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下)
15485700000007

第7章 诸子(1)

(一)

《诸子》者,人道见志之书①。太上立德,其次立言②。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③;君子之处世④,疾名德之不章⑤。唯英才特达⑥,则炳曙垂文⑦,腾其姓氏⑧,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⑨,咸其流也⑩。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伐所记者也。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注释】

①入道:深入到理论里面去。②立德、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太上:最上。③显:明白。④君子:有理想的人,这里主要指封建士大夫。⑤疾:憎恶。章:明,显。⑥特达:超出一般人之上。⑦炳曜(yào耀):昭著。⑧腾:跃起,这里指声名的传布。⑨风后、力牧:相传为黄帝的二臣。《汉书·艺文志》列有《风后》十三篇,属兵阴阳家。又有《力牧》二十二篇,属道家。伊尹:商汤的臣。《汉书·艺文志》列有《伊尹》五十一篇,属道家;又有《伊尹说》二十六篇,属小说家。⑩咸:全部。以上诸书均后人伪托。盖:疑词,表示大概的意思。

战代:当作“战代”,即战国时期。鬻(yù玉)熊:楚国的祖先,相传是季连的苗裔(yì意),熊绎(yī意)的曾祖。咨(zī资):询问。

《汉书·艺文志》中说鬻熊“为周师”。《鬻子》:《汉书·艺文志》列有《鬻子》二十二篇,属道家;又有《鬻子说》十九篇,属小说家。肇(zhào照):开始。伯阳:相传为老子的字。仲尼:孔子的字。

《礼记·曾子问》中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爰(yuán元):于是。《道德》:指《道德经》。百氏:指诸子百家。文:指周文王。

李:指老子,姓李。圣:指周文王和孔子。贤:贤人,指鬻熊和老子。

经子:刘勰这里是称圣人的著作为“经”、贤人的著作为“子”。

【译文】

《诸子》这种著作,是阐述理论、表达主张的书籍。古人所谓“不朽”,第一是树立品德,其次是著书立说。一般人民群居生活,苦于周围事物纷纭杂乱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士大夫立身处世,又担心自己的声名和德行不能流传广远。所以只有才华突出的人,方能光辉地遗留下自己的著作,传布开自己的姓名,像太阳、月亮般地为人人所共见。从前黄帝时的风后、力牧和商朝的伊尹等人的书,都属于这一类。不过这些作品,大概是古代相传的话语,到战国时才记录下来的。后来楚国的祖先鬻熊通晓哲理,周文王曾向他请教,他留下的文辞和事迹,编为《鬻子》。在子书著作中,这是最早的开始者。到了老子,因为懂得古礼,孔子曾向他请教;于是写成《道德经》,成为诸子中较早的书。但是,鬻熊仅仅是文王的朋友,老子却是孔子的老师;两位圣人和两位贤人同时,而所写的书或成为经,或成为子,俨然是两类不同的著作了。

(二)

逮及七国力政①,俊乂蜂起②。孟何膺儒以磐折③,庄周述道以翱翔④,墨翟执俭确之教⑤,尹文课名实之符⑥,野老治国于地利⑦,驺子养政于天文⑧,申、商刀锯以制理⑨,鬼谷唇吻以策勋⑩,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以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算;并飞辩以驰术,餍禄而余荣矣。暨于暴秦烈火,势炎昆冈;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逮汉成留思,子政雠校,于是《七略》芬菲,九流鳞萃。杀青所编,百有八十余家矣。迄至魏晋,作者间出;谰言兼存,琐语必录;类聚而求,亦充箱照轸矣。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其纯粹者入矩,踳驳者出规。《礼记·月令》,取乎《吕氏》之《纪》;《三年问》丧,写乎《荀子》之书:此纯粹之类也。若乃汤之间棘,云蚊睫有雷霆之声;惠施对梁王,云蜗角有伏尸之战;《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此踳驳之类也。是以世疾诸混同虚诞。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嫦娥奔月。殷汤如兹,况诸子乎!至如《商》、《韩》,“六虱”、“五蠹”,弃孝废仁,辕药之祸,非虚至也。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昔东平求《诸子》、《史记》,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

【注释】

①逮(dài代):及,到。力政:即力征,以武力征伐。《汉书·游侠传序》:“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颜师古注:“力政者,弃背礼义,专任威力也。”王先谦补注:“政,读曰征。”②乂(yì意):

才德过人。蜂起:大量出现。③孟轲(kē科):即孟子,战国时鲁国思想家。膺(yīnɡ英):胸,这里引申为藏在胸中。磐(qìnɡ庆)折:屈身如磐状,这里形容孟子的恭守儒礼。④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楚国思想家。《汉书·艺文志》列有《庄子》五十二篇,属道家。翱(áo熬)翔:本指鸟飞,这里指《庄子》一书在论述上自由奔放的特点。⑤墨翟(dí敌):即墨子,战国时鲁国思想家。《汉书·艺文志》列有《墨子》七十一篇,属墨家。确:

枯槁,这里有节俭的意思。⑥尹文:战国时齐国学者。《汉书·艺文志》列有《尹文子》一篇,属名家。课:查核。⑦野老:战国时的隐者,著书言农家事。《汉书·艺文志》列有《野老》十七篇,属农家。⑧驺(zōu邹)子:即邹衍,战国时齐国学者,喜谈天说地及阴阳五行等问题。《汉书·艺文志》列有《邹子》四十九篇,属阴阳家。⑨申:指申不害,战国时韩昭侯的相。商:指商鞅(yāng央),战国时秦孝公的相。《汉书·艺文志》列《申子》六篇、《商君》二十九篇,都属法家。刀锯:刑具。理:有条理、有秩序。⑩鬼谷: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而得名,相传为苏秦、张仪的老师。

《隋书·经籍志》载《鬼谷子》三卷,属纵横家。唇吻:嘴唇,指口才。策:

记录。尸佼(jiǎo矫):相传为商鞅的老师。《汉书·艺文志》载《尸子》二十篇,属杂家。青史:相传是晋国史官董狐的后裔。《汉书·艺文志》载《青史子》五十七篇,属小说家。曲缀:详细记录。枝附:说以上子书像枝叶依附于根干似地继续在前代著作之后。枝,比喻后来的子书。

胜:尽。术:道术,也就是各家的学说。餍(yàn厌):足够。

暨(jì计):及。烈火:指焚书的大火。势炎昆冈:这是借用《尚书·胤(yìn印)征》中的“火炎昆冈,玉石俱焚”之意,意为火势太大,昆仑山的石头和五一起遭殃,无一例外。燎:延烧。汉成:汉成帝。留恩:

留心,留意。子政,西汉学者刘向的字。雠(chóu仇):校勘文字异同得失。《七略》:由西汉刘向创编,他的儿子刘歆(xīn新)所完成的一部书目。芬菲:香气,这里指美好的作品。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鳞萃:像鱼鳞那么密集。

萃:聚集。杀青:用火炙竹简,使出汗,便于写字;这里引申为编写完成。百有八十余家:《汉书·艺文志》列儒家五十三、道家三十七、阴阳家二十一、法家十、名家七、墨家六、纵横家十二、杂家二十、农家九、小说家十五,共一百九十家(原文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间出:偶然出现。谰(lán兰)言:没有根据的话。

箱:车箱。轸(zhěn枕):车后横木。枝条:指诸子。刘勰以经书为根本,诸子附属于经书,正如枝条附属于根干。矩(jǔ举):画方形的器具,这里引申为法则。踳(chǔn蠢)驳:杂乱。《吕氏》:指《吕氏春秋》,中有按四季十二月写的《纪》,其首段和《礼记·月令》相同。《三年同》:《礼记》中的一篇。写乎《荀子》:《荀子·礼论》中关于三年之丧的部分和《礼记·三年问》相同。棘(jí吉):亦称夏革,传为商汤时的贤人。《庄子·逍遥游》作“汤之间棘”;《列子·汤问》作夏革。棘、革通。

蚊睫(jié节)有雷霆之声:《列子·汤问》中说,有一种小虫叫做焦螟,住在蚊子的眼睫毛上,蚊子并不能感觉到,耳朵最灵的师旷也听不到一点声音;但黄帝修道以后,就能看到,并能听到这种小虫发出的“雷霆之声”。

惠施:战国时梁国的相。梁王:战国时的魏惠王,因后来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惠王。伏尸之战,《庄子·则阳》中说,惠施向魏惠王推荐戴晋人(传为魏国贤者),戴晋人向魏惠王说:蜗牛左角上有触氏国,右角上有蛮氏国,两国相战,历时半月,被打死的有好几万。《列子》:

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撰。今本可能是魏晋间人所伪托。《汉书·艺文志》列为道家。《列子·汤问》中说,愚公和子孙决心把太行山和王屋山搬到渤海里去,后来感动了天帝,便帮助他们把山搬走。又说,渤海东面“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有五座大山,而龙伯国的巨人,只消几步就跨到了。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就是据前一个寓言写成的。《淮南》:指《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体编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倾天折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共工和颛顼(zhuānxū专需)争帝位,怒触不周山,使天倾地陷。疾诸:下脱一“子”字,应为“疾诸子”。混同:

当作“鸿洞”,相连的样子,这里指文辞繁多。诞(dàn但):怪异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