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的源头克诺索斯
在公元前2∞0年一公元前1450年间,地中海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宫是米诺斯文化的中心。而在克里特岛以北的110千米处有一座火山岛,即桑托林岛(现称锡拉岛)。
大约是在公元前1450年,在托林岛和克里特岛发生了若干次破坏性极大的地质变动。人们不知道这些变动是间隔几年才发生的,还是同时爆发的。但是大家已知道,桑托林岛有过巨大的火山爆发,之后又遭海啸侵袭。桑托林岛上的居民住所完全被熔融的岩流毁灭。同时,大量的火山灰云升入空中。而根据一些考古学家的意见,火山灰掩埋了克诺索斯宫。
可以肯定的是,当20世纪初克诺斯宫被发掘出来时,考古学家们挖穿了火山喷出的物质。他们还发现了受地震严重破坏的痕迹,地震可能是同一次地质变动引起的。有一种推测认为,地震可能先发生,使米诺斯人有时间离开克诺索斯宫,驾船逃跑。然而后来他们可能被海啸淹没了。
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这次灾难标志着米诺斯文化的淹没。
桑托林岛在历史上一直是火山喷发的场所。最壮观的一次是公元前196年的海底火山喷发,当时从海面喷射出的火焰持续了4天。这次火山喷发结束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
哈拉巴文化由盛转衰
哈拉巴是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遗物,还发现了刻有文字符号的印章,迄今尚未完全解读。
哈拉巴文化是在印度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印度河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适于农业。印度河全长3200公里,夏季河水水量非常充足,因此这一带物产丰富、交通发达,为哈拉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哈拉巴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豌豆、甜瓜、椰枣、棉花、胡麻等。人们已经驯服了水牛、黄牛、山羊、绵羊、猪、狗、猫、鸡、象、骆驼等。他们使用青铜制的农具,另外还把水牛用作牲畜。人们还在和洪水进行的斗争中,学会了筑坝和引水灌溉。在手工业方面,有冶金、粮食加工、制陶,还有棉、毛纺织,刺绣、染色等。此外,还有珠宝制造和象牙工艺等。
印度河流域的商业也非常发达。本地出产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宝等输出到西亚等地,自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地区运进工艺品原料。陆路交通主要使用车辆和牛、骆驼等运输;在水路有船只。形成了度量衡制度。人们用介壳尺和青铜杆尺计量长度。用砝码来衡量重量,用小砝码进行珍宝珠玉的买卖,用二进位制;用大砝码衡量非贵重物品,用十进位制。
已经有了记载语言的文字,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哈拉巴文化的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当时的全部文字符号有417个。后来文字中的图形符号已经消失了,这些文字已经简化,基本符号只有22个,有的符号加上了短划线,也有两个符号连写的。这些文字到现在还不能解读。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这一文化的两个重要中心,也是当时两个最大的城市。它们各占地达85万平方米,人口也达到3_4万人。城市规划中的供水排水系统完善,几乎每一住屋都有自备水井,每条巷道有一口公共水井。排水则用阴沟,在大街下有深30一60厘米,宽20—45厘米的主沟,每户又有支沟与主沟相通,楼上的污水经垂直的水管通向地下沟道。这些水最终经下水道流进大河。
这里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上层人物住的是庭院宽敞、设备完善的高楼大厦;穷人则只能住矮小、简陋、拥挤不堪的茅舍。富人使用的物品甚至小孩儿的玩具都镶有珠宝;而穷人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壳制的粗劣物品。
人们的生活内容相当丰富。人们吃的有肉、鱼、面包、饼、蔬菜、水果、牛奶等,穿的有棉布和毛织品。日常用具有碾谷石磨、擦肉具、制饼模子、烘面包的炉子、做菜的锅、过滤的穿孔陶器以及盛放食物和饮料的碗、盘等。此外还有照明的灯、烧香的炉。人们注重打扮、装饰,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各种骰子、棋盘、手鼓、响板、竖琴、七弦琴等,均有发现。
哈拉巴文化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突然衰灭。其中有些地区,例如摩亨·佐达罗更是遭到巨大的破坏。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便莫名地熄灭了。
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外族入侵说。持此说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而且在这座城市的街巷和房屋里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
