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给父母101条忠告
15467900000019

第19章 让孩子学会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关在教室里举行的,学校是教育的集中地,课程几十年不变,社会生活已经发展到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了,而我们的教育却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生活与教育完全脱节,受教育者进了学校的大门,为了考试,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教育就只能培养书呆子和庸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批判的那样:“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生活教育是指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是应对生活需要而办的教育。生活在不断地变化,教育的意义也应不断地变化。因而生活教育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诸如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等。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那么他就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也在对别人进行着什么样的教育。例如,健康的生活环境,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环境,就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环境,就是艺术的教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反之也是如此,糊里糊涂的过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人们企求得到什么样的教育,便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教育与过去的书本教育有天壤之别。书本教育以书本为基础,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生活教育虽然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排斥或否定书本。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用什么样的书,把书视为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书不可以死读,也不能不活用。要把汗牛充栋的书本移到两旁,做生活的助手,决不可让书本立于中居,成为生活道路上的绊脚石。

“生活即教育”,扩大了教育领域、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和教育目的。虽然它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但它有利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理论告诉人们:你虽然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只要你生活,你就在生活中教育着别人,同时也在接受着别人的教育。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你就要时时处处注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不难看出,这一理论在旧中国是实用的,在当今的新中国也同样是实用的。陶行知就曾预言:“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式发挥我们的力量。”历史的车轮在隆隆滚动,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地前进。试想一下吧,除了那些被历史淘汰、被时代抛弃的落伍者外,有谁不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呢?有谁不是随时代而生活,随时代而前进呢?

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对此曾打过一个比方,他的老师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相反,“社会即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和老师也自然会多起来。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不仅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其中实现生活教育的基本做法——“教学做合一”就很值得称道。它的核心内容是: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先生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的实验室是大自然和大社会。为了避免瞎做瞎教瞎学,陶行知又提出“在劳力上劳心”,即教学中做的时候一定要动脑,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技能去指导。其实,“教学做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主张,并能以此来推动生活教育,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我们只要看看我们家里的那些“小皇帝”,他们每天也上学校,可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会了在家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可是在外边呢?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跺一下脚,就会吓倒叫妈妈。很多孩子不愿意进学校,因为学习成了他的负担,他不知道学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有什么用。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弊端和误区,我们的教育无法让受教育者感到满意,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弊端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当我们回顾几十年教育的历程,更加明确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种认识的价值,这种教育思维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必须思考与发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