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其他望子成龙症候群
15472200000002

第2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想让朱莉更聪明一点儿

凯蒂和保罗有点紧张。努力了三年,终于如愿有了孩子,小两口真是高兴极了,而且才8个月大的小朱莉活泼好动,非常讨人喜爱。但最近他们发现朱莉的发育远远落后于小她一个月的表弟安德鲁——人家已经会爬,还会叫爸爸妈妈了。“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在意这件事,”凯蒂说,“医生说朱莉的发展很正常,可是我担心她会不会因为整天只和保姆呆呆待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而变得迟钝。我好想让她更聪明一点儿。”所以凯蒂和保罗就买了一套包括书、录像带和图表的产品,好用来掌握小宝宝的成长发育。这套产品看起来好像真的挺不错,因为保姆可以完全依照课程设计来引导小朱莉学习,就像广告上说的:“可以培育并激发孩子的智能发展。”

早上7点半的钢琴课

星期二早上6点45分,7岁的琳达睡得正香甜。平常9点钟才上学,妈妈通常会让她睡到7点半,不过只有星期二例外。星期二早上7点半有钢琴课,上完后她就直接去学校,一直到下午3点才放学,接着保姆会带她去上4点到6点半的体操课。虽然星期二是最忙的,但是其他日子也不轻松,还有教会团契、合唱团的练习、芭蕾舞课,和琳达最爱的骑马课程。“她一到晚上就累坏了,”琳达妈妈感叹地说,“不过早上上钢琴课比较有精神,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总比以前在星期五下午上课好多了。”她停顿了片刻,然后若有所思地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以前,真是忙太多了。我不确定这样对她到底好不好,我只是想给她我以前没有办法拥有的优势。”然后她打开琳达的房门,轻轻唤醒熟睡中的女儿。

帮泰德系紧球鞋鞋带

12岁的泰德是非常优秀的曲棍球选手。他2岁开始溜冰,刚开始是由当过校队选手的爸爸亲自教导,几个月后就由专业教练开始正式课程。泰德7岁就表现出十足的潜力,参加新泽西城市少年球队,开始密集的训练。泰德目前的状况很好,他是当地明星球队的一员,全年都有激烈的比赛要参加。他每个星期有四次练习,外加大清早的溜冰训练和星期六的比赛,为了参加各级比赛有时甚至得远赴弗吉尼亚州和缅因州;而且明年开始,教练要他每周集训6次。当然,时间上的支出是相当大的——不仅泰德要花时间,连他的爸妈也要带着妹妹跟着他参加每场球赛。他的妈妈伊兰说:“我很喜欢看他打球。”然后又很不舍地补充说,“而且,他都还要我帮他系球鞋鞋带呢!他也不是不会系,只是人家别的孩子都已经15岁,鞋带都系得比他紧。我可不想要他因为年纪比别人小就居劣势。”

知道为孩子做得太多,却又不知如何放手

为8个月大的婴儿安排课程?7岁大的孩子一周的课程排得满满的,照顾他的大人必须随身携带PDA(一种个人数字助理器)以确定行程无误?

一个大人的生活重心,就是为一个12岁的孩子系曲棍球鞋鞋带?听起来真的很夸张,好像我们说的净是些别人的事。但是当我们面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有哪一个父母会吝啬花79美元买一套标榜能给孩子额外刺激的多样化教材?尤其是当我们担心孩子的课业有点落后时。我们也许很忙,但是只要孩子在某方面有些天分,或是很想尝试一项新的活动,只要我们还挤得出时间来,谁不愿意给孩子机会试试看呢?曲棍球对孩子的人生是这么的重要,如果多花一点力气为孩子系个鞋带,对他就有很大的帮助,又有哪个父母不会去做呢?而且老实说,孩子的杰出表现就是给我们的最好回报啊!

