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公民基本法律知识文档
15479200000001

第1章 社会主义法制基本知识(1)

我国的国体是什么

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

我国的政体是什么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全国的和地方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并通过国家的权力机关,组成全部国家机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以及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由我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法律与国家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的产生、制定和实施、性质、内容、表现形式、发展变化都依赖国家。

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①法律确认国家政权;②法律执行国家职能;③法律完善国家制度;④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运行。

法律与生产力法律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通过制约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法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法律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法律通过调整生产力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凡良法促进生产力发展,恶法则阻碍。

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1.政治对法律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法律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影响作用:①政治体制;②政治功能;③政治角色的行为;④政治运行和发展。

2.法律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法律有决定作用:①决定法律的性质;②决定法律的基本内容;③决定法律的发展变化。

法律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①有选择和确认作用;②有加速延缓作用;③对符合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有有保障和促进作用。

法律与政策

法律与政策:政策对法律有指导作用,法律对政策有保障作用。

法律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和区别:①一致是经济基础、价值取向、指导思想是一致的;②区别是意志属性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实施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稳定性不同、程序化不同。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相互作用:①执政党政策是法的核心内容;②法是为贯彻执政党政策;③政策充分发挥作用,能指导法律,促进社会主义法的实现;④执政党政策和法不能对立,但也不可等同。

执政党领导和依法治国:①依法治国要坚持党领导;②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③政党行为法律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种类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违宪制裁: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所实施的强制措施。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人大及常委会是行使违宪制裁权的机关。

民事制裁:以财产关系为核心。

刑事制裁:又称刑罚,它是人民法院对于犯罪行为者根据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措施。

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指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可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劳动教养三种。

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责任方式一般情况下可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法律事实。

定义: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法律解释的含义(1)对法律规定的含义的说明:①对象是法律规定及其附随情况;②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③有一定价值取向。

(2)法律部门的定义法律部门的定义:也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同类法律规范组成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是交叉关系。

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又称法制监督,狭义指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广义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的监督。

法律监督的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

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各种公务活动,广义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

法律监督的内容:主要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的合法性,包括内容和程序是否合法。

法律监督的意义:根本是维护法律尊严和统一。①保障国家法律体系完整统一,建立法的权威;②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维护法的权威;③是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确保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途径。

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①国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②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人民监督、舆论监督。

我国的法律有哪些表现形式

我国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行政规章;⑦特别行政区的法;⑧国际条约。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什么叫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为了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法治的综合定义和概念

“法治”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与人治、德治相对立的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

法治与德治:现代社会,法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较道德调整机制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法律有固有的局限和特点,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

1.“法治”意指依法办事

在现代法治社会,依法办事不仅要求普通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不能例外,其核心是官吏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人人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要素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实质是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是依法办事的前提,“执法必严”是依法办事的中心环节,“违法必究”是依法办事的保障。

2.“法治”意指良好的秩序

达到某种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履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

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实行和实现的结果,是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社会生活基本方面已经法律化制度化。

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忠实履行义务,积极维护权利。

社会秩序在法律秩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3.“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是有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4)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正当利益给予无差别的保护;法制的含义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司法、法律监督的总称。

古代法制:主要是和人治、礼治相结合的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法制:建立在资本主义民主基础上,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

社会主义法制: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基本要求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法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法治国家的条件

1.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的法律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从而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市场经济培育了社会的自治能力,造就了一支外部制约政府权力的经济力量。

2.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

民主政体特征是主权在民,民主政体是法治国家根本政治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说明了国家权力的性质:①国家权力源于社会,是社会上个体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择出来的;②国家权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才组建起来的,所以要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服务于这一目的,要对国家权力进行规范和限制。

3.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制度基础

法治的良法基础是靠少数服从多数的代议制度和立法程序来保障,法律实施靠国家权力保证,国家权力又靠民主原则确立的国家法治通过三权分立和宪政规制国家权力,而三权分立和宪政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众多渠道参政议政,是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有力保障民主政体限制国家权力的膨胀,大力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的自治能力。较高的全民文化素养,即需要特定类型的文化作为观念基础。

4.法治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

要求正视事实,实事求是对待人性固有弱点、社会固有的矛盾以及法律自身局限。

法治国家要求权利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弘扬:①对公职人员来说,自觉维护社会成员的民主自由;②对普通社会成员来说,具备理性的权利观念,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对义务有正确的认识。

法治国家的实现还需要发达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①制度意识:人们关于制度的观念;②规则意识:指人们在行为处事,人际交往中,尊重规则,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和指引的意识。

法治国家的标志

(1)完备而良好的法律体系;

(2)严格的执法体制和公正的司法体制;

(3)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

(4)高素质的执法、司法人员;

(5)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

什么是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