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体育场馆常识
15491500000001

第1章 体育场馆基本知识

(第一节)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为615693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个。根据近十年体育场地平均4.1%的年递增率,到2008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数量预计达到104万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7.9个,同时将建成世界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奥运会场馆,初步满足了全民健身的需求,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查,近年来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有以下特点:政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和各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事业更加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从我们所调研的省市来看,近年来各省市陆续都对本地大型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更新换代,从国家到地方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资金、建设数量上都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这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的增大改善了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调查结果分析,无论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数量还是建设投资规模,政府仍是体育场馆建设投资的主体。

社会投资逐渐增加,推动了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目前,社会各界投资体育场馆热情高涨。在一些地方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成为体育场馆建设的新渠道,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江苏省南通市体育会展中心为例,该会展中心由民营企业独立投资11.54亿元人民币建设,建成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全国范围讲,民营资本投资建设体育场馆成为政府投资建设的有益补充,对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62个高尔夫球场中,有130个由民营或外资企业投资建设;其他如健身房、游泳馆、网球场、保龄球馆等体育场馆也成为民营或外资企业热衷的投资项目。此外,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代表的,以大型国资企业作为场馆投资建设主体的模式也成为我国场馆建设投资的新形式。奥运场馆投资巨大,国家为了减轻投资管理的财政负担,尝试由大型国资企业中信集团等四个公司组成投资管理股份公司,对“鸟巢”“水立方”等场馆进行投资管理,国家给予30年经营权。在场馆建设初期投资方即提出“后奥运的场馆经营管理”的课题,有效促进了场馆投资与赛后开发利用的相互结合。

规划和建设理念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建体育场馆数量的逐年增加,国家和地方更加重视体育场馆规划和建设,新理念不断出现。各地逐步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场馆建设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二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经营相结合。很多地方开始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三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与自然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相结合,逐步做到了场馆与自然及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四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与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需求相结合。随着全国竞赛市场的日趋活跃,赛事开始逐步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很多地方围绕打造品牌赛事的目的来建设体育场馆,提高了这些地方的体育设施水平;五是场馆规划和建设与运营使用相结合。如承担北京奥运会摔跤比赛的北京农业大学体育馆,在规划和建设中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有效降低了场馆运营费用。

体育场馆运营的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

近年来,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内容体现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特点,经营结构也逐步完善。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蓬勃发展,体检、康复、餐饮等配套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场馆冠名权、广告、连锁经营等无形资产开发形式日益丰富,形成了对体育场馆资源的全面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局面。有的地方以体为核心带动多种经营的发展,更是形成了以体为主的集运动、娱乐为一体的健身休闲圈。

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除已经在许多地方采用的自管、托管和承包等方式外,最近一两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运营模式,其中以下两种较具代表性。

有的省市采用政管分离模式全面推进和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如江苏省无锡市实行体育事业管办分离,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从体育局剥离,成立平级的场馆管理中心,代表政府行使政府出资人职责,确保体育场馆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实施绩效管理,大力推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考核激励、优胜劣汰”的用人办法,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途径。

部分地区按照市场机制投资管理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模式,成为体育场馆管理的又一尝试。如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体,聘请专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建立了盈利目标和成本控制目标,对经理人实行绩效利润提成的激励政策,并设置了一系列的标准进行控制监管。在目标范围内,经理人在经营上可以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人事管理也完全按企业模式进行。由于完全的开放政策和责、权、利的明晰,经营效果非常显著。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多种多样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不断涌现,充分反映了各地对体育场馆运营的积极探索。

(第二节)我国场馆建设与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场馆的规划、建设方面的问题

1.体育场馆布局不太合理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场馆的布局在规划上仍不够完善,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体育场馆的建设过分依存于竞赛的需求,出现了场馆规划不太合理的情况,在赛事日期的压力下,很多体育场馆缺乏足够的方案论证和规划设计时间,建成后的赛事利用水平低;二是体育场馆建设选址不当、功能定位不合理、影响赛后使用。如一些城市将场馆建在城市边缘地带,由于大型赛事活动与群众平时健身活动的服务半径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距离问题使场馆赛后运营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场馆布局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够,各区域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体育场馆的布局缺乏长远的目光,将大量的场馆集中在一个区域,不但不利于场馆功能的发挥还造成了场馆运营的困难。

2.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问题

我国体育场馆观众看台利用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地方把体育场馆的建设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致使场馆建筑体积和观众规模过大。大型运动会后观众看台往往长期闲置,给政府造成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缺乏吸引观众的高水平竞技项目,因此难以形成成熟的竞赛市场,尤其是受群众喜爱的三大球和田径项目水平偏低直接影响了群众到现场观看的热情,使体育场馆的观赏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目前,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和竞赛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为避免建设浪费,对于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我国国情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给予认真研究。

3.场馆的环保节能与工艺质量问题

据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我国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增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八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邓晓梅博士认为,很多大型建筑由于盲目求大求新求洋,在一次性的高额投资之后,往往还伴随着长期的高额运营维持费用。

