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154919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读书

读书无趣会事倍功半,读书无方则收获甚微,孩子喜欢读书是件好事,但爱读书还要会读书,父母一定要指导孩子了解读书的重点,掌握读书的要领,循序渐进,读有所得。这样孩子才能在读书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1.会读书的孩子,才能爱读书

有人说,踢球好的人大多爱踢球,跳舞好的人大多爱跳舞,演讲好的人大多爱演讲,学习好的人大多爱学习,会阅读的孩子,大多爱读书。这话很有道理,试想一样东西你一点都不会,一做出来就比旁人差,你确实与众不同,就是比众人都差。你还爱这东西吗?不爱吧?

阅读可以看成是书面听讲,那么阅读就基本上可以代表绝大多数学习了。因为你上课听讲,只不过是口头阅读。把讲课的内容印成书,你们回去看是一样的,所以阅读可以代表绝大部分学习。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光抄写全文然后默写的方式,当然要注意重点的记忆内容,另外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随手把重点内容记录在阅读笔记本上,以便更好地掌握。总之,经常做阅读笔记是正确读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更广义地说,读书可以代表所有的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在。

比如说,向社会学习,可以看成是阅读社会。社会也是可以阅读的一本大书。

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

——徐特立

同样,向生活学习,可以看成是阅读生活。总之,阅读书本也罢,阅读社会和生活也罢,这里都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孩子才能爱读书,会读书,因此,只有用描述、观想确立法,用暗示、欣赏、夸奖等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注意力、毅力等,才能使孩子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2.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我国宋代大学者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现代科学家也都非常重视在治学中循序渐进的重要。华罗庚说:“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系统、科学体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逐步学习的过程。

循序渐进是读书治学的一条客观规律,应该遵守,不得违背。要做到循序渐进,必须克服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的偏向。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掌握它,必须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切忌急躁情绪。一个概念,一段文章,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深刻掌握的。好像吃饭,要一口一口吃,细嚼慢咽,才便于消化吸收。贪多求快难以甚解,易成囫囵吞枣,半途而废。要知道,违背读书规律,欲速则不达。好高骛远,企图一口吃个胖子,一锹挖口井,一蹴而就,是决然不能奏效的。我国古代的学者大都强调,读书一忌快,二忌多,三忌腻,主张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循序渐进,必须打好基础。基础知识好比盖楼房时的地基,地基越结实,可盖楼房的层次就越高,地基不牢,不要说不能建高层建筑,一般楼房也会倒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我国古人读书,先背诵一些基本书籍,用它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研究一门科学,掌握基础知识是起码的条件,不打好基础,就好像树没有根。中学阶段的各门课程,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范围,它包括有文理两科的基本知识。部分中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重理轻文的思想是不对的。中学时代的知识基础如何,往往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在这一时期,文理两科的知识应该并重。缺了文,理也学不好,反之,缺了理,文也学不深。中学生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为以后的提高创下条件,切不可偏废。

下面我们讲讲大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青少年时期读书的故事。

【名人谈读书】

吴大猷:读书主要培养鉴别能力

求知求学要注意方法、态度、习惯及兴趣,读书除获取基本知识外,主要要培养鉴别能力,我认为鉴别能力的培养与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鉴别能力,即不盲从,也就是培养一种基本的客观态度。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时年35岁,李政道时年31岁,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授奖典礼上,两位年轻的美籍中国物理学家坐在高高的、刻有狮子头的雕花皮背扶手椅上,接受来自世界各地贵宾们的祝贺。瑞典国王亲自给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章和证书。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这尊贵的领奖台,获得当今世界上最崇高的荣誉。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生前曾这样评价杨振宁:“杨振宁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他跟中国古代学者不求闻达的态度完全一样……当我们一块共同研究学术时,我经常意识到他是一位悟性很高、能举一反三的科学家……我最欣赏杨振宁博士那种不怕难、解决问题时那种坚定持重和沉静的态度。这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应该学习的。”

杨振宁的父亲是位著名的中国数学家,杨振宁自幼就受到其父亲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熏陶,对数理知识很有兴趣。他父亲看到这种情况,担心他文史基础不扎实,就请来文科老师给他补课。这对杨振宁的成才很有帮助。杨振宁教授在1995年夏给中国学生讲演时这样介绍他读书的情况:“我父亲是教数学的,他发现我在数学方面有一些才气。1934年夏天,父亲决定请一个人来给我补习,但他不是来补习我的数学,而是给我讲习《孟子》;第二年,又念了半个夏天,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了。现在想起,这是我父亲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推。但当时我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却要我补习孟子,使我学习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这对我有很大意义。”由此可见杨振宁教授自幼就注重打好文理科知识基础。

