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卷中主要是王阳明写的七封信,卷下是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全书由他的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编辑而成。该书表述了阳明心学的主要论点。《传习录》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比如深山中的花,“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他主张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练。《传习录》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依据部分朱熹的思想资料,说明朱子晚年与阳明心学是一致的。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继承孟子的“良知”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良知既是先天的道德天理,也是七情的自然流行,致良知便是推致实行良知,做到知行合一。《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阳明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