然而,当我们真心真意,努力去做所有我们认为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事时,却常觉得疲惫、挫败,而且得不到孩子丝毫的感激。我们当然深爱孩子,从他们孩提时代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我们不计一切代价想要让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然而,我们这么努力地为他们付出,却好像不确定何时该停止;我们觉得家庭生活步调开始有些混乱,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知道自己为孩子做得太多,却又不知道如何放手。尤其是一打开报纸、杂志或电视,总会有人提出一些新发现,告诉我们除了原先做的那些事以外,还要做哪些事,才会对孩子好。

我们作者也是这样。妮可回想她刚当新手妈妈时,认为给刚出生的女儿最天然的饮食非常重要,于是坚持只喂母奶和自制有机婴儿食品。她准备材料,切细磨碎,煮好一大锅后再按每一餐的量分装储存在冰箱里。虽然这么做很费功夫,但是理论上很值得,因为那些关于农药和食品添加物引发过敏和儿童期癌症的报道实在令人害怕。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小心翼翼喂大的孩子和妮可的其他几个孩子一样,经常生病,甚至每天要靠抗生素来抵抗病菌。后来,医生检查出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先天性免疫不全,孩子现在终究痊愈了;这个当妈妈的也从“人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控制、塑造”的误区中解脱了。像这样真挚、出于一片善意的信念,正是望子成龙族所普遍持有的中心思想。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放轻松些——把代代相传的秘方,甚至最新的科学建议都抛到脑后。我们其中一个作者有个爱吃巧克力的女儿,每天晚餐前都吵着要吃巧克力。虽然明知巧克力的糖分和脂肪对发育中的孩子并不那么好,他们仍然决定顺她意。结果呢?这个小女生不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且过去十年来在学校只请过一天病假。

但是,想要“试着”放轻松并不容易,特别是当我们生怕自己疏忽了什么时,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知道的教养建议,第一条就是:没有人是在完全理想的条件下成长的,然而就算这样,大多数的孩子仍旧会好好长大——或许不完美,但已经够好了!正如后面的章节会谈到的,我们所能期望的,最多也就是这样了。

媒体加深了我们对孩子未来的不安

当我们作者缅怀过去生活的单纯(至少对白人,中产阶级家庭而言)时,并没有蓄意美化它。过去的日子虽然不完美,但是却不像现在这样复杂。我们多数人上离家很近的公立学校,而不是昂贵的私立学校;我们和邻家孩子在附近玩耍,不必上私人家教的声乐课或参加规模庞大的球队联盟;我们的母亲也不需要在月历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注记每个孩子的活动日程。

当年的日子感觉是如此平稳安定。我们的父母很自豪他们是坚强的一代,他们熬过了经济大萧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了邪恶势力。那一代有许多令他们感到骄傲的事。越战前的美国就像风景明信片一样的美,自信是世界上最棒的国家——至少对中产阶级的白种美国公民而言。“我们美国人”是忠诚、守法、诚恳、公正和敬畏上帝的一群人。我们的父母建立了一个安全、温暖、健全的生活环境。当然,跟现在一样,那时也有种族歧视、不正常的家庭,和酗酒、施暴或情绪沮丧的父母,只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些问题被视为不可外扬的家丑,不像现在这样被拿到台面上讨论,因此并不会破坏我们心目中对自己的“美好”印象。

现在,我们却无法像上一代一样保有安逸的美梦——事实上,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新闻中报道的事件让我们饱受惊吓。我们在家中经常不得不把电视关掉——因为电视上的报道不但会吓到年幼的孩子,也让我们这些大人夜半难眠。校园内的屠杀、残酷的战争以及天灾等等,无疑都十分可怕。不仅是偶尔出现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让我们血压上升,人们还经常得承受人为的不幸和大自然的破坏之苦。

特别让现代家庭倍感压力的,是每桩可怕案件的报道就这么直接传送进入每一家的客厅,仿佛那些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24小时的新闻频道分分秒秒都在播送新闻,还不时穿插那些所谓“专家”的分析,详述事件发生的因果始末(老实说有些事件的发生根本就是无理可讲的),最后还告诉你如何避免让这样的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似乎只要你够努力,就可以避免不幸。

