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15474500000015

第15章 祝盟(2)

这就是上古皇帝的祝文了。虞舜在春天的祭田辞中说:“扛着长耜,在南亩农田上努力耕作,四海之人都有穿有吃。”为民谋利的思想,已表现在言辞中了。到了商汤,德行一天一天高起来。他用黑色的牛来祭告上天,把四面八方之人的罪过,都归在自己一人身上。这就是他的祭天之词。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用“万物齐生”等话来祭天祭地;用“光明普照”等话来拜迎日出;用“早起晚睡”

等话,祝告于祖孙合庙的祭祀;用“多福无疆”等话,写进祭祖献食的祷辞,此外,即使是出师打仗时的祭天祭地,也没有不用祝文的。这些都是为了对神灵表示虔诚,对祖先表示恭敬。春秋以后,亵黩讨好神灵的祭祀多起来,以致祭礼祝文,无神不至。如晋国大夫张老庆贺赵武建成新房子,有祝他长久安居于此的祷词。卫公子蒯瞶身临战场,还作了请求祖先保佑勿伤筋骨的祈祷。可见即使在十分仓促和困难的情况下,也是要用祝祷的。至于《楚辞·招魂》,可说是祝辞最早讲究文采的作品。到汉代的各种祭祀,对所有的礼仪都很重视。汉代帝王一方面搜集儒家的议论,一方面又采纳方士的办法。于是内宫秘祝,遇有灾变,就祝祷把降罪转移到臣下或百姓身上,和商汤王把万方罪过归于自己的用意完全不同。又如汉代用振于击鼓驱疫,简直就和越巫骗人的说法相同。春秋以来的祝祀已经变质了。相传黄帝有对白泽兽的“祝邪之文”,东方朔写过“骂鬼之书”,于是后来的谴责咒文,就极力追求善于责骂。只有曹植的《诰咎文》,才是正确的谴责咒文,又如《仪礼》中所讲祭祀死者的祝辞,其内容只是告请死者来享受祭品;到汉魏时的祭文,就同时还要赞美死者生前的言行。祭文中兼用赞辞,是从祭文的意义引伸出来的。此外,汉代的帝王陵墓,还有关于迁移帝王灵柩的哀策文流传下来;周穆王的妃子盛姬死后,有“内史主持策命”的记载。“策”原只是写明送葬之物,为了表达哀伤之情才写成文的。所以,哀策的内容和诔有相同之处,而这种哀文主要是禀告神灵的。它从赞扬死者的事迹开始,最后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内容上用近于“颂”的文体,却以“祝”文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汉代太祝所读的哀策,其实就是同代祝文的发展。

(二)

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①,在于无愧。祈祷之式②,必诚以敬;祭奠之楷③,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④。班固之祀濛山⑤,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⑥,奠祭之恭哀也。举汇而求⑦,昭然可鉴矣⑧。

【注释】

①修辞立诚:《周易·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原指修理文教以立诚信,这里借指写祝辞的真诚。②式:指祈祷文的格式。③祭奠之楷:

祭奠文的法式。④大较:大略,大概。⑤濛山:唐写本作“涿山”。班固有《涿邪山祝文》,今存四句,见《全后汉文》卷二十六。涿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译文据“涿山”。⑥潘岳:西晋文人。《祭庾妇》: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文残不全,见《全晋文》卷九十三。⑦汇:类聚。

⑧昭:明。鉴:察看。

【译文】

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祝辞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祈祷文的格式,须诚恳而恭敬;祭奠文的格式,应恭敬而哀伤。这就是写祝祷文的大致要求。如班固的《涿邪山祝文》,就是诚敬的祈祷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就是恭哀的奠祭文。列举这些同类作品加以研究,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

盟者,明也。骍毛白马①,珠盘玉敦②,陈辞乎方明之下③,祝告于神明者也④。在昔三王⑤,诅盟不及⑥,时有要誓⑦,结言而退。周衰屡盟⑧,以及要契⑨,始之以曹沫⑩,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咒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晋汉,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注释】

①骍(xīng星)毛:唐写本作“骍旄”。相传周平王东迁时,曾作“骍旄之盟”(见《左传·襄公十年》)。骍旄(máo毛),赤色的牛。白马:

《汉书·王陵传》载王陵说,汉高祖刘邦曾杀“白马而盟”。②珠盘、玉敦(duì对):盟誓用以盛血、食的器具,以珠玉为饰。③方明:用六面六色方木以象征上下四方的神明,这里泛指神像。《仪礼·觐礼》:“诸侯觐于天子,为官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郑玄注:“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④神明:神灵,天地诸神的总称。⑤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帝王。⑥诅(zǔ祖)盟:誓约。⑦要(yāo腰):约。⑧周衰:指东周时期。⑨以及要契:唐写本作“弊及要劫”。译文据“弊及要劫”。弊:运用盟誓的流弊。要(yāo腰)劫:要挟,强制,指下面所讲曹沫、毛遂的行为。⑩曹沫:春秋时鲁国人。《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沫领兵与齐国打仗,三战三败,在鲁国应许献地求和的盟会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恒公”,迫使齐桓公答应退还齐国已占领的鲁国土地。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公元前258年,秦兵围困赵都邯郸,平原君带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求救。因长期谈判未决,毛遂便按剑而上,要挟楚玉说:“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悬)于遂手。”

