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消失记——大地母亲的叹息
15474600000005

第5章 土地污染带来的灾难(2)

2004年,长江三角洲征地价每公顷37万至45万元,一级市场出让价每公顷210万元至525万元,市场价是征地价的5至10倍,这是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地方政府征地越多土地收入越多,不少地方成为“卖地财政”;征地使用者得一份征地就得一份土地租金,用地越多地租越多,地方政府为GDP政绩也乐意压低地价为投资者输送土地,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以零地价招商引资。

耕地锐减,我国耕地与粮食安全缺口显现。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达95%,但是,食用油自给率不足40%,2007年进口3082万吨大豆,大概需要用地2亿多亩,进口838万吨植物油,至少需要用地2亿亩,这两项进口物资相当于在国外占用4亿亩耕地,这就是说我国有4亿亩耕地缺口。

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暴涨,粮食出口国或减少出口或禁止出口,导致一些粮食进口国发生粮荒,从而引起社会动荡,粮食危机一度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蔓延。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亦引起各界关注,有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短期无虑,长期堪忧。因此,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到布朗“危言”不再“耸听”时,可就晚了。

土地资源退化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威胁。土地资源退化直接的受害者是农业,没有发达的农业,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发展。有人认为,我国人均资源少,不能独立解决供需矛盾,应以出口工业制品来换取进口大量农产品。这有一定的道理。应当承认,我国人均耕地少,不能追求一切农产品都完全自给,应适量进口。但我们也应看到两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首先世界上农产品的贸易量是有限的,世界上需要农产品的国家较多,世界上饥饿人口也迫切需要粮食,像我国这么多的人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剩余粮食可以养活我们。其次,目前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工业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是很强,换汇能力不是很大,我国的现代化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外汇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进口农产品受到限制。第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棉花等战略性物质,大量进口,压抑国内农业发展,一遇到特别情况,自给能力不足就会受制于人。

月牙泉在呼救

举世闻名的甘肃敦煌月牙泉在上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降,月牙泉如今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据有关专家介绍,如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抢救,30年后月牙泉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千米处,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古称沙井,又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因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如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水质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有数十米。泉水虽常常遭遇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不被流沙淹没,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沙漠第一泉”。

昔日的月牙泉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月牙泉边,白杨挺立,垂柳依依,花香袭人,芦苇摇曳,野鸟飞舞,风景如诗如画。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并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吃了这种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此,月牙泉又被称为‘药泉’。20世纪50年代测量时,月牙泉泉水没有大的变化,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湖水面积22.5亩,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月牙泉的危机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乎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地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总下降幅度达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分成两个小泉不再是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月牙泉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如果再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为拯救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总投资4100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应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这一工程已于2008年5月完工,月牙泉水位得到稳定并逐步提升。

随着甘肃敦煌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部分投入使用,月牙泉水位不断回升。近日,敦煌月牙泉再生“子泉”,出现了“三泉相依”的奇观。

DDT的功与过

自从1874年德国化学家蔡德勒发明DDT以来,特别是1939年瑞士盖吉化学公司职员保罗·穆勒发现DDT强有效的杀虫作用后,DDT显示了它极大的威力。它曾帮农民在一夜之间消灭田禾虫害;曾在两三天内制止住意大利伤寒的蔓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使盟军士兵免受虱子、臭虫和蚊子引发的疟疾、霍乱等流行疾病之害;曾在短时间内使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等等。为此,保罗·穆勒获得了诺贝尔发明奖。

