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
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迄今为止,磺酰脲类已有三代成品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是第一代;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及格列喹酮等是第二代;格列美脲等为第三代。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第一代产品已经逐渐退出市场,第二代产品被广泛应用,第三代产品方兴未艾。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是一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它降糖效果明显、方便实用、物美价廉,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深受患者的青睐。目前大家熟知的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这都属于磺酰脲类的药,但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武器,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它的利和弊,才能使之成为克“糖”制胜的法宝。
磺酰脲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5%~20%。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首先要做到合理用药。使用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事先应请专科医生作全面的检查,明确自己是否适合用此类药物,了解自己的肝、肾功能情况;用药的品种、剂量等都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并发症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地制订治疗方案。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老年患者因为机体代谢机能相对较低,药物的分解产物排泄较慢,应尽量避免使用诸如格列本脲(优降糖)等作用时间长、降糖作用强的药物,或者几种降糖机理相同的口服降糖药同服,其次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皮肤瘙痒、皮疹等,这些不良反应很罕见,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做相应处理。另外,高龄、饮酒、自行随意加大剂量,或与水杨酸类、磺胺类、双香豆素类、甲氨蝶呤等药物共同使用,都可增强磺酰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最佳。磺酰脲类药物不适合肥胖的患者。它发挥降糖作用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尚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所以这类药物对1型糖尿病或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效,比较适合于体型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酰脲类药物主要在肝脏分解、灭活,除格列喹酮(糖适平)外,绝大部分磺酰脲类分解产物均由肾脏排出体外(格列喹酮)95%由胆道排出),所以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也应该禁用该类药物。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是目前口服降糖药中,作用最确切、效果最明显的一种,只要掌握好它的适应证、用药剂量,定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它就是安全可靠的,患者可以放心使用。
双胍类
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明显,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血小板凝集等,双胍类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两种。苯乙双胍在我国已经淘汰。二甲双胍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
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不是靠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异生和糖原分解来完成的。它不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其次,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非常理想,单药治疗就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5%~2.0%,还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联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单一用药好,也可用于治疗其他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第三,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可有效控制体重,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第四,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调整血脂构成,并减少血小板凝聚力,改善纤溶酶活性,因而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针对二甲双胍的优点,特别适合偏胖而不能通过饮食及运动控制的高血糖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病人,用双胍类可减少胰岛素的剂量,进而预防高血糖及酮症。已用磺酰脲类药物或单纯饮食运动不能控制血糖者可改用二甲双胍。而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禁服双胍类药物,因为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禁用二甲双胍。乙醇可损害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因此,酗酒患者不宜服用二甲双胍。老年患者服用剂量宜减少,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应慎用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降糖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纳少、恶心、腹胀、腹泻、上腹不适等,若饭后服药或同服复方氢氧化铝等药物可减少上述反应。为减少胃肠道副作用,二甲双胍开始宜小剂量,250毫克,每日3次,餐中或餐后口服。治疗3~5天后空腹血糖开始下降,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到500毫克,每日2~3次。国内推荐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2000毫克,如超过2000毫克,疗效未必能提高,不良反应却增加。单独服用该药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
糖苷酶抑制剂
降糖的机制是能抑制小肠绒毛刷状缘上α-糖苷酶,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糖苷酶抑制剂减缓糖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餐后血糖。糖苷酶抑制剂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与双胍类降糖药不同的是,糖苷酶抑制剂是延缓糖的吸收,而非抑制糖的吸收,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主要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等。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中等作用强度的口服降糖药,可与磺酰脲类、双胍类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使用。也可单独治疗2型糖尿病,还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1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治疗也具有显著疗效。
糖苷酶抑制剂多为非水溶性,很少能被吸收,主要作用部位在小肠,吸收后反而失去了药效。由于不吸收,所以生物利用度低,其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表现有腹胀、排气多、上腹部灼痛、腹泻或便秘。
有溃疡病和肠道炎症,腹泻疾病的人不能用此药。18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等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者禁用,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慎用。
噻唑烷二酮
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起到了作用。常见的药物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特点是能明显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实现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由于其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起效时间比其他降糖药物要慢,通常服用2周以后才开始起效,4~6周以后降糖作用才能达到高峰,而一旦起效则药效比较持久。一些糖尿病患者不了解这一特点,服用几天或十几天后,见血糖、尿糖没有明显下降就急于换药,这会使已改善的病情出现反复。所以,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时,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药发挥功效。也因为这一特性,之前服用其他降糖药物的患者,在改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后,原来服用的降糖药不能马上停用,否则,会造成一段时间内血糖失控。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各类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单独使用的疗效略逊于磺酰脲类及双胍类药物,适用于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而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则表现出其独特的疗效,如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显著改善磺酰脲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与胰岛素联用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时,在进一步增强降糖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二甲双胍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肝脏,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骨骼肌,两者联用疗效更佳。
此类药物副作用在于可引起水钠潴留,表现为水肿,尤其在与胰岛素合用或服用剂量较大时更明显。原则上充血性心衰和肺水肿患者忌用,用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者须立即停用。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怀孕的概率减少,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尚未绝经而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重新排卵,从而增加女糖尿病患者怀孕的概率,但不愿受孕的糖尿病患者须格外注意,且不适合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服用。另外,不同于其他降糖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受进餐的影响,既可空腹服,也可进餐时服。
格列奈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见,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低血糖,可通过给予碳水化合物纠正,若反应较严重,可输注葡萄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肝酶升高,多为轻度和暂时性,因肝酶升高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极少,建议肝功能不健全的患者慎用;还有少数人会出现过敏反应和肠胃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