所以,每当有悲惨的事件发生在某个孩子身上,就会有一连串的报道探讨事发原因。就像:是什么样的疏忽,导致一个刚学步的幼儿从高楼窗户跌落;什么事情没做好,让8岁的孩子在夏令营里溺毙;是什么因素,会让一个外表看起来正常的高中生变成一个冷血杀人犯。这些说法,一方面为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释,稍稍舒缓我们的不安;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大堆避免悲剧发生的要领,加深了我们的焦虑。我们可以花钱让孩子上游泳课,可以在报名前先去查儿童夏令营的安全记录,可以把所有暴力的电动游戏全丢进垃圾桶里——还有其他很多防患未然的工作可以做。那些还没有把防范措施做齐全的爸爸妈妈则开始想,我们是不是也该这么做呢?家里的规矩是不是全都要改一改呢?父母们怀疑孩子是否身处危险之中。其实有些时候可能是,但并不是经常如此,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没办法预知和避免的。

媒体加深了我们对孩子未来的不安,和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的忧虑,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生活和教养孩子的方式。媒体让我们相信:正如我们在工作上全力以赴一般,我们在孩子的教养上也应该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一刻都不能放松!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节目甚至用许多方式重新塑造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和认知。

现在人们把许多社会问题都怪罪在媒体上,包括毒品和暴力的猖獗,以及家庭价值观的式微。尽管媒体极力为自己辩护,但我们并不认为大家完全冤枉了媒体。媒体让不必要的暴力、丑陋和夸张的性欲画面大量呈现在孩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眼前(还有一些被美化过的事实),这就已经够糟糕的了;而且我们相信媒体传送的信息更间接影响了今日父母教养孩子的模式。媒体在大众眼前描绘出某种理想生活的形象,这些被扭曲了的信息大幅地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我们看来,我们实在一点也没有高估媒体对家庭的影响力。

我们被督促要教导孩子对陌生人提高警觉,即使孩童被陌生人伤害或诱拐的实际统计数字并不高。健康方面的报道更是危言耸听:“自助餐馆供应的午餐含有嗜肉菌!”家长给孩子吃热狗也会感到不安,因为报道上说热狗可能导致白血病或带有李氏杆菌(Listeria);给孩子吃冰淇淋圣代也变得罪大恶极,因为其中的糖分和脂肪太高了!每个月都有新的报道和不同的说辞,不变的是心中的急迫感。讽刺的是,下一个月的热门话题有可能是脂肪摄取不足有碍幼儿智力发展,以及巧克力可以增加我们的平均寿命,而且报道中不会告诉你为什么现在的说法跟过去不一样。

有些新闻节目会扭曲我们对时间和频率的认知,天灾人祸似乎变得就像气候转变般平常。一再播出的画面让我们忘记自己其实是安全的,灾难也不常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许多人相信孩童癌症罹患率大幅增加,事实上却仍相当罕见;挑战者号爆炸一次,但我们却从电视媒体上看它爆炸了无数次。

不像童话故事,总是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很远很远的地方”起头,用光明的、远距离的描绘手法让孩子不会感到害怕,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前,很遥远的地方。而新闻却不断突显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旁,每天都有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街上被射杀,或在车上被挟持,或被高楼坠落物砸得头破血流。借电视摄影记者的手,我们亲眼目睹事件现场,听到邻居的惊愕,也看见母亲的眼泪。我们对他们的伤痛和悲愤感同身受,经由媒体大量的曝光,我们变成这个悲剧的参与者,以及千里之外无言的受害者。我们想像自己的孩子被诱拐或女儿被奸杀的感受,因此,我们留下家人的指纹等特征,再把铁门加一道锁,来作为应对之道。