然而,当人们为DDT的杀虫威力而欢呼的时候,却忽视了它对其他生物及人类造成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DDT被广泛用于卫生和农业,在防治病虫、草、鼠害,保障农业增产增收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就在DDT被大量使用20年后,美国科学家发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了鸟儿飞来报春,原来清晨早起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现在却是异常寂静。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她震撼全球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对某些化学农药的危害做了生动的描述。在美国中部有这样一个城镇,那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周围的环境都很和谐:它坐落在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树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田野上j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树散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汇成了生活着鳟鱼的绿阴池塘。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里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曾经荡漾着乌鸦、鸽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现在都消失了,剩下的是一片寂静。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农夫们抱怨他们无法再养猪了,因为新生的猪崽很小,活不了几天就死掉了。苹果树开花了,但因为没有蜜蜂授粉结不出果实。曾经那么引人注目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浩劫后的焦黄枯萎的植物。小溪也失去了生命,因为鱼已经死亡。这里已被生命所抛弃,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寂静的春天,无声无息……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笼罩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不祥的征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纷纷病倒和死亡,农夫们诉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医生们则为病人出现的新病而感到困惑莫解。原本热闹的小镇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园中觅食的乌不见了。

《寂静的春天》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它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论证,揭示了高技术生产的残酷一面:它毒化了大地原本纯洁的空气、水质和土壤,DDT这类化学物品在杀死有害昆虫的同时,也伤害了鸟类和野生生物,污染了江、河、湖、泊,大量能源的消耗使土地荒芜,空气污浊,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作者从美国许多地方春天不闻啼鸟声的异常景象入手,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描述了农药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呈现出一片寂静。她大胆地告诉人们:“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狼狈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30多年过去了,卡逊“明天的寓言”不幸成为今天的现实:威胁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已经来临。

人们不能否认,当今世界的确存在着书中描绘的残酷事实。合成杀虫剂使用不到20年,就已经传遍动物界和非动物界,到处皆是。早在数年前施用过化学药物的土壤里仍有余毒残存,它们普遍地侵入鱼类、鸟类、爬行类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躯体内,并潜存下来。在荒僻的山地湖泊的鱼体内,在泥土中蠕行钻洞的蚯蚓体内,在鸟蛋里面都发现了这些药物。甚至在人类的身体中也发现了这些有毒物质,它们不仅出现在母亲的奶水中,而且还出现在未出世的婴儿的细胞组织中。从陆地到海洋,从北极到南极,到处都可以发现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化学农药的踪迹。严峻的现实告诉人们,用于对付昆虫的“化学武器”已经转过来威胁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是人类的巨大不幸。

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因其化学性能比较稳定,不易分解,大量施用后,不仅污染作物,还会引起土壤的污染,并通过空气、水流、人体、动物体或其他有机体传播开来。现在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可以发现这些农药。

我国农业曾长期大量施用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它们大部分残存于耕层土壤中,进而污染农作物。我国粮、菜、茶、烟草中都曾检出过有机氯农药残留。我国于1983年禁止了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的生产并停止使用这类农药,但根据专家的分析预测,要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土壤中DDT、六六六的残留污染才能基本消除。

国际上已采取措施限制某些剧毒农药的使用、注册及更新注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成功地实施减少农药使用量50%的计划。我国也制定了限制部分剧毒农药的使用及农药在食品及饲料中最高残留限量的规定。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生物防治法来替代农药解决病虫害的问题,并且研究如何处理杀虫药剂污染的水源、土壤和农作物残留问题。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再也不会因惧怕农药残留而顾虑重重。

在地球51000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面积只有1494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29.2%,其中还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如果减去这部分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则地球上无冰雪的陆地面积仅为13300万平方千米。从这个数字来看,土地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但是陆地总面积中有大约20%处于极地和各大陆的高寒地区,另有20%属于干旱区,20%为山地的陡坡,还有10%的陆地岩石裸露,缺乏土壤和植被。以上四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限制性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的30%才属于“适居地”。

然而,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限的“适宜地”也在自然及人为的各种因素下不断减少。人口的飞速增长,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全世界都在拼命榨取土壤的肥力,约占全球植被面积11%的土地发生了中等或严重的土壤退化。全世界每分钟有11公顷、全年有近6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化。全世界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多达250余亿吨。全世界每年损失农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目前,全球土地资源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