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消失记——枯竭的生命源泉
15482700000006

第6章 可怕的水污染与水危机(2)

洞庭湖的萎缩严重削弱了其调蓄宣泄洪水径流功能的发挥。据统计,建国以来洞庭湖削减入湖洪峰的能力平均每年下降153秒立方米。加之江湖关系调整、长江洲滩围垸和干流变迁,以及长江中游地区沿江湖泊相继建闸控制,引发了江湖洪水位不断升高,湖区出现“平水年景,高洪水位”的异常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年最高洪水位的纪录被一再突破。其中,1998年洞庭湖口城陵矶站的最高洪水位分别比1954年、1996年高出1.39米和0.63米,达到历史的最高纪录。几乎连年不断的洪涝灾害,给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包袱。1996年洪水,使湖区145座大小堤垸溃决,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3.6亿元,其损失之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洪灾。1998年的大洪水,湖区外溃大小堤垸142座,溃灾面积442.3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又超过了1996年。

洞庭湖独特的水情动态和环境条件,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藏着极其珍贵的物种基因,作为以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珍稀候鸟栖息地为主要目标的湿地,已被列入重要的《国际湿地名录》。湖区目前共有一级保护物种20种,一级保护动物13种。但历经江湖关系沧桑变迁,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来的人类活动干扰,湖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其中,中华鲟、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颧、白鳍豚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区、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以及重要的农副业生产基地、重要经济区,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期间,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32字指导原则.湖区各地随即积极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工程。规划平退堤垸314处,平退总面积1578.7平方千米,计划搬迁815965人。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的落实,洞庭湖区增加有效总蓄洪量达86亿立方米。在特大洪水年份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可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加上现有的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洞庭湖面积达到3968平方千米。目前,国家又正在进行新一轮规划,计划到2010年恢复洞庭湖面积到4350平方千米,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洞庭湖天然湖泊水域面积。这些措施对于缓解湖区愈演愈烈的洪水威胁,恢复湖泊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呼救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在枯水期其下游从河口起有数百公里已经干涸,河底裸露的“断流现象”日益严重。

黄河是我国北方唯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已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亿至156亿元。

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排污总量从1998年以来没有明显减少,而黄河的天然径流量却比以往减少了40%。加上黄河水的超量开发利用,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互为因果,更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按照有关规定,水量开发利用程度不能超过40%,目前黄河的实际开发量已超过70%。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污染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技术落后以及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低,是影响黄河水环境状况的重要原因。

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

日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使黄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绝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所专家介绍,黄河许多支流在五六十年代水清鱼跃,目前却是全河皆污、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自古有“洛鲤伊鲂贵似牛羊”之誉,令人遗憾的是,现今这两个名贵鱼种因水污染而绝迹。20世纪70年代,渭河下游水草丰美,许多农民以打鱼为业,可如今渭河中只剩下一种俗称“蛤鱼”的鱼,且有浓重煤油味,不能食用。黄河下游,特别是近海河段,原有许多洄游鱼类,在淡水中产卵,近海生长,目前这些洄游鱼类种群和数量已近枯竭。专家指出,黄河断流是洄游鱼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但水污染却是洄游渔类的直接“杀手”。

专家们预测说,将来黄河似将难以避免变成内陆河。唐诗中的千古绝句“黄河入海流”所描述的恢宏气势时下正在变成遥远的梦幻。黄河是中国的象征,因此断流和内陆河化给中国人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如果不对黄河流域进行开发,我们就不能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摆脱出来。

清晨,海港渔民正准备打鱼,突然发现,一夜之间,蔚蓝色的海水被海潮所取代,好像海面上铺了一层红毡子一样,絮状物前呼后拥地漂移。时过不久,一阵阵难闻的腥臭味扑鼻而来,使人窒息,大片大片的死鱼漂浮在海面上,渔民赖以生活的资源一朝倾覆。