迫使楚王订立合纵之盟,出兵救赵(见《史记·平原君列传》)。秦昭:

战国时秦国的昭襄王。盟夷:和夷人订立盟约。夷:古代对我国边疆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巴郡阆(làng浪)中(今四川间中)一带夷人。黄龙之诅:

《后汉书·同蛮列传》载秦昭襄王与夷人所订盟文是:“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黄龙:指难得之物,用以表示秦人绝不侵犯夷人。汉祖:汉高祖刘邦。建:封。山河之誓:汉高祖刘邦的《封爵誓》中说:“使河如带,泰山若厉。”(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厉:同砺,磨刀石。意思是希望所封爵位能长期保持,如黄河不会小得像一条带,泰山不会小得像磨刀石。渝始:指违背最初的盟誓。崇替:兴废。预:参与。臧洪:东汉人,字子源。歃(shà啥)辞:指臧洪的《酸枣盟辞》(题目据《全后汉文》)。歃:即歃血,古代盟誓时以鸡狗或牛马之血含于口,以示信用。汉末董卓乱起,一些州郡首领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会盟,臧洪首先登坛,作了慷慨激昂的盟誓。截:断。蜺(ní尼):

同“霓”,这里泛指虹霓。刘琨:晋人,字越石。铁誓:坚定的盟誓。刘琨有《与段匹鞮(dī低)盟文》(载《全晋文》卷一○八),与段匹鞮相盟,共同效忠垂危的西晋王朝。精:精诚。霏(fēi非)霜:雪霜,这里喻坚贞之意。反为仇雠(chóu仇):臧洪后被同时起来讨伐董卓的袁绍所杀,刘琨后被段匹鞮所杀。雠:义同仇。

【译文】

“盟”的意思就是“明”。用赤色的牛、白色的马,盛放在珠玉为饰的祭器中,祝告于神像前的文辞,就是“盟”。早在夏、商、周三代时的帝王,没有盟誓,有时须要约誓,用一定语言约定就分开。到周代衰弱之后,就经常进行盟誓了,其流弊所致,竟出现要挟、强制的手段。开始是鲁国曹沫迫使齐桓公订盟,后来有赵国毛遂要挟楚王订盟。到秦昭襄王和南夷所订盟约,用珍异的“黄龙”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但任何盟誓,只有坚持道义才能贯彻到底,道义不存,就会改变原来的盟誓。可见国家的盛衰,事在人为,盟祝之辞有何相干?如汉末臧洪在讨伐董卓时的《酸枣盟辞》,真是气断长虹;晋代刘琨的《与段匹鞮盟文》,也写得意志坚贞。但他们的誓辞,不仅未能挽救汉、晋的灭亡,当初订盟的双方后来反而成为仇敌。由此可见,信誓之辞如不出自真心诚意,订了盟也是毫无用处的。

(四)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①,祈幽灵以取鉴②,指九天以为正③,感激以立诚④,切至以敷辞⑤,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⑥。后之君子,宜在殷鉴⑦,忠信可矣,无恃神焉⑧!

【注释】

①戮(lù路)心力:合力同心。戮:同勠,并力,合力。②幽灵:鬼神。

③九天:九方之天,这里泛指天。正:证。《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

④感激:有所感动而奋发的心情。⑤敷辞,指写作盟辞。敷:陈,散布。⑥处辞:指用实际行动来对待盟誓之辞。⑦宜在:唐写本作“宜存”。译文据“宜存”。殷鉴:借鉴,原意是殷人以夏之灭亡为戒。⑧恃(shì市):依靠。

【译文】

“盟”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必须叙述有关危急情况,奖励忠孝的品德,约定同生共死,要求合力同心,请求神灵来监视,指上天来作证,以激动之情来确立诚意,并用恳切的意思来写成盟辞,这就是它的共同点。但“盟”

这种文体,不在文辞难写,而难在用实际行动来对待所写之辞。对于后来的盟誓者,这是值得引以为鉴的,讲求忠信就行了,不要依靠神灵!

(五)

赞曰:毖祀钦明①,祝史惟谈②。立诚在肃,修辞必甘③。季代弥饰④,绚言朱蓝⑤。神之来格⑥,所贵无惭。

【注释】

①毖(bì必):谨慎。钦明:《尚书·尧典》中说,尧有“钦、明、文、思”四种道德,所以能安其所当安者。孔颖达疏:钦是“心意恒敬”,明是“智慧甚明”。这里借以泛指祝盟者应有的道德。②谈:说,指祝辞。这里用“谈”

字是为了和“甘”、“蓝”、“惭”等字押韵。③甘:美。④季代:末代,和本书《时序》篇中“季世”同,指晋代以后。弥(mí迷):更加。⑤绚(xuàn渲):文采,华丽。⑥格:来,至。

【译文】

总之,慎重的祭祀基于祭祀者自己的道德,祝史的职责主要是写祝辞。

道德的实诚在于严肃,祝盟的文辞必须写得美善。晋代以后更重文饰,祝盟就写得华丽多采。要是真的能感召神灵,应以诚信无愧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