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小学通往某发电厂的宽阔大道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马路中间是学生队伍,上千名小学生,个个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大步,有的还不时小跑一阵,追上前面的队伍……马路两边比马路中央还热闹,人数比中间的小学生还多,阵势比中间的小学生还杂乱,且都推着自行车,骑着摩托车,甚至开着小轿车。还不时向中间的小学生队伍大喊大叫:“别跑,慢慢走好了!”“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捎你!”……从中间小学生队伍中响起的却是这样的回答:“谁要你送啊?快回去吧!”“烦不烦啊你!都被人家笑死了!”……
原来,该小学正在搞活动——“奔向二十一世纪”。当然是象征性的,从学校出发到发电厂,徒步只五华里,低年级还减半。尽管事先已和家长联系,沿途都有老师“站岗放哨”,最后还有收容车压阵,且早与公安部门联系好,这段时间内实行交通管制,绝对出不了事,可家长们还是不放心,孩子可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啊,万一吃不消怎么办?好多家长都劝孩子别参加这次活动了,可孩子哪里肯听!到了活动那天,家长们纷纷赶来为自己的孩子“保驾护航”,于是就出现了那么生动的一幕。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人生道路不会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主要看你有没有跨越的本领。
许多家长有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漠视对孩子体力和意志力的培养,而体力和意志力则是智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孩子在体力上吃点苦,在意志力上受点考验并没有什么,更不必心痛。让孩子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接受各种挑战才是最重要的。
在夏令营里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白天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得很开心,但到了晚上睡觉时,许多孩子看看床,却抹起了眼泪。他们想父母,不能承受父母不在身边的痛苦。在劝说下,他们勉强上了床,但是要求老师不能关灯。有位女孩子让老师给她找个布娃娃抱着。灯可以不关,但娃娃却找不到,这位女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老师无奈给了她一个枕头当娃娃,可能是哭累了,她竟抱着枕头入睡了。还有的小女孩直哭着要见妈妈,老师怎么劝也不行,无奈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让她妈妈在电话中哄着她睡,她妈妈在电话里给她讲故事,唱催眠曲,半小时以后,她终于睡着了。有的家长也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了,依赖性强,吃不了苦,将来可怎么办?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孩子真的去吃点苦,家长又牵肠挂肚身不由己地担心起来。
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竞争会使孩子们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社会竞争不是一般能力的较量,自己的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一些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曾看到日本的一些幼儿园,每逢冬天,让赤身裸体的孩子在风雪中滚爬摔打。瑟瑟的冷风,冻得孩子发抖,嘴唇也发紫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家长一个个“硬心肠”地看着,不动声色。他们被日本家长的这种举措深深打动了。日本的家长说:“在送给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给他们苦难。”
在联邦德国,孩子们的事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艰难的事。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时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一做法大大加强了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美国,小学生在学习期间,靠给他人送报、送奶、修理草坪等劳动,来挣自己的零花钱,从小就体验劳动的艰辛。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吃苦太少了,他们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我们始终是太溺爱、太心软,不放手让孩子去锻炼,那么就有可能剥夺孩子本该获得的幸福。
孩子一生中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孩子将来少吃苦头,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适当吃些苦头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耐挫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