人们会自然地发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城市排放的大量污水(洗涤剂中合有较多的磷)、农田里的化肥、工业废水等经雨水冲刷而最后汇集到海里,给海洋带来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中,主要有氮、磷和碳等。这些物质排入水体之后,成了水生浮游植物的理想“食料”。适量的营养物质对海洋是有益的,但是,营养物质过于大量地倾注入海,事物将改变原有的面貌而走向它的反面。对于流动水体而言,由于水流的稀释作用,这种作用还不太明显。但在湖泊、池塘、河口、内海等缓流水域,营养元素在水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易于被水中溶解氧分解,非常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这种由有机物分解放出养分而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的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各种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而且藻类的种类数逐渐减少,个体数则迅速增加。

1998年发生在我国南部沿岸的赤潮——“红色海潮”的发生,就是由于海水中营养物质过盛,即在所谓的“富营养化”条件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加,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加上阳光强烈照射,无风,水温升高,水流不畅通,浮游生物在短期内大量繁殖,引起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它是当今海洋的一大灾害。近年来随着世界沿海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工农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和人工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影响,导致赤潮愈演愈烈,全球分布蔓延。养殖区频率高、有毒赤潮增多,是目前世界临海各国赤潮发生的共同特点。

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受到赤潮的威胁,其中,日本最为严重。据记录,1967~1991年日本共发生赤潮4448次。

我国70年代以前,赤潮只在少数海域发生,而且较为分散,20年后中国整个大陆沿岸几乎频繁发生。我国大陆沿岸1972~1994年记录有256次赤潮灾害发生。

香港近海是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海域。1957~1996年共记录赤潮灾害472次,平均每年发生30次,且呈逐年增加趋势。1998年春,特大赤潮又一次袭击了香港和广东珠江口近海海域,发生的“红潮”使香港经济损失上亿元,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美国,一种毒藻赤潮就能覆盖很大海域。由于国际间航海和贸易往来的迅速发展,赤潮有毒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和扩散。过去欧洲没有赤潮,80年代还是在挪威海域出现赤潮。原来只在东南亚海域发生的某种特异性赤潮,现已在澳大利亚、南海沿岸发现。赤潮有恃无恐地在世界各海域蔓延。

引起赤潮的生物种类,多是那些浮游在海水中、直径仅为千分之几毫米的单细胞浮游植物。据统计,目前世界海洋中共有浮游植物4024种,其中赤潮生物267种。以夜光藻、裸沟藻等10种为最普遍和常见。

通过海洋卫星资料监测到的1998年9月22日发生在渤海的赤潮可以看到,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并非都是红色的。浮游植物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因此所形成的赤潮的颜色也不同。硅藻引起的赤潮往往呈黄褐色;夜光藻、中缢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大多数甲藻大量繁殖时却呈褐色;隐藻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

赤潮最直接破坏的是海产养殖和渔业资源。如1981年9月福建三沙和霞浦海峡的夜光藻使几千亩养殖牡蛎死亡;1989年4月福建清海海湾发生的赤潮使93公顷养殖牡蛎绝产,损失3000万元;最为严重的是发生在河北黄骅县等渤海湾西部养殖海域的裸甲藻赤潮,造成鱼虾贝类大量死亡,估计损失达2亿元。1978年,发生在日本纪伊水道的卡盾藻赤潮造成了33亿日元的损失;近年来美国仅阿拉斯加州,每年因赤潮渔业经济损失就达0.5亿美元。赤潮发生时,由于少数赤潮藻的暴发性异常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浮游植物急剧繁殖和死亡的过程中海水中的氧气大量减少,甚至无氧。由于海水大量缺氧致使鱼类窒息死亡,所以在发生赤潮时,海面上常有死鱼漂浮现象。同时,藻类分解又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使海水变色、变臭,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恶化,降低海水的使用价值。1990年我国主办亚运会前,北戴河海域的夜光藻赤潮几乎使帆船比赛无法进行。美国佛罗里达州西海岸的旅游业也因赤潮而受阻。

常见的赤潮生物种类中,有些含有毒素,能够危害人群健康。在260余种赤潮生物中,已知有毒的有78种,以多甲藻最多,占22种,其次是裸甲藻14种,鳍藻11种,而原甲藻有8种。赤潮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虾贝鱼体,人们误食后弓I起肢体麻痹,有的引起腹泻,甚至中毒致死。近年来,引起人类严重赤潮中毒事件有增多的趋势。1994年,仅亚太地区发生的赤潮中毒事件就有3164起,其中死亡记录148起。我国迄今有记录的赤潮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10起。其中1986年福建东山发生因误食菲律宾蛤仔使136人中毒,59人危重、1人死亡。

