于理想的人才来说,犹如方桌之四足,哪一方面的缺陷都将使其价值降低大半。这一点学子当深思!

苏轼《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 。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州,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之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也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有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走翟](音ti4)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谈完了“德”之后,我们再来简单地探讨一下“才”的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因为很多企业都有考评体系,但是“才”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比如,一般说来,经理级人员在晋升前都要参加一次特别的考试,老总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都会参加,因为这关系到公司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问题。在这个考试会上,候选经理要向大家介绍如果他/她被晋升为管理人员的话,自己打算如何做,为什么我能管理好一个团队,为什么我能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有哪些具体的计划。这个考试会不是表决心、说大话的场合,比如“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干,一定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这样的话谁都会说,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计划前,没有人敢放心,只有知道了他的具体计划、方法以及完成任务的依据,才能让人放心。

在一个企业里,“德”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念,即对好坏、对错、善恶的评判。能力再强的员工只要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就不是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