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15474500000007

第7章 明诗(1)

(一)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①圣谟所析②,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③;舒文载实④,其在兹乎?诗者,持也⑤,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⑥;持之为训⑦,有符焉尔⑧。

【注释】

①“诗言志”二句:这话见于《尚书·尧典》。永言:引申发扬诗中所表达的情志。永:延长的意思。②谟(mó蘑):谋议。《尚书》中有的篇章称为“典”,有的称为“谟”。③“在心为志”二句:这话见于《毛诗序》。④文,指文辞。实:指情志。⑤持:扶。这里引申为培养教育的意思。⑥“三百之蔽”二句:《论语·为政》中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恩无邪。’”蔽:当,引申为概括。无邪:即“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駧(jiōng扃)》中的一句。孔子用这话来概括全部《诗经》的内容是不合实际的。⑦训:训诂,即解释。⑧焉尔:即于是。“是”指孔子的话。

【译文】

虞舜曾说过:“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歌则是引申发挥这种思想情感。”

有了圣人在经典上所分析的,诗歌的含义已经明确了。所以,“在作者内心时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诗歌创作要通过文辞来表达情志,道理就在这里。“诗”的含义是扶持,诗就是用来扶持人的情性的。孔子说过:

《诗经》三百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不正当的思想”。现在用扶持情性来解释诗歌,和孔子说的道理是符合的。

(二)

人禀七情①,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乐辞云②,《玄鸟》在曲③;黄帝《云门》④,理不空绮⑤。至尧有《大唐》之歌⑥,舜造《南风》之诗⑦。观其二文,辞达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⑧;太康败德⑨,五子咸怨⑩:顺美匡恶,其来久矣。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

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注释】

①禀:接受,引申为赋性。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②葛天氏乐辞云:“氏”、“云”二字是衍字,应删去。葛天:即葛天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③《玄鸟》:《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葛天氏的时候,曾有人唱八首歌,《玄鸟》是其中第二首。“玄鸟”是燕子。④黄帝《云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讲到,周代曾用《云门舞》来教贵族子弟。汉代郑玄注,说《云门舞》是黄帝时的舞乐。⑤理不空绮(qǐ起):

“绮”应作“弦”。“不空弦”是说《云门》既已配上乐器,就必有乐词。

这是刘勰为探究古代诗歌的原始状况而作的推断。⑥《大唐》:相传为对唐尧禅让的颂歌,载《尚书大传》。⑦《南风》:相传是虞舜作的诗,载《孔子家语·辩乐解》。⑧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秩序。⑨太康:是夏禹的孙子,因荒淫而失国。⑩五子:太康之弟。有两说:一说为太康弟五观,一说为太康的五个兄弟。刘勰说“五子咸怨”,是取后说。《尚书》中有《五子之歌》,共五首,是后人伪作。匡:纠正,即规劝讽刺的意思。暨(jì计):及,到。《雅》《颂》:这里没有提到《风》,是为了四字成句的原故,应该也包括《风》。圆:全。四始:指《国风》、《小雅》、《大雅》、《颂》。彪炳:光彩。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体和赋、比、兴三种作诗方法。环:围绕,引申为周密。子夏:孔子的弟子。监:察看,明白。绚(xuàn渲)素:《论语·八佾(yì意)》中说子夏从“素以为绚兮”这句诗中,理解到必须先有忠信的本质,然后才学礼仪。“素以为绚兮”的意思是说绘画先有粉地,然后加彩饰。素:白色。绚:彩色。这句诗是《诗经》中没有的逸诗。子贡:孔子弟子。琢磨:《论语·学而》中说,子贡从“如琢如磨”等诗句中,领会到孔子勉励他不要自满的意思。琢、磨是说治玉石的人精益求精。“如琢如磨”是《诗经·卫风·淇(qí奇)澳(ào傲)》中的一句。商:子夏姓卜名商。赐:子贡姓端木名赐。殄(tiǎn舔):尽。风人:采诗的人。传说周代统治者曾派人采集民间歌谣。辍(chuò龊):停止。观:示。讽:诵读。酬:主人劝酒。酢(zuò坐):客人回敬。荣:荣宠。吐纳:指诵诗。身文:本身的文采,这里指口才。逮(dài代):到,及。《离骚》:这里是以《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典:五帝的书,这里泛指古代的书。《仙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曾使博士作《仙真人诗》,诗今不传。

《汉书·艺文志》中说,名家有黄公疵,是作《仙真人诗》的博士之一。

【译文】

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从前葛天氏的时候,将《玄鸟歌》谱入歌曲;黄帝时的《云门舞》,按理是不会只配上管弦而无歌词的。到唐尧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风诗》。这两首歌辞,仅仅能做到达意的程度。后来夏禹治水成功,各项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了歌颂。夏帝太康道德败坏,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自己的怨恨。由此可见,用诗歌来歌颂功德和讽刺过失,是很早以来就有的做法了。从商朝到周朝,风、雅、颂各体都已齐全完备;《诗经》的“四始”既极光辉灿烂,而“六义”也周密精深。

