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消失记——大地母亲的叹息
15474600000003

第3章 宝贵的土地资源(2)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状况相反,我国耕地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减少。据报导,在最近的二十年里,人口增加了4亿多,平均每年净增2000万人口左右,而耕地却减少了约0.33亿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6万公顷。1950年我国有人口5.5亿,人均占有耕地0.17公顷,到1990年有人口11.6亿(含港、澳、台),人均占有耕地0.085公顷,40年里减少了一半。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加之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力减退、海岸侵蚀以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使可利用的土地不断减少。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土地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分布不平衡。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平原面积狭小,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2%,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对农业有利的低山丘陵也都集中在这里,导致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同时也是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地;西部多为沙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难以利用的土地。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合计共占全国总面积的52%,但只有全国7%的耕地。

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别也很大。如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地肥沃,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一年一熟;华北地区虽然热量较东北丰富,且平原广阔平坦,耕地多,但水源严重不足,变率大,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多,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土质疏松,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少、植被稀,水土流失严重;秦淮以南地区,水热资源比较丰富,但平原狭小,丘陵、低山广布,耕地不足,土壤偏酸,多为一年两熟或三熟。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立方米,为世界平均110立方米的,71.8%。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我国现有土地总面积为9.6亿公顷,其中耕地约1.3亿公顷,林地约1.2亿公顷,草地3亿公顷,城市、工矿、交通用地0.8亿公顷,沙漠戈壁、荒漠1.3亿公顷,冰川、永久积雪5000万公顷,寒漠0.15亿公顷,石质裸岩0.5亿公顷,宜农宜林荒地1.3亿公顷,内陆水域0.3亿公顷。我国农业用地比重较小,城镇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7%。

生产力集中在耕地面积上

1.4亿公顷耕地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林草用地合计约4亿公顷,而现实生产力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仅占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所用木材也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田绿化。所以,耕地是中国土地的精华。

土地利用潜力大

由于经济发展过程和人口影响,中国对土地的利用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特征,克服和改造土地限制因素的能力仍然不高。目前,各类土地资源利用一般存在着不够充分、不尽合理的地方,利用潜力仍然很大。

耕地。以耕地开垦而言,各地区开发程度悬殊很大。东南部的平原、盆地、浅丘达50%~60%;而丘陵、山地一般占10%~20%,西北部目前开垦的土地局限于局部的绿洲和河谷平原,垦殖指数均在10%以下。全国各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可垦宜农荒地,现有耕地2/3是中、低产田,水浇地不到一半。农业生产发展、耕地生产力仍可望有较大提高。

我国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4左右,绝大部分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旱田80%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旱田中水浇地占30%左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5%,早涝保收高产农田占耕地面积的23%左右。因此,还有较大潜力。

林地。我国林业用地中,森林只占林业用地的44.8%,疏林地、灌木林地、苗圃、未成林和无林地等共占55.2%。据研究,若全国林业用地的90%全部绿化(2.4亿公顷),加上耕地防护林5%(30万公顷)、天然草场护牧林1%(30万公顷),以及水面周围和其他绿化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最大可能为26%,即可比现在的森林面积扩大一倍,林果产品和林特产品产量也有很大的增长。

牧业用地。目前,我国的草原利用一般比较粗放,产草量不高,广大的夏、秋草场利用很不充分。如果改善草原水利条件,人工播草、养用结合,牧业用地的载畜量将会扩大。

城镇居住地。我国城镇土地人口密度普遍较低,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50个大城市市区人口密度平均为1793人/平方千米,而日本大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200人/平方千米,美国为2778人/平方千米。我国城市房屋总面积中,平房占54.57%,城市建筑楼层数平均为两层左右,这在城市发挥聚集效益,提高土地的经济供给上有很大余地。

土地利用不均衡

我国各类用地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大。最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对比上。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黄河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一直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再转向沿青藏高原东南缘至中缅国境线上。在此线的东南部,耕地、林地、沼泽、淡水湖泊、外流水系以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是全国农、林、渔业等最集中的产区;畜牧业以合饲为主,土地垦殖指数较高。此线以西,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以及绝大部分的草原,农用地中以牧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并且以放牧为主,垦殖指数低。

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差异也很大。在西北部农牧区内,可分为以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柴达木盆地等组成的北部干旱灌溉农牧区,以及南部青藏高原高寒农牧区;在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水田农业区和北方旱地农业区。此外,由于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异,土地利用也有垂直分带分层现象。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也因功能不一样,呈一定的地域分异。工矿城市,特别是以冶金工业为主导的城市,需要大面积的堆场,工业用地较多。特大城市人口密集,土地价格高,人均用地少;反之,县城规模小,土地价格低,人均用地多。

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黄河、长江等数条大河每年就有占世界河流排沙总量1/4的泥沙泄入大海,因此水土流失也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自建国以来虽然治理了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但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解放初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约150万平方千米,扩大了1/3,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6,分布在近1000个县的范围内。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左右,所带走的有机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氮磷钾肥,几乎是目前全国化肥的使用量。有的地区每年要冲走1厘米厚的表土层,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需要180~400年的时间。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其中最严重有28万平方千米)、北方土石山区、南方丘陵山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及支流嘉陵江中上游地区、东北的西辽河上游地区等。

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危险依然存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十年内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可能扩大到170万~180万平方千米,流失量将增加20%~25%,土地生产力会大大降低。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有限资源。在人类一切环境问题中,空气和水的污染固然十分严重,一旦采取治理措施,情况就能好转;然而,目前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占第一位的环境问题是:全世界的肥沃农田正在急剧的消失,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灾难给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有的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