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15474500000014

第14章 祝盟(1)

(一)

天地定位,把遍群神。六宗既禋①,三望咸秩②。甘雨和风③,是生黍稷④,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⑤,本于明德;祝史陈信⑥,资乎文辞。昔伊耆始蜡⑦,以祭八神⑧。其辞云:“土反其宅⑨,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⑩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

“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之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

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祔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抵,严恭于宗庙也。春秋已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成室,致善于歌哭之祷;蒯瞶临战,获佑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緉也。汉之群祀,肃其旨礼,既总硕儒之仪,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诰咎》,裁以正义矣。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

。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祝仪,太史所作之赞,因周之祝文也。

【注释】

①六宗:六种受祭祀的神。六宗的说法很多,据《尚书·舜典》“禋于六宗”注,指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六种。宗:尊,指尊祀之神。

禋(yīn因):祀天。②三望:祭泰山河海。《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这里借指祭地上诸神。

咸秩:《尚书·洛诰》:“祀于新邑,咸秩无文。”指都按次序祭祀了。秩:

次序。③甘雨:有利于五谷生长的雨水。④黍稷(shǔjì暑记):黄米一类作物,这里泛指五谷。⑤牺盛(chéng成):祭品。牺,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盛:指放在祭器中的谷类。馨(xīn新),香气。《尚书》伪《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伪孔传:“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⑥祝史: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名。⑦伊耆(qí奇):古帝名,一说为神农,一说为尧。蜡(zhà乍):年终的祭祀。⑧八神:《礼记·郊特性》郑玄注为:

先啬、司啬、农、邮表缀(zhuò捉去)、猫虎、坊、水庸、昆虫。《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都说秦把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⑨反:返回。宅:住所,指土的本来位置。⑩这个祝辞载《礼记·郊特牲》。泽:薮泽,积聚之处。上皇:指伊耆氏。

爰(yuán元):于是。祠:春天的祭祀叫祠。耜(sì四):一种翻土的农具。四海俱有:唐写本“四海”二字上有“与”字。《困学纪闻》卷十引《尸子》、这句原作“与四海俱有其利”。履:商代第一个君主商汤的名。圣敬:德高行慎。跻(jī机):上升。、玄牡(mǔ母):

黑色公牛。万方罪己:《论语·尧曰》中记商汤用玄牡祭天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郊禋:也是祭天的意思。

素车祷旱:相传商汤曾素车白马,祷求救旱。素车,白色无漆饰的车。

六事责躬:《荀子·大略》载商场的祷辞,其中用六件事责备自己:政不节、使民疾、宫室荣、妇谒(yè夜)盛(指内宠的于求太多)、苞苴(bāojū包居)行(指贿赂公行)、谗夫兴。雩禜(yúyǒng于永):两种祭祀名。

雩:求雨。禜:祷晴。这里主要指求雨除旱。大(tài太)祝:殷周时期管理祭祀祝辞的官名。六祝:六种祈祷。据《周礼·春官·大祝》,这六种是: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筴祝。庶物咸生:《大戴礼记·公冠》篇中所载《祭天辞》、《祭地辞》,有“庶物群生”等话,这里用以代指《祭天辞》、《祭地辞》。庶物:即万物。旁作穆穆:《大戴礼记·公冠》篇中所载《迎日辞》,有“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等话,这里用以代指《迎日辞》。旁:溥,广大。穆穆:美好。夙兴夜处:“处”一作“寐”。这句是《仪礼·士虞札》中所载祔(fù附)辞中的话。祔:祭名。祔庙:祭于后死者合于先祖之庙。多福无疆:

这是《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所载祭祖祷辞的一句。少牢:羊豕二牲。诸侯的卿大夫祭祖用少牢。馈(kuì溃):祭祀用的熟食。宜社类祃(mà骂):出师的两种祭祀。宜社祭地,类调祭天。寅虔:诚敬。神祗(qí奇):泛指天地诸神。黩(dú独):亵慢,滥用。谄(chǎn产):奉承献媚。祝币:一作“祀币”。币即币帛,古称送入以玉帛等礼品为币帛。

这里指祭品。史辞,祝史所献之辞。张老成室:指张老祝贺新建成的宫室。张老:晋国大夫。致善:唐写本作“致美”。歌哭之祷,《礼记·檀弓下》载晋国赵武“成室”,张老的贺词中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等句。意为新建成的宫室,可作祭礼或丧礼会聚宾客之地。赵武接着讲了两句祈求免祸的祷词。张老的颂和赵武的祷,被称为“善颂善祷”。蒯瞶:春秋时卫灵公之子。临战:蒯瞶逃亡晋国时,随晋国赵鞅与郑国军队作战。筋骨之请:《左传·哀公二年》载蒯瞶临战时曾祷请祖先祐护晋师“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成就)大事”。

