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15467600000050

第50章 自恋女孩怎样自救

“我现在非常痛苦。”一个来访的女孩这样开始自己的诉说,“我总想换班。换班是容易的吗?老师,主任,直到校长,不论怎么给我解释都不行。可是,换班后还是觉得不好,就再次要求换班。在现在的班里,我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我总怕周围的同学影响我的学习,特别是同桌。同桌在的时候,我总是想着她怎样怎样,同桌不在心里也想着她。反正就是心里总想着同桌的一举一动。同桌的脚一动,我就非常敏感。就这样,整天神经非常紧张,脑子胡思乱想。我就努力控制自己,可越是控制越是紧张焦虑,这太痛苦了。没办法就反复换座。换来换去,结果就成了现在的心理障碍了。高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要完了,您救救我吧……”

女孩再也不能自控,眼泪大颗大颗地滑落下来。

不难判断,困扰女孩的症状属于强迫症状。症状本身并无大碍,关键是这样的症状背后往往有某种心理压力为症结。女孩的症结是什么?这是必须要了解的。我关切地递给女孩纸巾的时候,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片刻,女孩平静了下来,回顾说:“我是在赞美中长大的。我在家里是行大,父母快30了才生下我。全家人都宠爱我,都夸我聪明可爱。我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好。其实我一直没怎么使劲,就凭脑子好。老师也总是夸我脑子好使,偏爱我,一直让我当班长。回想起来,那是我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候,鲜花掌声总是属于我。到了初三,我们换了老师。老师要求我们刻苦努力,大家也都争分夺秒顽强拼搏。可我还是原来的样子,心想凭自己的脑子考重点没问题。可老师不满意了,说我,你怎么不使劲,别以为脑子好使就怎么样了。还没有人这样说过我,我听了很不高兴,就故意拿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后来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的时候,没有了我的名字。我一直是老师的宠儿,没有受过这样的打击。于是就更加逆反了。心想,你越是这样,我越是不给你使劲。从此就真的越发不使劲了。结果,中考我与重点无缘,来到了现在的一般高中……”

说到这里,女孩低下了头:“现在想想也是自己不好。听惯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也就养成了坏毛病,不许别人说个‘不’字。所以,一点批评就受不了了。到了高中,我想一定要刻苦努力,找回失去的荣誉。于是,从入学军训开始,我就积极表现自己,什么事都严格要求。很快,教官注意到了我,让我带一个方队,老师注意到了我,让我当班委。

“临时排座位是自由结合,我和一个军训时挺好的一个女孩同桌。可是很快我知道了她是我们班的第一。正式排座位我就借口换了同桌。第二个同桌和我的名次差不多,我们齐头并进。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到期中的时候,我就从入学时的全校100多名到了30多名。那个女孩也差不多。可是她外语特别好,很受老师赏识。老师对她的赏识让我很不好受,很失落。于是,我又找借口要求老师换了座位。我继续努力,结果一年下来,我已经跃居全校第8名。我又找回了鲜花掌声的感觉。

“高二文理分班我选择了文班。在文班我的成绩位居第一。排座位的时候,我又非常挑剔,总是怕同桌超过我。为此换来换去,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单桌。老师的赏识,同学的羡慕,促使我的进步很快,同时也有点让我得意忘形,有时私自回家。一次老师发现了,对我严肃批评,还非要请家长不可。我心想,从来没有老师这样与我为难,高一的老师对我总是特殊照顾,你怎么这样?于是就对老师非常不满,结果和老师弄得非常僵。现在想来是我不对。事后我想,和老师闹得这样僵,往后学习一定受影响,就想换班。弄到现在,我已经不能正常学习了。我怎么办呀!”

女孩的泪珠再一次滚下来。

“与教师一思考”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女孩的心理症结在于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有:1.拒绝批评。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2.颐指气使。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3.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4.过分自信。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一般人所了解。5.想入非非。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6.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爱慕虚荣。渴望他人给予持久的关注与赞美。8.对人冷漠。人际之间缺乏同精心。9.嫉妒别人。对别人有很强的嫉妒心。一般来说,只要出现上述的5项,就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由上可见,自恋型人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生活中这种人大多表现为自我欣赏,自我膨胀,自我评价过高,自认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倾向于极端的自我关注,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以及从他人那里获得关注与羡慕的愿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就沾沾自喜,听到别人的批评,或者表现为暴跳如雷或者表现为不屑一顾。在和别人相处时,期望他人给予特殊的偏爱与照顾,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常常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上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容易产生失败感。早期的过分宠爱和过高评价,是滋生自恋型人格的温床。