努力追求媒体呈现出来的完美假象

史巴克博士(Dr。Spock)内容朴实的育儿书从上一代开始就非常受父母欢迎。他在书中向父母强调,他们所了解的知识远超过自己的想像。回过头来,现代的媒体和广告却努力地说服父母,他们所知道的还不够多。媒体非常了解如何引起大家的注意,先运用技巧激发焦虑,然后再告诉大家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媒体说,现在的父母不仅知道的太少,而且重要的新知是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所以我们必须跟上最新发展的脚步,不然极有可能在这项人生最重要的职务上遭受挫败。

媒体还一再告诉我们,做一个完美的父母是有可能的,你可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这些认真的建议都跟随着一些提示,借着鼓舞人心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及早开始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养育出像高尔夫奇才“老虎伍兹”那样的明日之星。这些故事暗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成为人中之龙,即使就定义上而言,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曾听说有一位女士,居住在纽约市郊某处,该地以一所竞争激烈的公立高中闻名,这位女士的儿子已经通过甄试即将进入波士顿大学就读,但在她嘴上,她儿子不过是“成绩平平,不是那么聪明”。期望每个小孩成绩都能达到每科90分以上、还要当三种校队队长,又在周末轮流做动物保护义工,这是不切实际的。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超级巨星,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该对这样的人生失望。

就连我们爱看的电视剧和情境喜剧也让我们以为,现实生活应该是像电视上那样美好的。身为观众的我们很容易就忘了这些电视上的家庭能做这么多事情,彼此关系这么真挚,行为举止这么高贵迷人,只有一个原因——这都是在演戏。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剧中人物比我们认识的邻居还要亲近熟悉,因为我们在固定时间会和剧中人相聚,听他们诉说心底的秘密,和在我们生活周遭真实的人物相比,他们似乎更完美、更实在。在电视剧里,每一件事都很有秩序而且协调,就连普通家庭都布置得相当考究,家具永远搭配得恰到好处,更不会沾到葡萄汁或布都用到破掉。剧中人物就算遭遇财务危机,还是悠闲地穿着昂贵的睡袍在家里晃来晃去。

在情境喜剧里也会描绘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像是毒品、青少年性行为或失业,但是他们会从容、平和地处理,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仔细的安排,而且问题都能漂亮地得到解决,甚至只要两集就可以克服。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可能会拼命去安慰一个遭受挫折的朋友,却发现自己词不达意,而电视上的人们说话却总是恰如其分。他们绝不会拙嘴笨舌,而且就算他们词不达意,也只会更突显出他们的真诚、脆弱和可爱,不像我们,说错话或说不出话来时就觉得自己像个蠢蛋。

在电视上,一个被裁员的中层主管可能在剧集的前半段里相当失望和沮丧,但是,经过大约22分钟精心编排的剧情之后,他不但能重新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解决财务问题,而且还可能会在跟家人做了一番交心的恳谈后,发现生命的真谛。如果现实生活真像那样就好了!其实就算在最富裕的社区,失业的人和他们的家人也一样会遭遇到情绪低落、离婚、酗酒等问题。在我们之中有过失业经验的人,一定知道早上起来那种难受的感觉,再加上身边亲朋好友善意的规劝,像打起精神、重新振作啊什么的,听起来其实并不好受。

现实世界里,不论我们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像电视上那样,生活从不出任何差错,事情也总是非常顺利。相比之下,我们老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的生活不像电视节目或电影,可以把不如人意的部分剪掉;我们也没有专属的编剧、服装师、化妆师、导演住在家里;一旦做了什么后悔的事,也无法倒带重来。真实的家庭生活中一定有些让人不舒服的时刻或是遗憾的事,而且经常如此。可是大多数的人都很难去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者不认为自己必须去面对。因为我们都看过媒体呈现出来的完美假象,而且误以为那是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

其实,在心底深处我们多少都知道,物质、成就和名利并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能让人生有意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生活这么忙碌,有一大堆事情要办、一大堆的东西要买,几乎抽不出时间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忙得像陀螺团团转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去了解别人,或经营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婚姻。