李政道教授不仅治学严谨,被周恩来称赞为“李精于学”,而且非常刻苦勤奋。他曾说过:“我每天睡得不很多,中午不休息,这倒是习惯。”他喜欢读书,重视打好基础。他的读书经验是:“看书不要限于科技书,还可以看文艺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等。这样有好处。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杂得很,什么书都看。”博览群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敏锐的思考力。他不到20岁就去美国留学,31岁得诺贝尔奖。他和杨振宁一起以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成就闻名全世界。

杨振宁、李政道两位科学巨匠青年时期的学习经验和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父母要引导孩子学好文理各科,对文理两科不可偏废,培养孩子对某一学科兴趣更浓厚,让孩子多花一些精力,多看一些参考书,让孩子学得更精深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如果对各门课程搞“均衡政策”,平均分配时间,它既不利于形成中心兴趣,不利于确定自己的终生攻读目标,同时也难以形成个人独特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愚蠢的学习方法,也应该注意纠正。

3.针对不同类型读物采取不同方法

读书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因此不同的课外读物,应当有不同的阅渎方法,应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不利于孩子提高阅读效率。下面就不同类别的课外读物分别予以介绍。

(1)怎样阅读娱乐类的课外读物

娱乐类课外读物一般包括故事书和游戏书。

①故事书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燮

阅读故事书,要让孩子注意故事是怎样开始的,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最后怎么样了,故事中有哪几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最后,还应该启发孩子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阅读后,为了加深印象,可以把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听,如果是个笑话,尽量使他们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

②游戏书

游戏书包括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或者教给孩子一些玩游戏的方法。让孩子把看到的问题告诉小朋友,然后试着一起想出答案,与书上对照一下,看是否相同。如果是关于做游戏的书,那就按照书上的方法痛痛快快地让孩子与小朋友玩上一通。

(2)怎样阅读学习参考类的课外读物

学习参考类的课外读物,往往需要进行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在重要的内容下划上波浪线,提醒他们日后复习时注意。

如果参考书里有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就应该把补充内容写在教科书的相关地方,或者干脆记进笔记本里。

做一做参考书里的习题。

善于思考。参考书的内容往往比教科书稍难一点,阅读时应该尽量地利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参考书里的内容,看看新旧知识间有没有联系。

(3)怎样读科普的课外读物

科普类读物一般分为科幻小说和科普知识读物。

①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中往往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是,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要记忆,科幻小说里还有许多的科学知识,让孩子试着把读过的科幻小说中包含的科学知识找出来,记在笔记本上,积少成多。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也突然有了灵感,拿起笔来也能写出一篇科幻小说呢!

②科普知识

科普书中涉及了许许多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在读这些书的时候,除了要搞清楚书上讲的道理以外,还应该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例如这些书里提到的一些动物或植物现象,可能的话就应该让孩子实地观察一下。

4.博专结合,既求广博又求精深

博采众长,就是在主攻目标指导下进行博学。按照读书计划,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籍或刊物,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更快地掌握新学科、新成果、新理论和新动向。做学问知识渊博一些是重要的。治学如筑金字塔,底部越广大,上层就越高而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就是建立在青藏高原之上的。

博览群书是个人获得渊博学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博览就是要读百家书,学众家之长,从各方面去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形成个人的知识系统和结构,从而闯出自己的新路。鲁迅先生就主张博览群书,他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些什么东西。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鲁迅还指出,读书既不要只限于一门,更不要只限于一家。他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从历史上看,名家大多都是注重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知识渊博、善于思考的人。

博览群书不等于乱读。当前社会上各色书刊报纸名目繁多,为了吸引读者,将各种不科学的内容充斥于书刊内,如随意乱看,不仅把大量时间浪费掉,而且对单纯无瑕的青少年来说,极可能中毒,上当受害。博览也应围绕着主攻目标,选择好书好刊阅读。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说:“读书就有个选择的问题,好书才读,不好的就不用读。”他还说:“光古书也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

【书的趣闻】

缩微图书

缩微是文献资料储存、管理、使用的一种先进技术。它采用专用光学照相及其他设备,将文书档案、技术图纸、情报资料、图书等文献资料,缩小若干倍拍摄在感光材料上,制成缩微复制品,进行储存、传递和使用。缩微复制品可把原件体积缩小成米粒大小,储存长达500年以上。几十架的文献资料,经过缩微后,仅需几个小盒便可存放。使用时,可用阅读器或数控查阅机查找。览室,广泛阅读科学、文学、艺术和经济信息等有关书刊。阅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可以采取抓重点取其所长,可以不求甚解,可以“一目十行”快速阅读。总之,泛读不一定那么深入细致,掌握个大概,有个印象就可以,如果遇到有意义的重要内容,可以多下一些功夫。

