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15467600000003

第3章 你到底想得到什么

此刻,心理咨询室里,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满脸愁苦的初三女孩。她说知道我外出讲座刚回来,不忍心打搅我。但心里着急,就赶紧来求助了。她的问题是:趁着新学年刚开学,想去重读初二,问我好不好。

女孩为什么要去重读初二?这个心理动因是首先需要弄清的。

经过较多的沟通,我总算明白了女孩的心态。原来,她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没有满足感,这使她感到很痛苦。怎样避免内心的痛苦?如果重读一年,也许就该有了满意的学习成绩了,她想。所以她想到了重读初二。我问她怎样的成绩是她满意的,她却说自己也不知道,就是想好上加好,想好了再好。

“与教师一起思考”我们不难理解,以女孩这样的心态,即使重读初二,也很难保证找到满足感。因为她的认知陷入了一个心理误区——她不知道自己想达到一个怎样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几个人路过一片瓜地,饥渴难耐。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下,他们被允许只能照直走不能回头,每人摘一个瓜。其中,有个人希望后面有更大更好的,于是,直到走出瓜地也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瓜。最后只能带着遗憾分食别人的瓜。他为什么留下遗憾?就因为他心里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具体目标。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孩听,女孩似乎悟出了点什么,又似乎还有困惑。于是,我们又进行了角色扮演。我说:“现在,假如你是一个图书管理员,马老师是一个借书的读者来到你面前。我问‘请介绍一本你知道的好书给我可以吗?’你怎么答?”女孩说:“我就说‘可以,您看这一本’。”“如果我不满意,你又将如何?”“我就再介绍一本给您。”“如果你一连介绍了好多本,我还是不满意,你会怎么说?”“我就会问‘您到底想要的好书是什么?’”

听到这里,我看着女孩笑了:“现在,你领悟到了一点什么了吗?”

片刻之后,女孩似乎豁然开朗了,她说:“我不知道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学习成绩,具体是什么目标。所以我总是不满足,所以我总是痛苦,总是找不到满足感。”

“与教师一起思考”女孩的悟性令人欣慰。人们都在追求幸福。而幸福源于生活中获得的满足感。要想获得满足,一个必须的前提就是,你必须得有一个具体而明晰的目标。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到底想得到的是什么。人们的许多痛苦,都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需要模糊不清或无限膨胀。如同航船没有确定的航向就不会有顺风一样,不能确定自己到底需要的具体是什么,人当然就没有满意的时候。

女孩表面上好像是不为分数和名次而学习,实质上也是追求的分数和名次。但是,由于一来目标不具体很是模糊,一来目标不确定不断拔高,于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得到的是什么,不知道究竟怎样的分数和名次才让自己满意。于是,学习成了一件永远找不到满足的苦差事。于是,把满足感的获得寄希望于重读初二。

人生需要学会满足,而满足的前提是知道自己需要的具体是什么。我们不赞成只为分数名次而学习。但是,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学习成绩上,还是要通过分数名次来具体的检验。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看清自己的目标。

我们做了如上的交流后,女孩领悟的很好:“以前,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该要一个怎样的分数和名次,只知道不断地拔高追求的目标。现在想想,在我们这样的重点中学,到了班上20名就可以考重点高中。我已经在前10名了,还和自己过不去干什么?我应该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