科技带给我们的是福也是祸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让现在的父母异常紧张。其中之一是,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快——至少我们的感觉是这样。在过去还没有电力的时代,当然,更不要说计算机联机了,天一黑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全家人,包括孩子,整天在自家的农场里辛勤工作,时间缓慢地流逝。生活作息随着日升日落、季节变换规律地运作。

那个时候没有收音机和电视,娱乐消遣也不多,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共处。父母亲和孩子共进晚餐,通常还有阿姨叔伯、祖父母一起。餐后,也没有太多活动可选择,通常是闲聊家常,或是一起读书(通常是读圣经)、玩游戏,或是听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流传下来的老故事。当时的家庭生活也许不是永远那么完美祥和,但一家人终究必须住在一起,而且和睦相处,很少有其他选择。家庭成员的凝聚力来自信仰,那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信仰,指引他们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且教导他们如何待人如己。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安息日是神圣的,是一个社区成员聚集在一起做礼拜,真正休息、沉思的一天。

科技带给我们的是福也是祸。我们真的很感谢抗生素和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更无法想像没有抽水马桶或中央空调的日子要怎么过。然而电力与灯泡的发明,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遥远,而可以联机的笔记本电脑和随身携带的股票实时看盘工具更加深了这种趋势。科技同时也激发了高度的竞争,改变了我们的时间感。以前的生活是依时序递移而运转,现在却是以令人焦虑的分秒来计算。电子表让每一分钟的流逝变得更明显,微波炉的效率如此之高,我们却连等个两三分钟都不耐烦。

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每一样事情都需要加速完成,做得更有效率。为了保住现在的饭碗,我们努力不懈,移动电话和呼叫器让我们24小时待命;我们不敢和时事脱轨,生怕稍不注意就错过一个重要机会,毕竟,市场经济是不分日夜、不停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运转的。在家工作的科技原本是要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结果反而更缩减了家庭时间。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专业人士,本来还有周末可以休息,现在反而变成每个周末都至少要“花个几分钟”在处理公务上,就连度假的时候也如此。

每一个人的生产力都已经达到极限。在物质如此丰富的生活中,我们内心却对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假如像我们这样子努力工作的父母,还会时常为了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而感到愧疚,那是在告诉孩子些什么?他们可以停下奋斗的脚步吗?或许就是因为看到眼前的路如此悲观,才会有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选择自我放弃,或中途辍学,或用嗑药和酗酒来逃避。

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相信工作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而满足感是短暂的。我们一直努力工作,却不相信重要事物总是需要经过时间酝酿。在电子邮件的世界中,文字传送的速度几乎和想法的产生一样快速,那么我们如何教导下一代,文学著作甚至任何美好的创作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毅力,他们又如何去学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培养也需要时间、耐性、深思熟虑,以及生气的时候能保持沉默,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有如何维持一份对他们真正有意义的情谊呢?

我们崇拜科技,科技变成一个虚幻的偶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亲密的假象:让孩子们误以为美好的人生,就是快速、有效率的网络生活。计算机可以用调制解调器把我们连结起来,却让我们无法看见对方的眼眸深处;我们随身的机器和电子配备,可以填满并管理我们的时间,但却不能增加我们生活的意义——反倒分散了我们对人生其他有意义事物的注意力。这些科技设备可以打发我们的无聊,但却不能满足我们的灵魂。

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们如何告诉孩子,爱才是真正重要的;深思熟虑和谨言慎行是可贵的;还有我们和家人的关系与互动,远超过一双乔丹篮球鞋或一辆高级跑车所带给我们的满足?我们如何说服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所爱的人共度家居生活,比加班或带孩子大老远去参加运动竞赛还来得幸福?