孔子的学生子夏能理解到“素以为绚兮”等诗句的深意,子贡领会到《诗经》中“如琢如磨”等诗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他们有了谈论《诗经》的资格。

后来周王朝的德泽衰竭,采诗官停止采诗;但春秋时许多士大夫,却常常在外交场所中,朗诵某些诗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望。这种相互应酬的礼节,可以对宾客表示敬意,也可以显出自己能说会道的才华。到了楚国,就有讽刺楚王的《离骚》产生。秦始皇大量焚书,但也叫他的博士们作了《仙真人诗》。

(三)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①。匡谏之义②,继轨周人③。孝武爱文,《柏梁》列韵④。严、马之徒⑤,属辞无方⑥。至成帝品录⑦,三百余篇⑧,朝章国采⑨,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⑩,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辞。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注释】

①韦孟:西汉初年诗人。作品有《讽谏诗》和《在邹诗》,都是四言诗,载《全汉诗》卷二。②匡谏之义:韦孟的两首四言诗,主要是匡劝楚王戊的。③轨:法则。④柏梁:是汉武帝所筑台名。《古文苑》卷八载《柏梁诗》,据说是武帝和群臣联句作成,每人一句,句句押韵。⑤严:严忌,本姓庄,又叫庄忌。马:司马相如,都是西汉中年的作家。严忌有《哀时命》一篇,司马相如相传有《琴歌》二首,都是骚体侍。《哀时命》也收入《楚辞》。⑥属辞:即写作。属:连缀。方:常。⑦品:评论。录:辑集。⑧三百余篇: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当时歌诗有二十八家,三百十四篇。⑨朝:

朝廷。章、采:都指作品。“国”与“朝”对称,所以“国采”指全国范围内的诗歌。⑩遗翰:遗留下来的作品。翰:笔,这里指作品。李陵:

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文选》卷二十九载他的《与苏武诗》三首。

班婕妤:汉成帝时宫人。《文选》卷二十七载她的《怨诗》。《召南》: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其中的《行露》,每章六句,四句是五言的。

肇(zhào照):开端。孺子:儿童。《沧浪》:即《沧浪歌》,《孟子·离娄》中说孔子曾听到儿童唱此歌。全曲:《沧浪歌》全诗四句,除“兮”

字外,都是五言。《暇豫歌》:载《国语·晋语》,共四句,有三句是五言,一句四言。优:倡优,古代奏乐或演戏供人玩乐的人。这里指晋国优人,名施。相传《暇豫歌》是优施所作。《邪径谣》:见《汉书·五行志》,共六句,全是五言。成世:指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7年)。阅:经历。《古诗》:指《古诗十九首》,载《文选》卷二十九。枚叔:枚乘,字叔,西汉初年作家。《玉台新咏》把《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等九首列为枚乘的作品,但未必可信。《孤竹》:即《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列此诗为无名氏杂曲。傅毅:字武仲,东汉初年作家。除《冉冉孤生竹》一首传为他的作品外,还有一首《迪志诗》,是四言诗。体:风格。散:

分布。散文:即抒写。附:接近,这里有描述逼真的意思。怊怅(chāochàng抄唱):悲恨。切:切合。冠冕(miǎn免):帽子,这里引申为首屈一指的意思。张衡:东汉中年文学家、科学家。《怨篇》:指他的《怨诗》,四言八句。《仙诗缓歌》:可能指乐府杂曲的《前缓声歌》。雅:常常。新声:新的音节,引申为风格上的特点。

【译文】

汉朝初年的四言诗,首先有韦孟的作品,它的规讽意义,是继承了周代的作家。汉武帝爱好文学,便出现《柏梁》诗。当时有严忌、司马相如等人,他们写诗没有一定的程式。成帝时对当时所有的诗歌进行了一番评论整理,共得三百多首。那时朝野的作品,该算是相当齐全丰富的了,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和班捷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不过在《诗经》中,《召南·行露》就开始有半章的五言;到《孟子·离娄》所载的《沧浪歌》,就全是五言的了。此外,较远的如春秋时晋国优施所唱的《暇豫歌》,较近的如汉成帝时的《邪径谣》,都是五言的。根据上述历史发展的情况,足证五言诗很早就有了。还有《古诗十九首》,写得很漂亮,但作者不易确定,有人说一部分是枚乘作的,而《冉冉孤生竹》一首,又说是傅毅所作。就这些诗的辞采的特色来推测,可能是两汉的作品吧?从行文风格上看,朴质而不粗野,能婉转如意地真实描写客观景物,也能哀感动人地深切表达作者的内心,实在可算是两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至于张衡的《怨诗》,也还清新典雅,耐人寻味。《仙诗缓歌》,则有新的特点。

(四)

暨建安之初①,五言腾踊:文帝、陈思②,纵辔以骋节③;王、徐、应、刘④,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⑤,狎池苑⑥,述恩荣⑦,叙酣宴⑧,慷慨以任气⑨,磊落以使才⑩。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