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消失记——大地母亲的叹息
15474600000002

第2章 宝贵的土地资源(1)

孕育万物的土地

土地可以孕育万物,它可以长出粮食,可以为果树提供营养水分,让它结出美味营养的水果。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坚实的土地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为它,人类才能直立于世,因为它,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的观点是——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使在空间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甚至在遥远的将来,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包括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在内,很难想象能脱离土地而存在。

全球陆地总面积1480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60万平方千米。在陆地总面积中,实际受人类活动控制的约13400万平方千米。全球可耕地约1371.6万平方千米,仅占陆地总面积的9.27%;牧场草地3157.4万平方千米,占21.33%;森林和林地4068.4万平方千米,占27.49%。三者合计8597.4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58.09%。这是为人类提供衣食的最基本的土地资源。

陆地的总面积,除今后小面积的围垦滩涂外,其总量基本上是个恒量,相对于个恒量,相对于无限增长的人口而言,土地是个有限的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面积有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珍惜每一寸土地。

大地母亲

相传,在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娅是最早的神,她是世界的开始,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后代。

盖娅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安泰的大力士。他力大无穷,无人可敌,只要他的双脚不离地,就能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吸取力量,战胜任何敌人。

神话终归是神话,但神话却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大地的。事实上,大地孕育了无数的植物,而植物又间接地养活了动物和人类。

这里所说的大地,实际上指的就是土壤——岩石圈,这个圈层也称作地壳,它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体积只占地球体积的0.5%。

“蛋壳”的结构

有人把地球的核心——地核比作蛋黄,把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地幔比作蛋清,那地壳就好比蛋壳。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处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比较厚,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就有60千米~80千米厚i有的地方则比较薄,如大西洋海盆地区的厚度只有5千米~6千米。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这个厚度只占地球半径的1/200。地壳的上下层结构并不相同。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度较小的花岗岩组成,因为花岗岩的成分为硅和铝,所以这一层又被称为硅铝层;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的玄武岩组成,玄武岩主要含镁、铁和硅元素,故地壳的下部又称硅镁层。

复杂多样的土地

我国位于东半球北部,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北自漠河以北的黑龙江,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东自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上,领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合总土地面积9.6亿公顷。当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南方的椰林仍是郁郁葱葱;西方还是午夜,而东方太阳已经升起。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湖泊广泛分布。西南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中有许多海拔7000米以上的雄伟高峰。万山之冠的珠穆朗玛峰,矗立于翻涌的云海之中,山上终年积雪,冰塔林立,冰川纵横,雪线以下草地宽广。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千里。西北部多宽广的盆地,南部为大面积的丘陵山地,有很大的生产潜力。整个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从太平洋吹来的潮湿空气,可以长驱直入来到内地,因而我国东部地区和西南各省的雨量丰沛。

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都自西而东横穿万里,滔滔江水灌溉着万顷良田,给我们以发展农林生产之利。

我国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地形、土壤等的变化很大,土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自然环境景观成分多样性和复杂性十分突出。除了极地苔原和热带荒漠外,世界上所有主要植被和土壤类型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

据现有资料统计,我国已有567个较重要的植物区系,其中针叶林64个,阔叶林137个,竹林37个,灌木丛和灌草丛110个,草原和稀树草原49个,荒漠49个,高寒垫状植被9个,草旬63个,沼泽19个,水生植被24个,以及高山冻原类型5个和高山泥石流滩稀疏植被类型1个。尤其是长白山顶部的高山冻原、横断山脉的高山硬叶常绿栎林、藏北高原阿里南部的高寒荒漠等,都是非常独特的植被类型。在土壤方面,可分为褐棕土、红壤、黑土、棕栗土、漠土、高山土、风沙土、岩性土、水成土、盐碱土和水稻土等11个土纲系列。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北部的白浆土、西藏高原的高山寒漠土等,也都是在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发生的特殊土类。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水稻土、华北平原的黄潮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塬土及河西走廊与塔里木盆地一带古绿洲中的灌淤土等,都是人类长期耕种熟化改变了原来土壤性状而形成的耕作土壤。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们常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概括我们国家的基本特点或国情。如果以我国资源的绝对量为依据来看,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它未能客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因为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的相对量更有实际意义,所以,除了这两句话以外,还应加上“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底子薄、人口素质低”。

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提法,曾激起我国人民的无限自豪之情。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在较高的基数上急剧增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迅速下跌。不少有识之士惊呼,我国资源是“博而不富”。许多资源的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资源的有限性是很突出的。

土地资源是财富之母,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少,人均耕地更少,我们一定要珍惜与合理利用。

我国无论是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的耕地、林地和牧地面积,不仅低于许多国家,而且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第八位,草地居第二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目前,我国每人平均占有土地仅为世界平均数的30%。从世界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26个国家看,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美国的1/8,比人口密度高于我国一倍的印度还少2/5。按人均占有耕地排序,我国仅高于日本和埃及,名列倒数第三名,在世界人均耕地总排序表中居第67位。

在我国土地总面积中还有1/3是沙质荒漠(60万平方千米)、戈壁(56万平方千米)、寒漠(15万平方千米)、永久积雪和冰川(5万平方千米)、石骨裸露山地(46万平方千米)等难以利用的土地。由于我国农垦历史悠久,解放后又陆续开垦了近0.4亿公顷的荒地。因此,质量好的后备土地资源已为数不多。估计今后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农林牧用地共1.2亿公顷左右。在目前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仅占60%左右。如在现有不足1亿公顷耕地中,低产地占1/3以上;1.64亿公顷的林地中,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占30%左右;2.2亿公顷草地中,提供的畜产品不多,草场载畜量和生产力远远低于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