依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拥有良好情绪状态的要素就是能去爱人并做某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现在这两者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找不到。我们确实需要工作,不仅为了实现梦想,提供家人物质生活,同时也为自己编织远景。然而,我们也必须想办法不让精力耗尽,或总是过度劳累或压力过大。

不要等到碰到真正的伤痛——像是经历生死攸关、失去心爱的人,或濒临婚姻破裂边缘——才了解生命和人际关系有多么脆弱和珍贵。那些曾经失去所爱的人,都会愿意用一台全新的德国宝马,甚至一整个车队,来换得和所爱的人再谈话的机会。我们时常听到一些曾与死神擦身而过的人说,他们现在已经了解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当你的孩子病得很严重,可能会有危险时,你也曾想过愿意做任何牺牲来换取孩子的健康。难道一定要到这种地步人才会觉悟?为什么每当危机一过去,我们又把一切置诸脑后了呢?

这样说或许太感性了。可是你一再听到经历过生命黑暗期的人这么说。可悲的是,这个大环境总是一再督促我们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想在有生之年完成我们想做或该做的事是不可能的。我们当然了解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但我们都认为来日方长,将来总有时间做那些事,只要我们用对养生食品、多多吸收医疗健康信息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向工作成就和物质享受,盘算着等到以后再来找时间弥补亏欠的部分。然而,我们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吗?

虽然我们偶尔和朋友闲聊要如何提早退休,让自己享受人生,但我们之中很少有人能花时间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尤其近年来职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更没有人会真正采取行动去做这些事了。最近一个普遍流传的笑话是,惟一一件比失业更糟的事就是——拥有一个工作,因为企业都在裁员,你得一个人当三个人用。我们可能比以前更具生产力,但我们被几近疯狂的工作步调弄得精疲力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更讽刺的是,如果我们工作得够卖力、够有效率,在残酷的经济制度下我们就会成为“过剩”的人力。

社会学家柯梅文(Melvin Kohn)很早以前曾经提出一套理论,认为父母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孩子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做准备。在今天的许多家庭,父母都会把一大堆白天做不完的公事带回家。如果父母亲必须不停地工作完成那些文书报告,那么也许孩子们也该学着适应这样的生活。难怪现在有许多父母会要求学校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功课和更难的报告做。

时代的趋势也已经改变。虽然生活如此富裕,我们却害怕未来的日子可能不好过。虽然依旧偏高的消费信任度掩盖了部分的不安,但我们仍然在焦虑和悲观中教养孩子,没有人真正感到安心。工作机会保障几乎就像露天电影院一样难找;想要仰赖政府的社会福利和老人津贴来养老更是几乎不可能。

整个经济情况变化得如此快速和剧烈,让许多高成就人士不得不重新规划他们的生涯。曾经受过多年训练的专业人士也不见得有工作保障。我认识一位曾经非常有名的心脏科医生,他已经四十几岁了,有两个上高中的孩子和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女儿,他竟然还要重回校园进修,利用晚上和周末攻读MBA课程,希望未来的专业地位和收入能够更有保障。他的太太也重回职场,因为三个孩子等着进大学,这一家人的生活原来就够忙碌和匆促了,现在看起来更是紧绷到了极限。

对完美和不断努力的强调正逐渐破坏我们的家庭生活。对抗这股风气的第一步,是要先认清它的面貌。要让我们的家人放慢脚步,我们必须认真地去了解,我们的感觉是有意义的,它是发自我们内心的简短讯息。如果我们觉得被生活的步调压得喘不过气,并不表示我们有问题,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承受高压的生活。压力也许会让你精疲力竭或是整夜失眠,然而,我们却常常不去问自己为何如此疲惫,只要求医生给我们开百忧解(Prozac)或赞安诺锭(Xanax)之类的抗忧郁剂和镇定剂,或为孩子开治疗过动症用的利他林(Ritalin)。

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我们会告诉你,其实早在孩子出生前,望子成龙的症状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会了解到为什么我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反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同时也会让大家在书中看到,为何我们花了如此多的时间来想努力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结果却反而让自己没有时间来当好父母亲,因为父母是当孩子需要时会陪在孩子身边的人,是能聆听孩子心声的人,是爱孩子、保护孩子,而且为了能跟孩子有好的互动而满心欢喜的人。扮演父母亲的角色和当父母亲是完全不一样的。了解这个概念,确实去做,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