例如,在下城南部的一所房屋里,发现有13个遇害成年男女和儿童的骨骼横躺竖卧。同时,被杀的人中还有一个头盖骨上有146毫米深的刀痕,大概是被入侵者用剑砍杀而死的。此外,大街头井旁都发现有尸骨,有些尸骨上留有刀痕,有的四肢呈痛苦的挣扎状。
在下城北部的街巷中,还发现有另一骨骼群,在他们附近还有两根象牙,这一切似乎表明象牙雕刻匠人一家的不幸遭遇。持此说者认为,摩亨·佐达罗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东奔西逃,从此古城荒凉了。同样地,哈拉巴文化区的其他城镇也遭到了或轻或重的破坏。
而在哈拉巴卫城上层更有明显的衰落迹象,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这里人们发现有新的陶器类型与哈拉巴文化并存。这一切说明有新的入侵者占据了哈拉巴文化区域。但疑问也随之而来:这些新的入侵者是谁?过去很多学者把他们同吠陀时期的印度——雅利安人联系在一起。可是据史书记载,吠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入侵年代要晚得多,他们与哈拉巴文化的毁灭整整相隔有几个世纪。
其二是地质和生态变化说。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是根据印度河床的改造、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灾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这一切都会给古城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此外,河水的泛滥、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也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不过古城文化毁灭的原因可能因地而异,例如海水的后退对沿海的港口城市会带来很大的破坏。而且有的学者还认为《百道梵书》所记载的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和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吧。
消失的良渚文化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辖下的一个镇,南依人间天堂杭州,北接鱼米之乡湖州,境西有连绵起伏的山丘,东有一望无际的沃野。在汉语词汇中,“良”意为好、佳、美,“渚”意为水中陆地,在当时给这方土地取名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眼中,位于杭州市东北部余杭区境内的良渚就是江南水乡中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了。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一种以稻作渔捞为主的原始农业文化。中国是一个很早就崇尚玉器的国家,良渚玉器虽然不是最早的玉器,但因为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和制造水平高超等特点,使得在良渚文化时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出现能够与之相媲美的玉器文化。
良渚玉器种类繁多,但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件:玉钺、玉璧和玉琮。
先说玉钺,它是用玉石制作的大斧子。斧子本来是用于砍伐树木的,但在原始战争中,斧子又是一种武器。然而,从良渚遗址中出土的玉钺,则让人费解,因为它刃部上面未曾发现使用过的痕迹,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7现在普遍的说法认为玉钺多是一种军权和王法的象征,《史记》载“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在反山墓地中发现的玉钺,墓主人左手执柄端,钺身与肩平,这似乎就是“仗钺”和“把钺”的姿势,可见,钺实际就是一种掌权的象征。
再说玉璧,它是一种中间有孔的圆而扁平的玉器,玉璧的形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四周的宽边正好是孔直径的一倍左右,符合这样规定的才能叫做玉璧。从墓葬的出土情况来看,墓主人身下的玉璧制作精美,器形完整;而墓主人腿部叠放的玉璧则制作粗糙,而且有缺损,分级明显。
最后说玉琮,玉琮的造型十分奇特,立柱型,上下连通,外方内圆,外壁雕刻着神像图案,并像竹子般分节,少的有1节,多的有15节,最高可达36厘米。在玉琮表面,大都雕刻着一张类似神人兽的面像,这是由两张脸组成的,上部分的是人脸,下部分的是兽脸,但却组合得完美无缺。因为这张图案在出土的玉器上重复出现,因此被看做是良渚古代部族的神徽,代表着人兽神灵,即具有人的聪明智慧,又具有兽的强悍成猛。
其实,不只是玉器,良渚先民们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让人叹服的技术水平。良渚先民发明了专门的工具“耜”和“犁”来进行农耕,饲养猪当作食物,编织麻布制作合体的衣服,这些先进的技艺和玉文化一样,都像一座座丰碑昭示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