治学不仅要使学识博大,更重要的是还要精深。在博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心兴趣或专业方向,对主攻的专业书籍,要熟读,要求甚解,要深入细致达到专精之程度。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先攻读教科书,把教材知识学深学透,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中学时代,每个孩子都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用于读书,在学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好书进行精读。

读书须达到四项目的之一,一知识,二信仰,三便利,四快乐。

——德哈姆

对于如何精读,我国古今大学问家有许多论述。他们大多强调“重点精读,细嚼慢咽”。对那些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或重点段落,要反复熟读,细细咀嚼。朱熹教人读书时,要逐字逐句、逐段读懂,掌握了一本书,再换另一本书读,不可贪多求快。在如何吃透精神实质方面,朱熹也有精辟的见解:“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精心大气不得。”就是说,读书要精,要反复阅读,甚至背诵,读得烂熟;要反复琢磨、深思,层层深入,渐渐由表及里反复思索品味,才能寻到精华之处,使其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肉。

总之,博和专的关系是辩证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教授说:“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专业阅读得不广,就很像以管窥天,往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褊狭的结论。只有得到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博与专是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很好地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治学问要想成功和有成就,就必须处理好博与专、泛读和精读的关系。

5.由厚到薄,编织知识之网

学知识要不断积累,积少成多,那就是要善结知识之网。结知识之网就是要使读书和学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多而不乱,用起来就很方便。如果将读过的书或学过的知识杂乱无章地堆在那里,用起来就非常困难。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自学成功,离不开他善于编织知识之网。他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提出读书要有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两个过程。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读书由少到多的过程,即使读一本书,或一本书的某一章节,也要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如此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听课笔记等加在一起,感到书本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知识由少到多的过程,也是分析理解的加工过程。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掌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读懂了,理解了,抓住重点和内容实质,你会感到这本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作‘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率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华罗庚教授不愧为大学问家,他的经验是那么深刻而又易懂,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读书,掌握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善结知识之网,越结网越大。善滚知识之球,使知识越滚越多。

许多孩子不会读书,从初一到高三,书本越读越多,越读越厚,由于不善于消化知识,因此,越读越不能掌握,越读越感到困难。高考了,还要老师划重点。这样读书很难取得成功。

孩子在学校学习时,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读书,要学习华罗庚教授的治学方法。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读书过程是每个学习成功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名人谈读书】

魏明伦:读书力求三性

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然而,单凭悟性,没记性就没库存,是皮包公司;没韧性就建不成太仓,是短途小贩。三性俱备,堪称知识富翁。所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这里讲的也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过程。把书读深学透了,编织好知识之网,就像汉朝学问家郑玄所说的那样:“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6.让孩子掌握科学的读书法则

很多同学很爱读书,也很勤奋,这种热情是很好的。要想读好书,必须首先爱读书,要有高尔基那种“我扑到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的劲头,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可是,读了许多书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是“消化不良”——读得太快了,操之过急,犯了“贪多嚼不烂”的毛病;二是“营养不全”——只读教材,其他方面的阅读没有跟上去。这就是“读书无方”的症结所在。

那么,怎样读书效果好呢?

(1)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一定要边读边想,读完一章一节或一段,一定要掩卷深思,想想这一部分共讲了几个问题,要点是什么,和前一部分是什么关系,自己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不懂;不能囫囵吞枣,“好读书不求甚解”。

(2)互相切磋

《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矣。”一个人苦思冥想,体会往往有限。要善于在周围的同志中交学友、拜老师。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

(3)读写结合

徐特立有句名言,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要随时在书上圈、点、钩、划,把要点、重点、难点、关键处标出来。读完一章一节,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两种,一是提要式的,就是韩愈所说的“提要钩立”,把这部分的要点提纲挈领地摘录下来,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二是感想式的,就是写一篇或一段读后感,把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和疑问记下来,以反复琢磨、加深理解。

(4)精读与泛读结合

读书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材料,应该精读。但只是单打一地读教材不行,因为教材是讲理论、讲方法的,这些理论和方法是从大量的作品中,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先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尔后据此总结出了文学创作规律的文学理论;先有了各种文章,然后才据此总结归纳出了语法知识。只有大量地泛读各种作品,才能从书面语言和文学现象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深刻含意。