有害赤潮的全球性危害,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赤潮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海洋环境问题中涉及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博士提出“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的一系列成果,继高岭石、蒙脱土后,又制备出阳离子粘土,使去除赤潮生物的去除率提高了20多倍。

赤潮作祟,遭殃的不仅是海洋生态自身,更是整个地球人类。这就迫切需要更多“弄潮儿”加入到“送瘟神”的行列。

还滇池本来的面目

中国的云南省,以其省城春城昆明市的明媚气候而闻名于世。昆明市,又以它那得天独厚的一泓碧水——烟波浩渺的滇池,成为中国南方的名城胜地。古往今来,不仅云南省的人为滇池的风光而自豪,所有的炎黄子孙也都以有这样一颗高原明珠而感到骄傲。

历史上,赞美滇池的文学力作不可胜数。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问著名诗人孙髯翁在大观楼所撰的180字长联最为脍炙人口:“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杀,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200多年前,这幅长联,与滇池雄浑秀美的景色,相得益彰,赢得了“海内第一长联”的美誉。

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污染的严重性,达到了令人惋惜、使人震惊的地步。

在70年代以前,滇池草海的面积有32平方千米,处于一种自然形成的良性生态平衡状态.有很强的自我净化能力。正是这片水体,几千年来,不仅维持着滇池水质的清洁,成为昆明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并且在工农业生产用水、防洪、旅游、航运、水产养殖、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7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草海水面缩小到仅8平方千米。在水面急剧缩减的同时,昆明市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量却是有增无减滇池草海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良性的生态平衡崩解了。

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排放的生活污水中有机磷等含量的增加,草海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蓝藻大量繁殖。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腐烂的有机物和泥沙大量淤积在湖底,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和表面疯狂生长的蓝藻“上下夹击”,导致水生生物的多样性衰减,生态环境被破坏。

昔日碧波荡漾的湖水,不仅失去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气势,甚至水面已经泛不起涟漪了。目前滇池草海里的水已经检测出包括致癌物质在内的72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植物和特有的鱼类已经灭绝了。原本以秀丽景色闻名中外的“高原明珠”,从此失去了它的光泽。滇池的污染严重地制约了昆明市、滇池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滇池污染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为了还滇池以碧水清波,云南人民在与污浊的较量中,真正尝到了“覆水难收”的苦涩滋味。政府拿出30亿元人民币,本以为让滇池“脱胎换骨”绰绰有余,可是大把的钞票扔了进去,滇池的水质变化不大。

更为严重的是,当全省人民信心十足地进行滇池的治理工作时,滇池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蓝藻蔓延事件。10千米长的沿岸水面已完全被蓝藻覆盖,水上游船也被蓝藻包围着靠不了岸。滇池公园里,沿岸的道路、草坪被打捞上来的蓝藻占据,堆积的蓝藻近一人高。这次蓝藻的恶性蔓延,再次加大了治理难度。有关专家认为,滇池蓝藻裂变之快,可以说到了“生态癌”的阶段。

这种尴尬的局面,使所有参与治污行动的人们心灵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正是人类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了将人民的血汗投入了一池“污水”之中。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者以及所有参加滇池治污行动的人们,经过第一阶段的治污,才真正认识到与他们世代相伴的滇池,是由于人类不恰当的行为,而患了“大病”。彻底治好滇池的“病”,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据初步估计,治理第一阶段,就花完了30亿元。预计在第三阶段治理时,仅所需的静态投入一项,就将超过85亿元人民币。不少人隐隐地觉得后怕,假如治理的时间再晚开始几年,滇池会不会变成一个万劫不复的“毒湖”,成为后代人所面对的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渊”!

大家想一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85亿元人民币,是何等巨大的一笔资金啊!如果我们没有把滇池的草海不适当地围填了一大片,如果我们不是把秀美的滇池当成一个可以任意排放污水的“水坑”,那么这85亿元的人民币,就可以直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那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