上述意见是中国工程院的多名建筑专家针对我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存在问题提出的批评。在我们对全国体育场馆现状的调查中上述意见已得到印证。例如:一些游泳跳水馆建筑风格虽宏伟壮观,但是由于建筑空间过大导致能耗过高而难以运营,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有些勉强运营的体育场馆,由于能源费用支出太高而加大了运营成本,直接导致健身消费者支出的增加。由于场馆建筑问题造成的体育场馆能源和维护成本支出过高的现实,已经成为影响场馆运营的难题。

另外场馆体育工艺技术质量问题,如:场地安全质量、采光照明、色彩噪声、使用流程等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场馆使用的重要因素。

场馆运营中的问题

体育场馆的本体功能为观赏、竞赛和健身,由于受经济环境和竞技水平的制约,这三项功能的发挥均受到很大影响,目前体育场馆的运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定位不清,政策保障不足《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国家法规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已经明确规定。但是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运营中,各地普遍存在对体育场馆公益性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给体育场馆和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造成较大影响,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维修费用问题

大部分场馆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但场馆维修资金却得不到保障(按照正常标准,场馆应五年一中修,十年一大修)。由于目前各地普遍还没有制定对待场馆公益事业的相应政策,在没有大型赛事推动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再有款项对场馆进行正常的维修。这导致许多场馆由于年久失修而无法保证正常的安全使用寿命。

2.税收和能源费用问题

虽然体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已经非常明确,但是由于体育场馆在服务竞赛、健身和开展多种经营时必然产生收费,各地财税部门便将体育场馆等同于商业企业而采取相同的税费政策,税费种类计有:营业税、房产税、原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建费、教育附加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十种左右。许多地方对体育场馆的能源使用费也完全按商业标准收取。

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需要人力、水电和维护等各种成本支出,为保障场馆的公益性质,场馆一般采取低收入措施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但是目前的税收和能源费用已成为场馆公益性运营的沉重负担,甚至导致场馆无法正常开放,有的只能“关门了之”。

3.缺乏促进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政策利用场馆的附属资源开展多种经营,以达到“以商养体,良性循环”的目的应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目前世界体育场馆建设发展已经进入第五代体育场馆的时代。即公共部门接受靠体育场馆本身很少能赢利这一事实,以体育场馆的竞赛、健身功能为主、向观光旅游、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会议展览等全方位商业服务发展。但在我国很多地方“以商养体”的经营模式却还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目前,各级政府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与期望很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得不到对体育场馆公益事业的政策扶持。使场馆难以生存发展,其后果是背离了城市建设体育场馆的初衷、弱化了体育场馆为群众健身的社会功能、缩短了体育场馆的使用生命周期、制约了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问题——缺乏场馆建设和运营专业人才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形成,出现了对多种新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像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即需要既懂体育运动规律又懂场馆建设和运营规律的专业人才,但是国家目前没有进行这类人才的职业鉴定和职业培训工作,致使这方面人才缺乏,人才队伍也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的质量。

1.体育工艺技术人才

体育场馆是建筑专业与体育专业完美结合的产物。但是在场馆建设中建筑人才不懂体育,体育人才不懂建筑的尴尬局面经常发生。目前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体育运动项目为99项,各项目之间对竞赛场地和建筑的功能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一批既懂建筑技术又能熟练掌握体育功能要求的体育工艺技术人才。

体育工艺技术是融合建筑和体育两个专业的边缘学科,是体育建筑的核心技术,达不到技术要求的体育场馆即使投资再大也不能称其为合格的体育建筑。在建筑实践中由此引起的返工浪费想象不胜枚举,培养体育工艺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

2.体育场地施工技术工人

体育场地的施工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施工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运动场地的功能质量,但是我国不但没有对其进行职业鉴定,也没有培训技术工人的任何机构。建设部颁发的《体育场地建筑承包企业资质标准》中也没有制定对施工工人的技术要求,因此竞赛场地存在施工质量的问题较为普遍。如:由于塑胶跑的裂缝、起鼓和脱层等质量问题非常普遍。某大学新建的塑胶跑道只使用四个月便由于全部鼓起而报废,成为使用寿命最短的塑胶跑道,不但造成巨大浪费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3.场馆运营管理经理人

体育场馆经理人是需要具备策划、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的职业。首先经理人能够根据当地群众的年龄、性别、爱好策划服务项目,以保证场馆正常运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要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健身需求,以体现场馆的公益性性质;另外还需科学运营,维持场馆的安全使用寿命。目前我国这方面专业经理人才非常缺乏,这也是影响体育场馆运营效益的重要原因。

4.场馆维护技术工人

该项人才的职业鉴定工作已经由总局人力资源中心完成,并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目前正在进行培训试点工作。

(三)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很多公共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集社会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于一体,存在职责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经营者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产生了管理制度建设和现代化服务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场馆的发展后劲。因此,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改革开放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继续改革和完善体育场馆的现代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