女孩的故事,可以说对自恋型人格做了很好的诠释。女孩从小生活在父母老师的宠爱和夸赞之中,形成了她强烈自我中心意识,使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于是,出现人我关系障碍,进而导致学习的失败。这让自恋的女孩怎能承受?于是,心理压力置换成了强迫症状。一句话:女孩的症状都是自恋型人格惹得祸。

就此我们做了较多的沟通,女孩领悟的较好:“是啊,如果不是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我哪有中考的失败,我哪敢没完没了地换座换班?”女孩深为自己的自我中心而愧疚追悔,“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现在,女孩最需要的是通过认知调节来促进人格的转化。为此,我们的沟通围绕如下的话题展开。

“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互利的,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互利和相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我说,“所以,同学之间应该互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是竞争中也存在这种互利关系。以跑道上的运动员为例。假如你是其中一名本来较好的运动员,与你同组的选手如果都没有竞争力,你虽然可能稳拿第一了,但是你能够跑出好成绩吗?相反,如果同组有的选手很有竞争力,你的成绩又会怎样?可能你没有拿第一,但成绩肯定会提高。学习上也一样。有同学与你竞赛,很可能使你的学习更棒。如此说来,有什么嫉妒的,简直要感谢人家呢!”

“您是说在竞争中也可以提高自己?”女孩睁大了眼睛。

“对。”我表示肯定,“还有,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所谓进步不是盲目与人相比,不是非要把别人比下去才算成功。把别人比下去只是一种优越感。你把它当做成功时,就很难找到成功感了。因为你比下了张三,还有李四,你比下了李四,还有更多的人;你在本班比胜了,还有全校,在全校比胜了,还有更大的范围。所以应有的比较策略是与自己相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发展了就是进步。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今天比昨天进步的季节。有进步就是成功,你就增强了自信,你的心也就有了安宁。”

“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和自己比,应该超越自己。”女孩点头说。

“再有,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学会正确对待别人。听了你的故事,能鲜明地感觉到你的自我的膨胀。于是,你心里装不下别人,只有自己。于是,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不能和同学融洽相处。这是你陷入人我关系障碍的根源。所以,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心中有他人。怎样才能让自己心里装得下别人呢?”

“不应高高在上,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同学。”女孩领悟地说。

“好。”我笑了,“不过,不是‘当成’,应该说,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找回应有的平常心。不知这样说是否委屈了习惯于鲜花和掌声的女孩?”

女孩第一次笑了:“过去我太缺少平常心了。我要改变自己的人格。”

“对,人格重塑是关键。”我肯定地说,“但是,人格的重塑决非一次谈话就可以的,回去还要有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你可以用日记的方法,以‘我是平常的女孩’为中心,记录自己领悟的过程。人格调整了,往往症状就会不消自灭了。”

“还有什么克服症状的办法吗?”

对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克服,也就是顺其自然。”我说,“心理学上有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所以,不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它,克服它,而应顺其自然,允许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得事情。如此你的那种感觉反而会慢慢淡化了。你也可以把顺其自然使感觉淡化的体验写在日记上。”

告别的时候,女孩的眉宇真正地舒展开了,原来这是一个阳光女孩。后来,女孩来信告诉我,真正找到平常心的感觉真的挺好的,她说她心里又有了阳光灿烂。

“与教师一起思考”女孩的好消息令人欣慰。但是我知道,任何人格特征都不是一个早上形成的,更不是一个早上可以改变的。人格特征的重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成长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心理调节过程。

对有自恋型人格的学生,我们应指导他们怎样进行心理调节呢?

一是尊重他人。让他们理解,你可能确实具备出众的才华或某方面的天赋,你可以因此而得到赞许与荣誉。但是,这些并不能赋予你某种特殊权力来轻视他人。 二是找面“镜子”。找一个身边让你觉得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的人,那恰好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仔细观察他,并问自己在什么地方与他很相似?三是了解他人。让学生选两个最关心你的人,看看你对他们的需要了解多少。比如,你妈妈喜欢吃什么?你的朋友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四是承担责任。让学生接下来问自己:在家庭或学校,我应承担的责任有哪些?我为那些最爱我的人做过什么?然后,做一个帮助他人的计划。五是自我约束。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善自我约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罪魁。要学会约束自我,学会赞美他人。六是改变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要改变过分膨胀的自我中心观念,特别是当你受到批评和冷落或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把这看成一副良药。七是施爱于人。要获得爱,必须首先付出爱。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施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