【书的趣闻】

用书下酒

宋朝的时候,有个诗人叫苏舜钦。结婚以后住在岳父家中,他每天晚上都读书到深夜,而且每天总要喝一斗酒。他的岳父很奇怪,一天晚上偷偷地去看。这天晚上,苏舜钦正在读汉书,当他读到张良杀秦始皇没有成功时,就拍着桌子喊:“可惜,可惜!”于是喝了满满一大杯酒。当读到张良和汉高祖刘邦相遇时,又拍桌欢呼:“好,好!”于是又喝了满满一大杯。岳父看到这个情景,笑着说:“有好书做下酒菜,一斗确实不多。”意义上来说,泛读作品甚至比精读教材还重要,因为作品是来自生活的,诉之于感官的,第一性的东西,是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打个比方来说,读作品就像吃饭,读教材或理论书籍就像学习吃饭的方法,光学吃法不吃钣,人能长大吗?所以,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读书上,数量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

学中文的人读作品,也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冰心说:“我常常在手边和枕边放些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们这样忙里偷闲,随随便便地零星地看,也可以积累许多材料;我们看到有很多好句子和好字眼,可以随手摘写下来,因为经过书写一遍,更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也可以帮助背诵。”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经常地、用心地读作品、作摘录,既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不断积累词语、丰富表达手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7.学会一边阅读一边勾划标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名人推崇的学习方法,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孩子,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阅读效果。但要注意纠正一些偏向。

在书本上作记号能加强记忆,对背诵很有好处,是孩子最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记号读书法意在把书本中重要的内容与非重要的内容区分开来,使孩子能够清晰地感知、记忆重要内容。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能提高孩子的读书效果。

但是,学生在书本上作记号,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两种倾向:

(1)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很多内容都划出

把很多内容都划出,就没有达到在书上作记号应达到的目的。若将重要的和非重要的内容都划出来,孩子下次复习巩固的时候,还要从所有这些画出的内容中再一次作出区分,可能又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由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没有明显区分,读书时有可能将对象淡化,从而降低读书的效率。有研究表明,划出不重要的内容会降低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2)用一种符号来划出书上所有重要的内容

单一的线条标识不同性质的内容,这种方法不足以把不同性质的内容区分开来,以后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还要对这些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划出的内容表示什么。

因此,我们指导孩子在书本上作记号的时候,不应满足于用一种方法来划线或作记号,而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偏爱,尝试用种种不同的符号分别表示不同性质的内容,例如圆圈、圆点、下划线、波浪线、双划线、三角、方框、五角星、问号、箭头、序号等等,并形成一套系统。

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孩子的读记,因此,在引导孩子读记时,一定要正确地教导孩子作记号,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发生。

8.读书要善于抓住书中的重点

读书要善于综合分析,抓住重点,掌握要义,不在于知道了什么,而在于弄清了为什么,切忌囫囵吞枣。

这里以吃螃蟹做比喻。螃蟹在吃之前厨师已经做过一个处理了,你吃的时候是不是不分壳不分肉,一块儿吃下去呀?不能吧?因为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的有用,有的没用,都吃下去不太好。因为螃蟹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要处理,吃的时候还要加佐料。读书,阅读,从本质上和吃螃蟹是一样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必须把这本书的内容根据你的需要、你的角度对它进行重新处理和安排。什么是你要记住的?什么是不需要你记住的?什么是你需要理解的?什么是你可以不太理解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非重点的?要搞清楚。

又比如吃酒席,一道菜一道菜上,你是一道菜跟着一道菜吃吗?哪一样都不遗漏,不管爱吃不爱吃,全部吃到家。不可以吧?应该有选择吧?读书也是这样啊!跟着书走,自己不动脑子,就好像吃酒席时只知道张着嘴巴,连手都不动,让人往里倒。

绝对不能这么吃饭,也不能这么读书。读书就像吃螃蟹,一定要对其处理,这是读书的根本奥秘。

有人从来不讲我读书,而是说,这一堆书我处理完了,但不是说卖掉,就像处理一个案头工作,这些信息我处理完了。为什么呢?这些书经过脑子的处理,哪个是重点,哪个不是重点,哪个上面需要划点线,哪个做笔记,哪个不做笔记,都要经过一番主观能动的安排。

说得文雅一点,叫做整理。把这些书整理完了。

【书的趣闻】

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均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到处也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如果你只说读书,那就是跟着吃,跟着走。说处理、整理是什么?就像吃螃蟹,要进行安排。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非重点?什么该吸收?什么该创造发展?什么是需要记忆的?什么是随便浏览一下就可以的?什么是天才的?什么是平庸的?都要做一点心中的安排。

这个本领家长们可以体会一下,然后,慢慢地和孩子协商,启发孩子去掌握。

如果你能掌握,你掌握了以后告诉孩子。如果你不能掌握,你可以把这个意思告诉孩子,孩子大一点,他可能自己慢慢就能掌握。