造次:仓促。颠沛:困顿。《招魂》:《楚辞》中的一篇,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哀屈原”而作(见《楚辞章句叙》)。组緉(xǐ喜):指文饰之始。

组:冠缨。緉:束发的织物。都是文饰于冠的丝织物。肃:敬重,严肃。

旨礼:唐写本作“百礼”,指各种祭品。译文据“百礼”。硕:大。仪:

唐写本作“义”,义通议。译文据“义”字。《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曾与“诸生议封禅”。参方士之术:《史记·封禅书》说:“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颇采儒术以文之。”方士:从事求仙、占卜等活动的方术之士。秘祝:皇宫禁内祝官。移过:把罪过推给下属或百姓。成汤:

即商履。成汤是以万方之罪归于自己,和汉代帝王“移过于下”不同。

振(zhèn如震)子:童男童女。驱疫:《后汉书·礼仪志中》载汉代曾以十一二岁的幼童击鼓驱疫。越巫之祝:祝一作“说”,译文据“说”字,《史记·封禅书》载一个叫“勇之”的越巫说:敬鬼能使人长寿,“其祠皆见鬼,数有效”。礼:一作“体”,指祝的大体。译文据“体”字。渐:开始。

祝邪之文:传为黄帝所作,今不存。据《云笈七籤》卷一百《轩辕本纪》所载,“祝邪之文”是黄帝对一种通万物之情而能说话的白泽兽的祝文。

东方朔:西汉文人,字曼倩(qiàn欠)。骂鬼之书,东汉王延寿在《梦赋》的序中,说他幼年“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

(见《古文苑》卷六)。谴(qiǎn浅):责备。咒:祝告。陈思:

陈思王曹植。《诰咎》:曹植曾感于大风为害,而借“天帝之命”作《诰咎文》(见《全三国文》卷十九),咎(jiù旧):罪过,灾祸。诰:一作“诸”,诰咎即问罪。《诰咎文》中有对风神、雨神“害苗”、“伤条”等罪行的诘问。裁:同“才”。正义:正确的意义。《诰咎文》的序中说:“天地之气,自有变动,未必政治之所兴致也。”文中经过对风雨之神的责问,最后使得风调雨顺,“年登岁丰,民无馁饥”。所以说这才是“正义”的祝文。

《礼》:指《仪礼》,也称《礼经》。祭祀:唐写本作“祭祝”,指祭死者的祝辞。译文据“祭祝”。告飨(xiǎnɡ想):报请享受。飨:同享。

中代:本书《颂赞》篇称晋代为“末代”,可见这里是以“中代”指汉魏时期。引神:一作“引伸”。而:一作“之”。译文据“引伸之”。

山陵:帝王的坟墓。哀策:亦作“哀册”,文体之一。据《文体明辨序说·册》,这是迁移帝王及太子、诸王、大臣灵柩时用的一种文体。周:

指周穆王。盛姬:周穆王的妃子。内史执策:《穆天子传》卷六:“西至于重壁之台,盛姬告病(郭璞注:“疑说盛姬死也。”),天子哀之,于是殇(未成年而死)祀而哭,内史执策。”内史:主管爵禄废置的官。策:

策命,这里指赠死者之文。书赠:唐写本作“书賵”。賵(fèng凤):送给死者之物。诔(lěi垒):以列举死者德行为主的哀祭文。“太史”

二句:唐写本作“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译文据此。《后汉书·礼仪志下》讲帝王丧礼中曾说:“太祝令跪读谥策。”太祝:官名,主管祝辞祈祷,汉代设太祝令。谥(shì市)策:据死者生前德行加以封号之文,亦作“谥册”。这种文体也是因哀为文,义同于诔。

【译文】

开天辟地以来,各种神灵都受到祭祀。天地诸神既受尊祀,名山大川都按一定次序致祭。于是风调雨顺,各种谷物生长起来。由于亿万民众的仰赖,便对神灵作美好的报答。但供献馨香的祭品,要以光明的道德为根本,祝史陈说诚信,就必须以文辞为凭借。相传古代的神农氏,开始在岁末祭祀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灵。他的祭辞说:“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还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不要生长在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